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耕层质地是什么意思(水稻、棉花、花生、谷子适宜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时间:2024-09-2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①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化层,是受人类耕地生产活动影响最深的层次。②黏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在土埂上种植草木、树或多年生豆科绿肥,固坡护坎。

耕地好坏如何判断?

影响耕地好坏的因素很多,一般包括表土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坡度、灌溉保证率、水源情况、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即耕层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自然因素,也包括距离道路、城镇、市场的远近等社会经济因素,还包括地块的形状、面积、种植作物的规模等开发利用程度因素。此外,同一块耕地,种植不同的作物,其效果不同,所以在评价时,要根据经营的作物种类进行具体判断。

土体构型就是土地的立体剖面结构。以旱地为例,其土壤一般包括: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①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化层,是受人类耕地生产活动影响最深的层次。有机质含量高,颜色深,疏松多孔,理化性状好则其土壤质量就好。②犁底层,位于耕地层之下,与耕作层有明显的界限,颜色较浅。此层有托水、托肥作用,但会妨碍根系伸展和土体的通透性,影响耕层与心土层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传递,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利,所以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该层土既要有一定密度以保水保肥,但过硬也会影响植物生长。③心土层,位于耕层或犁层以下,因受到上部土体压力,较紧实。该层是土壤中保水保肥的重要层次,也是作物生长后期供水供肥的主要层次。④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其性状对整个土体水分的保蓄、渗漏、供应、通气状况、物质转运、土温变化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它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①沙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土温变化快,但通气性、透水性好,易耕作。沙质土适宜种植耐旱、耐瘠、生育期短、早熟的作物。②黏质土的主要肥力特征为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干时坚硬,湿时黏黏,所以要在一定的含水量条件下耕作)。③壤质土兼有沙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其耕作性能优良,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很多。

各类土壤质地差异较大,一般用手就可以区别开来,具体的判断方法为:①沙土的判断。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沙粒。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②沙壤土的判断。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③壤土的判断。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润时手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④黏壤土的判断。湿土可用拇指与食指撮捻成条,但往往受不住自身重量。⑤黏土的判断。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湿时极可塑。通常有黏着性,手指间撮捻成长的可塑土条。

如何建好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第一部分 稻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 位于河流阶地、沟谷盆地、洼地和平坝,以及中低山丘陵缓坡旁、沟垄或冲垄,地势平缓,适于作物生长。

2、自然条件:水源、光照条件较好,存在的中低产田能够进行改造,集中连片,规模在3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充分开发河流与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降雨,具有完善的动力提灌或塘、库蓄水设施,配置完善的主、干、支渠,提高水源保证率。修建农、毛、斗渠,完善田间灌水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

2、地面排水工程设计为二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不淹田,二日内排除积水。配置三种功能的排水沟,都是石砌明、暗沟,即深度大于100cm的拦山沟和中心主排水沟(排洪沟),以及深度60-80cm的排渍支沟和导泉沟。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排水要求,水稻淹水期间Eh为-100mv至100mv。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

4、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田间机耕道、生产便道,满足生产要求。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水旱轮作制度,实行稻—萍—油或稻—肥轮作,冬种作物生长良好,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田和种植利用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油菜、小麦和部分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稻田,冬季种植利用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一般连续3—5年。

3、增施有机肥料1500—2000公斤/亩以上,连续3—5年,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

4、校正施肥,每亩施磷肥100公斤(p20515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连续3—5年,补充并校正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达到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5-45g/kg

速效磷:≥15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6.0—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体厚度60—80cm以上。土体构型为A—P—W—C(G)或A—P—Bw—C,无障碍层次。

3、抗旱能力达到60天以上的保证灌溉,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灌排水要求。

4、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5、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四等地以上。

第二部分 旱耕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村寨附近的台地,中低山及丘陵缓坡地段和台地,河流阶地及溪沟两侧,槽谷坝地及丘陵盆地、坡旁,岩溶冲沟及洼地,山原坝地。地面坡度小于150,地形坡度小于250。

2、自然条件:光照条件较好,自然植被良好,土层深厚(60cm以上),中低产土能够进行改造,相对集中连片,要求规模在2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旱耕地的地面坡度5—150时,修筑石硬或土埂的水平梯土。(1)梯埂的走向平行等高线,筑埂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埂角度以65—850为宜,石埂锐角大于土埂。(2)修筑梯埂,必须清基;土埂夯实,埂砌牢。(3)梯土外高内低,内边靠近上坎脚下10cm处,修建宽30cm,深20-25cm的蓄水、排水、灌水沟,以利蓄水抗旱、排洪,防止水土流失。(4)平整土地时,不打乱土层,保护耕层。(5)梯土的梯面宽度要求在3米以上。

2、合理布局和修建灌排水沟、拦山沟,并按亩均8立方米的蓄水量修建蓄水池、窖,做到沟池(窖)相连,蓄集、利用天然降雨。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土块达到厚、平、肥。

