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耕土壤的坏处有哪些(把田地在原耕深度上再耕深20公分,对庄稼有何利弊?)
翻耕深度要注意哪些问题?
掌握耕作的合适深度是提高耕地质量、发挥翻耕作用的一项重要技术,耕地深、耕层厚、土层松软,有利于贮水保墒。耕层厚而疏松,通气性好,有机质矿化加速。但是在某些条件下,如在多风、高温、干旱地区或季节,深耕会加剧水分丢失;翻耕过深易将底层的还原性物质和生土翻到耕层上部,未经熟化,对幼苗生长不利。一般情况下,土层较厚,表、底土质地一致,有犁底层存在或黏质土、盐碱土等,翻耕可深些;而土层较薄,砂质土,心土层较薄或有石砾的土壤不宜深耕。在干旱、多风地区不宜深耕,否则会造成失墒严重,提墒困难。同时,翻地越深,生土翻到地面也越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外,耕地深度还要根据农机具性能和经济效益而定,畜耕的浅些,机耕的深些。一般机械翻地深度18~20厘米为宜。
把田地在原耕深度上再耕深20公分,对庄稼有何利弊?
这个问题村民小江来回答。
农村人以农耕为生活,持续了几十年。到现如今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但依然隔断不了农村人的土地情节。在这持续几十年的农耕生活中,对土地的耕耙从未间断过。过去式原始的人工耕作;牲畜翻耕;小型机械作业;等等,都只是对种(栽)作地面表层的浅耕浅作,其利用翻耕改善土壤增加其自修自洁能力等尚有较大的距离。若把土地再耕是20公分对庄稼有好处吗,有哪些好处呢,“村民小江”诠释以下。
一:未深耕或深耕不够的土壤负面影响。
朋友们都知道,中国工农业社会的高速发展造福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但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瑕疵。如:工业污染(烟尘、废水、有害固化物等的排放排倒等);农业污染(农药、化肥、药剂等滥用和过量使用,及滞留残留等);其它类的土壤地块侵损(建筑生活垃圾乱倒、非原性土壤复垦等);等等上述种种,都是对原生态土壤的破坏。从而使其板结、僵硬、缺乏吸肥保肥能力、透性差、有机质减少、活性降低等等,从而使庄稼生长受限受阻,吸肥转化能力变弱等。至庄稼生长势弱;管理成本增加;且具有不可逆性等,从而使庄稼减收减产。
二:地块深耕的益处。
把常年种植的地块土壤进行定期改良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其进行深耕,深耕的益处有很多,其主要有下列几例。
1.疏松活化土壤。在原耕作的基础上再行深耕,其深度达到原深度的1.5~3倍左右(一般在15~40Cm)。这样能深层次的翻土,使土壤蓬松;增强透性;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活性等。
2.对有害菌进行剔除,增强土壤的吸肥保肥能力。连年的种植、移栽、或重茬等均会滋生有害菌群,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抗性减弱等。而深层次的翻耕,增加深度土壤的透性及光照,对有害菌群有一定的抑灭作用。从而减少减小地块作物由此引起的减收减产。
3.疏虚化土壤有利于土壤保肥、蓄肥、储湿、养根、促茎等作用。深耕深翻土壤,从而使其疏虚化,增强土壤的活性;达到保证土壤适宜植物生长的湿度,储保肥力;促进农作物的根须及茎杆的生长,以至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自生长的能力,至而提高产质量。
4.促进未腐熟的植物秸秆更好的腐熟肥化。尤其近些年来提倡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业,在有些地区机械作业动力不够,耕作深度达不到要求,从而使秸秆并未完全埋土化,从而造成腐而不烂、腐而不熟、半腐不腐等现象。而深耕深耕是更好的后续补救措施。
三:耕耙有度,并非越深越好。
土壤表层是我们常说的有利于庄稼生长的“熟土”。而熟土层一般地区也就在二十几公分至三四十公分,最多一般不超过四十五至五十公分的。再往下就是不利于植物生长的黑土层,其土质结构密度要大于土表层许多,且重金属矿质更多等。所以种地时深耕有度,并非越深越好。
总结。一般农作地区是人畜耕作的,或小型低功率机械作业的,建议可以适当再深耕。而深耕也并非每茬进行,从耕作意义本身来讲,对多年未深耕的地块,或连年连茬地块一年一次较好,而一般种植地块二年一次也就可以了。还得建议的是:深耕一并非越深越好,耕后留有时间晒田吹风则是更好的了。
麦子一般浇几遍水
北方4茬水为什么农业即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最大的面源污染源
污染是恶性循环,农业贡献污染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土壤退化,长期的化肥施用增加了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导致土壤盐碱化,板结,同时土壤长期耕作条件下,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流失加剧,土壤元素损耗。长期的翻耕也会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加快呼吸作用,也会一定程度上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因此,长期的农业耕作会显著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会加大对化肥的依赖,因此来说就是一个恶性的轮回,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