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耕作有哪些技术环节(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什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时间:2024-07-2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黄豆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此外,还应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以保证黄豆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优良品种的特点: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什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等基本耕作,以及耙地、耢耱、整地、镇压、铲地、耖田等表土耕作。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以适应不同作物的栽培需求。
土壤耕作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耕作的演变。在中国,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农民就已经使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到了秦汉时代,犁壁的发明使得翻土作业更加完善。元代以后,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也逐渐完善,并总结了“冻融”、“曝晒”等熟化土壤的经验。
土壤耕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和适应自然条件特点两方面。通过调整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可以改善耕层构造,提高通透性,保墒蓄水,促进微生物分解,释放速效养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各自具有独特的效能。例如,铧式犁翻耕可以松土、碎土和翻土,圆盘耙可以浅松、碎土和平整,耱地可以耱碎土块和耱平地面,耖田可以平整水稻田,使土壤上层起浆,便于插秧等。为了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措施。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例如,华北地区的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耕作体系,东北地区的春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一熟轮作体系,以及南方一年三熟双季稻地区的耕作体系等。
合理的土壤耕作体系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以及作物前、后茬口的特性、水肥、杂草、病虫害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因地因时制宜。同时,应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和机车进地次数,以减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黄豆的种植如何进行土地准备与耕作

黄豆的种植土地准备与耕作主要涉及选地、整地、施肥和耕作等多个环节。

首先,选地是黄豆种植的第一步。黄豆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因此,在选择种植地块时,应优先考虑这些因素。同时,要避免在前茬作物是豆科作物的地块上种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可以选择前茬为玉米或小麦的地块,这些作物与黄豆轮作,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

其次,整地工作得做足。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黄豆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这包括深翻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的透气性;耙平土壤,消除大的土块和石块,确保种植床面的平整;开沟起垄,以利于排水和灌溉。整地时还可以结合施入基肥,提高土壤肥力。

再者,施肥是黄豆高产的关键。黄豆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较高,因此在种植前应施足基肥。基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可以配合施入适量的复合肥。施肥时要注意均匀施撒,避免肥料集中造成烧苗。

最后,耕作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黄豆种植后,要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以减少杂草与黄豆争抢养分,同时松土可以保持土壤墒情,促进黄豆根系的生长。在黄豆生长过程中,还要根据天气和土壤情况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确保黄豆正常生长。此外,还应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以保证黄豆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黄豆种植的土地准备与耕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施肥管理、耕作技术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土地准备和耕作措施,可以为黄豆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麦怎么种植

(一)整地1、土地平整。2、土层深厚。3、结构良好。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
(二)麦田整地技术做到:早、深、松、碎、净、平。早——前茬收获后及早整地;深——适当加深耕作层;松——表面疏松通气不板结;碎——土渣细小;净——及时灭茬,表土无作物根蔸;平——地面平整,厢平沟直。
(三)施肥1、小麦施肥特性(1)小麦对氮、磷、钾吸收:氮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2.2%,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磷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7-0.9%,是核蛋白的组成成分。钾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5-0.6%,是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生产100公斤小麦)纯氮:2.75-3.23公斤,折碳铵46.8-54.9斤;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过磷酸钙106-16.7斤;氧化钾:2.4-4.0公斤,折氯化钾14.4-24斤。(3)小麦与微量元素。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缺锰:小麦叶片柔软下披,有时出现灰色斑点。缺锌:影响小麦分蘖,降低成穗率。缺硼:雄蕊发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结实率。缺钼: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粒少、产量低。(4)施肥方法A、生产200-25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12.5公斤;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B、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2500斤,N、P、K肥占总肥量的60%。追肥:追肥占40%。(5)种植密度A、密度与光合生产的关系:小麦生产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转变成有机质的过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过低,浪费光能,光合产物减少;密度过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产物也增加,通风透光不良,功能叶片死亡提早,光合寿命缩短,合成有机质减少。B、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种植密度一般基本苗,它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密度增加时,单位面积的穗数得到提高,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时,穗数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增加。一般要求每亩基本苗数在15-30万才是适宜的种植密度。(6)选用良种。优良品种的特点: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当前生产上应用的良种有:郑麦9023、鄂麦23、鄂麦18、华麦13.(7)播期、播量及播种方式A、播期。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7-18℃,在10月以后播种;半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种;春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3-14℃,在10月底开始播种;华北地区在9月中旬播种;华南地区在11月中旬播种;华中地区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B、播量。一般亩播15-18斤。C、播种方式。分三种播法:条播、撒播和点播。 小麦的田间管理一、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2、栽培特点(1)要苗齐、苗壮。(2)争取早分蘖、早发根。(3)达到壮苗越冬。(4)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3、管理措施(1)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2)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3)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4)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5)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6)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二、拔节孕穗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2、田间管理:1追肥。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2清沟排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3预防倒伏。a、采用矮杆品种。b、合理应用肥水。c、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三、抽穗成熟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大约40天左右。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2、管理措施。(1)合理排灌。小麦抽穗后,生理需水量增大,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高峰。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南方4、5月份多雨,要注意清沟排渍,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2)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有粘虫、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危害。a、虫害:可用杀虫剂类农药进行防治。b、病害:一是赤霉病的防治。可用多菌灵、敌百虫混合剂;兼治白粉病的防治。二是锈病的防治。可用敌锈钠或敌锈酸,稀释200倍液,兑洗衣粉2两进行防治。

作物的种植???

整地 整地是作物播种或移栽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整地的作用首先是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调整其中的固、液、气三相比例,改善耕层构造和地表状况,协调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温度等因素间的关系。其次,整地还可以翻混肥料,清除杂草,控制病虫害;控制土壤水分的保蓄和蒸发,防止水土流失,为作物播种、出苗、生长发育、丰产丰收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在中国,整地的主要作业包括浅耕灭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镇压、平地、耖田、起垄、作畦等。 播种 播种是将播种材料按一定数量和方式,适时播人一定深度土层中的作业。播种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好播种期。适时播种可以使作物的各个生育期都获得有利气候条件、植株正常生长、适时成熟。第二,掌握播种量。适宜的播种量是合理密植的前提。第三,控制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关系到种子的发芽、出苗的好坏和幼苗生长,应根据作物、土壤、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深度。第四,确定播种方式,应根据作物种类,生育特性,耕作制度、种植密度和播种机具等各方面因素确定。播种方式一般分为撒播、条播、点播三类。 施肥 施肥,是将肥料施于土壤或植物,以提供养分,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不同作物的施肥方案,主要依据该种作物的营养特性,以及土壤特性、肥料性质、气候条件等来确定。根据肥料的施用时期、目的和方法,施肥方法可以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三种。 灌溉与排水 灌溉,就是将符合质量标准的水适量适时地输送至土壤,以改善植物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灌溉的对象主要是农田,此外还有草场、林地等。而排水,指的是排除农田多余水分,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以利作物生长的措施。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