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区中所占比例最大。该类区土地基础环境和土地资源现状差,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明显,土地污染较严重,在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
土地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一、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资源环境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递阶结构,由土地资源基础条件、土地资源现状与利用程度、土地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3个子系统构成。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全年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土地资源适宜性指数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年末耕地总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城市人口密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现状与利用程度;土地资源开发引起或诱发的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问题、土地污染问题、土壤盐渍化问题、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基础条件、土地资源现状与利用程度、土地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区域地质生态环境系统。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资源环境系统可概括为图3-5。
图3-5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环境系统结构
二、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
将半岛城市群地区划分为5km×5km的2937个独立单元,根据分区指标对每个单元的区域土地资源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赋值、评价,将所得数值进行加权。根据上述15个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质量评价指标,确定每个单元内各因素(指标)的特征值pi',再乘以其权值,即得到每个单元的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基准值。其数学模型如下: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式中:SEj为j单元的基准值;i为效应指标数,i=1,2…15;j为各单元数,j=1,2,3…295;Wi为各效应指标的综合权重;pi'为各单元内单项指标的性质特征值(为研究方便,统一在0~1之间)。
计算出的各单元的基准值,根据各单元的基准值大小,将区域土地资源环境质量分为4级,其结果见图3-6。
计算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分优良、良好、中等、较差4类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区,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6.7%、30.5%、20.6%和12.2%。
图3-6 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质量优良区:分布在潍坊中部平原大部分地区、济南中北部平原地区、烟台青岛交界丘陵地带以及威海中南部低山丘陵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6.7%。在各类区中所占比例最大。该类区土地基础环境和土地资源现状优良,土地利用程度低,一般无明显的土地资源破坏问题,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和土壤盐渍化轻。
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良好区:分布在淄博、潍坊交界冲洪积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青岛中北部地区、烟台中南部以及威海日照周边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0.5%,该类区土地基础环境和土地资源现状良好,土地利用程度较低,有少许的土地资源破坏问题,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和土壤盐渍化较轻。
土地资源环境质量中等区:分布在东营中西部地区、潍坊北部沿海、日照中部地区、济南南部以及威海西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0.6%。该类区土地基础环境和土地资源现状较差,土地利用程度比较高,土地资源破坏问题比较严重,局部有水土流失,土地污染较严重,在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较重。
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较差区:分布在东营东部沿海地区、济南中南部、淄博西南部地区、日照东部少部分地区、青岛崂山地区以及烟台中东部,占全区面积的12.2%。该类区土地基础环境和土地资源现状差,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明显,土地污染较严重,在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
三、八大城市土地资源环境质量结果统计与差异分析
1.八大城市土地资源环境质量统计
根据上述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以八大城市为统计单位,对各城市的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进行统计。
2.八大城市土地资源环境质量差异分析
上述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地资源的某一单元质量状况,但却不能反映土地质量的总体状况,而且不同区域之间也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为此,我们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以城市为单元,根据各类区所占比例进行加权,根据结果对八大城市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的模型如下: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式中:j为城市编号;Pj为土地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Wi为各类环境质量区所占比例大小(权重);Pij为各类环境质量区赋值,对Ⅰ(优良)、Ⅱ(良好)、Ⅲ(中等)、Ⅳ(较差)类土地资源环境质量分别以1、3、5、7赋值。据此,计算八大城市的土地资源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见图3-7。
图3-7 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土地资源环境质量比较
从图3-7中看出土地资源环境质量优良的城市为潍坊和青岛两市,主要处于山东半岛中部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缓,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现象轻微;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为烟台和济南,土地基础环境和土地资源现状良好,土地利用程度较低,有少许的土地资源破坏问题,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和土壤盐渍化较轻;土地资源环境质量中等的地区是日照和威海,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程度比较高,土地资源破坏问题比较严重,局部有水土流失,土地污染较严重,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较重;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较差的城市是淄博和东营,由于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资源破坏问题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明显,土地污染较严重,在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
土壤8大离子测定需要多少土
该检测一般需要大约10克的土。在进行土壤8大离子测定时,需要先将10克左右的土壤样品放入离心管中,加入5毫升1M的醋酸铵溶液,摇匀后放置30分钟。然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去离子水稀释10倍后进行电导率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各种离子的浓度。
土壤验收检测,专业土壤检测,要检测哪些项目
飞秒检测发现土壤组成很复杂,总体来说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土壤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监测是指土壤环境监测,其一般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一般土壤监测可以分为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布点采样和样品制备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样品流转
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
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
由专人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
样品保存
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采用快速的飞秒检测方法测试。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保存样品,测定有机污染物用的土壤样品要选用玻璃容器保存。
预留样品
预留样品在样品库造册保存。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待测定全部完成数据报出后,也移交样品库保存。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一般保留半年, 预留样品一般保留2 年。特殊、珍稀、仲裁、有争议样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土壤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 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右图。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 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