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田器”、“农器”和“农具”。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中国铁的冶铸技术发明至迟始于春秋。免耕的目的是减少土壤耕作,降低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在多雨地区,免耕可以避免过度耕作和播种质量的影响。
什么是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种地的方式。耕作方式包括:问作、套作、混作、连作、轮作。农业的耕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曾出现和正使用的耕作方式有: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和现在的全机械化耕作。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田器”、“农器”和“农具”。制造农具的原料,较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臿、斧、斨、镈、铲、耨、镰、犁形器等。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中国铁的冶铸技术发明至迟始于春秋。春秋战国之际,冶铁技术先后出现了生铁冶铸、炼钢和生铁柔化三项技术,使铁器成为更富有广阔前途的锐利工具,加快了铁农具代替木、石、青铜制农具的历史进程。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能清除大片森林,使之变为耕地、牧场,也使大面积的田野耕作成为可能;甚至使农业生产关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土壤耕作法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保护农田,减少土壤侵蚀的耕作方法,也称为保土耕作法,主要包括以下五种:1. 等高耕作法:在缓坡地上,沿着等高线进行耕翻,形成等高窄垄和作物行。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径流和水蚀,同时具有保土保肥的效果。
2. 沟垄耕作法:在坡地上通过翻耕形成较大的沟和垄,垄上种植作物,能更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通常按照等高线进行耕作,适合坡度较大的坡地。
3. 残茬覆盖耕作法:在地表留下一定数量的残茬或藁秆,以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减少地面板结,直接在茬地上播种。
4. 带状耕作法:在播种行进行耕翻种植作物,行间留茬覆盖。这种局部耕作方式能够在全田保持覆盖状态。
5. 少、免耕法:在前作物收获后,不进行单独的土壤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后作物。这种耕作方式也称为零耕、板田耕作或留茬耕作。通常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切茬、开沟、喷药除草、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广义的免耕也包括减少耕作次数。
免耕的目的是减少土壤耕作,降低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在多雨地区,免耕可以避免过度耕作和播种质量的影响。然而,免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残茬覆盖可能导致土温较低,影响作物生长;残茬分解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后作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生长;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成本较高,效果也可能不显著;长期免耕还可能引起土壤板结,加重病、虫、草害等。因此,低洼易涝、土质黏重坚实和耕层构造不良的田地不适合采用免耕。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有哪些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商周有青铜制品的工具;春秋战国,冶炼铁的技术提高,铁农具代替以前的工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常识农业篇。汉代农耕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汉代农耕方式的特点是:1、汉代中原诸郡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比较精细,广泛建立了复种连作制。这是就总体技术水平而言,不同区域尚不能一概而论。
2、汉代中耕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中耕也成为精耕农业的核心技术。两汉北方土壤耕作技术多样,包括垄作法、平作翻耕法、局耕法、免耕法等。垄作法适应性较强,是适应干旱趋势的耕作方法,在旱作农业区较常见。始创于汉的平作翻耕法、局耕法、免耕法,也是抗旱保墒的整地技术,并形成了耕—摩—蔺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汉时对整地的要求较严格,除了深耕还要细锄,深耕细锄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
3、汉代时期铁器的推行促进了各地农业技术的发展。汉代中原诸郡铁农具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其中以牛耕铁犁与中耕器具为主要。
4、两汉之际是中原诸郡牛耕与铁农具不断普及的时期,耒耜与牛耕并存,在这一过程中精耕与粗放因地而异。
汉代中原诸郡地理环境多样,农业经济发达,由此决定了其耕作技术的发达与多样。中原诸郡的水利类型可分为南北两类,北部以沟渠为主,南部以陂塘居多,两汉之际南部陂塘水利多有发展而成为稻作为主的农业区;北部沟渠多为复修旧例,以麦作等旱作为主兼有稻作之利。对于中原诸郡的耕作法之性质,以出土农具与文献记载,认为此地技术之发达当属全国之先,但是精耕细作并非其唯一的选择,且其实现方式亦属多样。从时间维度上说,这样的发展始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各地耕作技术发展并不平衡,其技术类型往往具有过渡性质。从空间维度上说,中原诸郡耒耜、牛耕皆有,兼具粗放与精耕。早期中原诸郡的农耕技术即已存在多样的技术类型,并以不同的技术组合形式存在,其表现方式也颇为复杂。这种多样化的技术组合是中原诸郡技术选择的必然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