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耕层质地是什么意思(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指标)

时间:2024-07-2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生态学指标包括物种和基因保持、种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性指数等。在土壤质量调查中,根据评价的目的、对象、区域环境条件、污染源和污染状况确定调查项目。式中Pi为污染指数,或称分指数;Ci为污染物的实测值;Si为污染物的评价标准。为了进行评价,绘制质量图,要对求出的指数进行分级。“严重污染”的起始值一般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示,或以作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超过卫生标准时的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来表示。

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指标

土壤质量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综合体现,以及形成这些特性的重要过程。土壤质量指标是这些属性的外在量度。由于对土壤属性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这些属性的过程机理等问题尚未十分明确,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仍无明确标准。目前,国内外科学家采用的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不尽一致,可根据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可分为描述性指标和分析性定量指标。描述性指标是定性指标,如土壤颜色、质地、紧实性、耕性、侵蚀状况、作物长势、保肥性等,这些指标通常被农民用来定性认识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性定量指标则是选择土壤的各种属性,进行定量分析,获取分析数据,然后确定数据指标的阀值和最适值。
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可分为农艺指标、微生物指标、碳氮指标和生态学指标。农艺指标与土壤生产力和农艺性状直接有关,如质地、耕层厚度、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容重、CEC等。微生物指标包括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等。碳氮指标通常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更合适的指标是生物活性碳和生物活性氮。生态学指标包括物种和基因保持、种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性指数等。
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涉及的内容,土壤质量指标可分为土壤肥力、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生物活性和土壤生态质量四个方面。土壤肥力包括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具体指标有土壤质地、紧实度、耕层厚度、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排水性、渗滤性、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缺乏性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量、土壤通气、土壤热量、土壤侵蚀状况、pH、CEC等。土壤环境质量包括背景值、盐分种类与含量、硝酸盐、碱化度、农药残留量、污染指数、植物中污染物、环境容量、地表水污染物、地下水矿化度与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种类极其含量、污染物存在状态及其浓度等。土壤生物活性包括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等。土壤生态质量包括节肢动物、蚯蚓、种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优势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杂草等。
在土壤质量调查中,根据评价的目的、对象、区域环境条件、污染源和污染状况确定调查项目。选择的参数过少或者过多,都不能反映土壤的综合污染特性。从理论上讲,应选择那些与土壤质量的形成和变化有重大关系的参数。评价土壤质量要有一种相对的、可比的单位作为衡量尺度,一般采用土壤质量指数。单个污染物质量指数的一般模式为Pi=Ci/Si。式中Pi为污染指数,或称分指数;Ci为污染物的实测值;Si为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综合质量指数的模式,一般采用单个污染物的质量指数相加,或相加后再平均的方法。即: 式中n 为污染物的种类数。有人利用模糊数学中的系统聚类分析对单个污染物的质量指数进行综合,效果较好。 为了进行评价,绘制质量图,要对求出的指数进行分级。分级一般是先定出“开始污染”和“严重污染”的起始值,然后将两者之间的数值根据需要分为若干级。“开始污染”的起始值一般采用土壤背景值。“严重污染”的起始值一般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示,或以作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超过卫生标准时的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来表示。也有人以作物减产到一定程度时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含量作为依据。

基本农田的主要控制指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第一部分 稻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 位于河流阶地、沟谷盆地、洼地和平坝,以及中低山丘陵缓坡旁、沟垄或冲垄,地势平缓,适于作物生长。
2、自然条件:水源、光照条件较好,存在的中低产田能够进行改造,集中连片,规模在3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充分开发河流与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降雨,具有完善的动力提灌或塘、库蓄水设施,配置完善的主、干、支渠,提高水源保证率。修建农、毛、斗渠,完善田间灌水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
2、地面排水工程设计为二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不淹田,二日内排除积水。配置三种功能的排水沟,都是石砌明、暗沟,即深度大于100cm的拦山沟和中心主排水沟(排洪沟),以及深度60-80cm的排渍支沟和导泉沟。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排水要求,水稻淹水期间Eh为-100mv至100mv。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
4、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田间机耕道、生产便道,满足生产要求。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水旱轮作制度,实行稻—萍—油或稻—肥轮作,冬种作物生长良好,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田和种植利用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油菜、小麦和部分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稻田,冬季种植利用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一般连续3—5年。
3、增施有机肥料1500—2000公斤/亩以上,连续3—5年,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
4、校正施肥,每亩施磷肥100公斤(p20515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连续3—5年,补充并校正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达到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5-45g/kg
速效磷:≥15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6.0—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体厚度60—80cm以上。土体构型为A—P—W—C(G)或A—P—Bw—C,无障碍层次。
3、抗旱能力达到60天以上的保证灌溉,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灌排水要求。
4、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5、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四等地以上。

第二部分 旱耕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村寨附近的台地,中低山及丘陵缓坡地段和台地,河流阶地及溪沟两侧,槽谷坝地及丘陵盆地、坡旁,岩溶冲沟及洼地,山原坝地。地面坡度小于150,地形坡度小于250。
2、自然条件:光照条件较好,自然植被良好,土层深厚(60cm以上),中低产土能够进行改造,相对集中连片,要求规模在2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旱耕地的地面坡度5—150时,修筑石硬或土埂的水平梯土。(1)梯埂的走向平行等高线,筑埂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埂角度以65—850为宜,石埂锐角大于土埂。(2)修筑梯埂,必须清基;土埂夯实,埂砌牢。(3)梯土外高内低,内边靠近上坎脚下10cm处,修建宽30cm,深20-25cm的蓄水、排水、灌水沟,以利蓄水抗旱、排洪,防止水土流失。(4)平整土地时,不打乱土层,保护耕层。(5)梯土的梯面宽度要求在3米以上。
2、合理布局和修建灌排水沟、拦山沟,并按亩均8立方米的蓄水量修建蓄水池、窖,做到沟池(窖)相连,蓄集、利用天然降雨。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土块达到厚、平、肥。
4、连续3—5年,采用聚土垄作,每年深耕一次以上,每年每亩掺油砂或粘土5吨,增厚活土层,改善土壤质地状况。
5、建立水保林带。相隔30—50米,沿等高线种植5—10米宽的草被、树或其它多年生植物带,截留水土。在土埂上种植草木、树或多年生豆科绿肥,固坡护坎。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采用旱地分带轮作制。普通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土壤的时间。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土和种植利用绿肥。连续3—5年,玉米、花生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土壤;冬季种植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增施有机肥料,连续5年,每年每亩1500—200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4、校正施肥,连续3—5年,每亩增施磷肥100公斤(P20515至20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校正和补充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具备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0-40g/kg
速效磷:≥10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5.5—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至轻度,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40—60%。
3、耕地连续抗旱能力大于15天,保灌两次以上,达到水浇地标准。
4、土体厚度大于60—80cm,土体构型为A—P—B或A—B—C。
5、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6、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五等地以上。

耕层的意思

可以耕种的土壤层,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满意,请采纳!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