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旋耕法利用旋耕机翻耕土壤,深度可达12至450px,常在夏季倒茬时采用,但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它有助于形成地表覆盖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碎土和平地。播种前镇压可保证种子与土壤密接,出苗整齐;播种后镇压有助于防止土壤塌陷。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一、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该耕作方式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
2、石器耕锄:随着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开始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3、铁犁牛耕:随着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已经普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推广,再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二、耕作方式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演变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在夏商周时期,主要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在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土壤基本耕作方法有哪些?
(一)土壤的耕翻1.耕翻的方法
耕翻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半翻垡耕翻和旋耕法。半翻垡耕翻将垡块翻转135度,耕深为20至625px,适合晚秋及早春作物收获后使用。旋耕法利用旋耕机翻耕土壤,深度可达12至450px,常在夏季倒茬时采用,但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
2.耕翻的时期
耕翻可分为秋翻、春翻和夏翻:
- 秋翻是最基本的耕作方式,将底土层翻至地表,通过冻垡和晒垡实现熟化,同时灭茬、灭草、消灭虫卵或病菌,具有蓄墒和保墒作用。
- 春翻适用于秋茬收获晚或早的地块,以及适耕性差的过湿性粘土,应尽早进行,一般在土壤化冻16至450px或返浆期。
- 夏翻在秋菜播种前进行,主要起灭茬和疏松土壤的作用,耕翻深度以13至375px为宜。
3.耕翻深度
机引有壁犁耕翻深度约为20至625px,畜力作业的耕翻深度多为16至550px。加深耕层可增产,建议在1250px以内,耕翻加深可相应增加产量,因此提倡深耕。
(二)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基本耕作的辅助措施,包括耙、耢、压地三项作业:
1.耙地
耙地的作用是疏松表土,解决耕翻后地面不平整的问题,使表层土壤细碎和平整,保持墒情,为播种做好准备。通常在耕翻后连续进行。
2.耢地
耢地常与耙地联合作业,可在耙地后进行。它有助于形成地表覆盖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碎土和平地。
3.镇压
镇压器的使用主要目的是碎土保墒,尤其在干旱年份和早春顶凌时期。播种前镇压可保证种子与土壤密接,出苗整齐;播种后镇压有助于防止土壤塌陷。
(三)中耕与培土
1.中耕的作用
中耕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温度和氧气含量,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土壤的通气、蓄水和保墒能力。
2.中耕的深度
中耕深度因蔬菜种类而异,浅根系蔬菜如黄瓜、葱蒜类宜浅耕,深根系蔬菜如番茄、南瓜可行深中耕,深度为2至3寸。根据生育期和位置的不同,中耕深度也有所变化。
3.培土
培土的目的在于增加局部土层厚度,对某些蔬菜有软化产品器官、促进形成和肥大、促生不定根等作用,同时增强抗倒伏、排涝、防寒和防热能力。
(四)整地作畦
菜地耕翻、耙、耢后需整地作畦,以便于灌溉、排水、密植和管理。作畦形式根据气候、土壤、地下水位和蔬菜种类而定,常见类型包括平畦、高畦和垄。
耦犁好点还是曲辕犁?二人三牛的耕法叫什么?
耦犁,2牛3 人,是汉代使用的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耕犁。汉武帝时赵过在推行代田法的同时﹐发明了二牛耦耕的耦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二牛三人一个耕作季节可管五顷(汉大亩每亩当今六分九厘﹐每顷当今六十九亩)田的翻耕任务。从汉代墓葬壁画和画像砖中的牛耕“耦犁”看,他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农学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唐朝时期,经过人不断的改进,产生了新的农具:曲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对比起来,后者比前者优越的多,对于人口较少的小家庭,特别适合使用这种新型的曲辕犁。促进了小农经济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