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种指数的高低与气候、土壤、作物种类以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熟制、耕作制度与复种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与产量。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农作制度。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熟制、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熟制、耕作制度与复种指数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区别:
一、熟制是指作物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时间长度,如一年一熟、一年两熟等。它反映了作物生长周期与气候条件的适应程度。
二、耕作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耕作方式和管理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土壤管理制度等。耕作制度的设计旨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复种指数则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一年的作物种植次数,反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复种指数的高低与气候、土壤、作物种类以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联系与互动:
熟制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基础,它决定了作物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情况。耕作制度则根据土地条件和作物特性,规定了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这两者共同影响着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而复种指数则是在一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通过优化耕作制度和熟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作物种植次数,从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因此,熟制、耕作制度与复种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与产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深入的了解,建议查阅农业相关书籍或咨询农业专家。
标准耕作制度
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环境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它更多偏重于种植制度,即重点考虑一个区域的作物组成与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所以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根据当地正常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确定的、多年稳定的耕地种植制度。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是指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对耕作制度进行分区。
确定了标准耕作制度即确定了熟制。所谓熟制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块上种植农作物的季数,例如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等。熟制的确定一般从积温、无霜期、降水、灌溉 4 个方面考虑。从降水方面来看,甘肃省除陇南市部分耕地可以满足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外,多为一年一熟制。
标准耕作制度属于农用地分等国家级参数,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的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将甘肃省划分为晋陵丘陵沟谷区、渭北陇东黄土旱塬区、宁南陇中青东黄土丘陵区、盆周秦巴山区、河西走廊区、海北甘南高原 6 个国家二级区。在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种植方式以及习惯的差异,根据省级专家组的综合意见,在标准耕作制度国家二级区的基础上,将宁南陇中青东黄土丘陵区进一步细化,最终将全省划分为晋陵丘陵沟谷区、陇东黄土旱塬区、陇中黄土丘陵区、陇西黄土丘陵区、渭河流域黄土丘陵区、陇南山区、河西走廊区、甘南高原区 8 个标准耕作制度省级三级区,并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图 3-2,表 3-1)。
图 3-2 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示意图
注: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所有省级界线采用 1996 年 1∶50 万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分幅图数据,与目前普遍采用的 2004 年行政勘界成果在其相邻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的边界处存在差异。
表 3-1 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分区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