4、连续3—5年,采用聚土垄作,每年深耕一次以上,每年每亩掺油砂或粘土5吨,增厚活土层,改善土壤质地状况。

5、建立水保林带。相隔30—50米,沿等高线种植5—10米宽的草被、树或其它多年生植物带,截留水土。在土埂上种植草木、树或多年生豆科绿肥,固坡护坎。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采用旱地分带轮作制。普通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土壤的时间。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土和种植利用绿肥。连续3—5年,玉米、花生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土壤;冬季种植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增施有机肥料,连续5年,每年每亩1500—200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4、校正施肥,连续3—5年,每亩增施磷肥100公斤(P20515至20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校正和补充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具备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0-40g/kg

速效磷:≥10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5.5—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至轻度,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40—60%。

3、耕地连续抗旱能力大于15天,保灌两次以上,达到水浇地标准。

4、土体厚度大于60—80cm,土体构型为A—P—B或A—B—C。

5、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6、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五等地以上。

水稻、棉花、花生、谷子适宜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水稻)——(壤土)
(棉花)——(沙质壤土)
(花生)——(沙质土)
(谷子)——(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水稻:
1、土壤整体构造良好。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反映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土壤剖面层次鲜明,则是水、肥、气、热协调的标志。耕作层松软,伴随着土壤质地适中, 结构和通透性良好,耕性适宜,富含植物养分。犁底层发育良好并较紧实,有保水、保肥能力,又有一定的渗水性,不影响根系的向下延伸。要使土壤整体结构良好,关键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排灌系统,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实行水旱轮作,适当加厚耕作层,重施有机质肥料, 使之松软肥厚。
2、土壤中养分含量充足而协调。高产水稻的土壤多为微酸性到中性( pH值6.0~7.0) , 有机质含量2%~4%, 全氮含量0.13%~0.23%, 全磷含量0.11%以上( 每亩有效磷5 千克以上) ,全钾含量1.5%以上( 每亩速效钾15 千克) ,以及较高的阳离子带换量( 每100 克土不低于20 毫克当量) 和较高的盐基饱和度( 60%~80%) ,主要营养元素充足,又不缺微量元素。既要有较多的活性有效养分,还要有大量的非活性有效养分, 才能保证在整个生长期间源源不断地供应,不致缺素脱肥,影响稻株顺利而健壮的生长发育。要使土壤养分丰富而平衡,就得不断培肥土壤,关键是大量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和生物性。施用化肥要注意配合与补充缺素。
3 、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好。水稻在栽培过程中要求土壤有较好的保水性,才能减少灌溉水量的消耗,避免有效养分流失。但犁底层过分紧密和土壤粘重的稻田,渗漏量过小,土壤还原性增强,产生的有毒物质难以及时排除,有益微生物和养分的释放受阻,水稻生长就会受到抑制,甚至产生毒害。因此,稻田土壤保持一定的渗漏量可随水向土壤输送一定数量的氧气,使氧气能更好地移动和平衡,促进水稻的营养环境不断更新, 对于保持水稻根系健康生长是必要的。稻田的日渗透量以9~15 毫米较为合适,灌溉1 次水能保持5~7 天。如果渗漏量过大,引起养分大量流失也是不利的。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贮存有效养分的能力,同时也包含着耐肥性。土壤保肥性好既能积累保存大量养分,又能源源不断的充分而持久供应养分。养分过浓时,能起缓冲作用,不致" 烧苗" ;养分较稀薄时,也不致把养分固定而不释放,妨碍稻苗吸收。土壤的保水性、保肥性相关,且有一致性。保水力低的田,保肥力往往也低。沙田土壤粘粒含量少,有机质分解快,渗漏量大,保水性差,保肥性也差,养分也容易流失, 肥效也不持久。这类田宜灌水后多耕,加深犁底层,或用客土法增加粘粒含量,增施有机肥来改善保水保肥能力。对于渍水田或渗漏量过小的粘土田,则需要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实行深耕,增加犁底层通透性,调整土壤水、气状况,加速有机质的矿质化,发挥潜在肥力。
4、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稻田土中仍然发育着大量能适应稻田环境条件的微生物类群,微生物对创造和调节土壤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不同类型的水稻土微生物类群不完全一样, 作用的机理也完全不同, 但是高产稻田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还是很多的。

具体来说是壤土,它的性质则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其耕性和肥力较好。这种质地的土壤,水与气之间的矛盾不那么强烈,通气透水,供肥保肥能力适中,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

花生:
花生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除过于黏重的土壤外,一般质地的土壤都可以种花生。最适宜种花生的土壤是肥力较高的沙壤土。这种土壤通透性好,花生根系发达,结瘤多;土壤松紧适宜,有利于荚果发育,花生果壳光洁,果形大,质量好,商品价值高。黏质土壤,若采用覆膜栽培,保持土壤疏松,也可取得较高的产量。花生适宜微偏酸性的土壤,pH以6.0至6.5为好。适宜花生根瘤菌繁育的pH为5.8至6.2,适于花生对磷肥吸收利用的pH为5.5至7.0,6.5时最为有效。花生属于耐酸作物,pH到3.42的土壤仍能生长花生,但必须施用石灰等钙肥。花生不耐盐碱,在盐碱地就是发芽也易死苗,成长的植株矮小,产量低。花生是喜钙作物,在土壤中碳酸钙含量约达9%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壤pH虽高达9,花生每公顷产量仍可达到4500千克

具体来说花生适合生长在砂土类土壤中,因为花生生长发育要求土壤疏松,活土层深厚。便于果实埋入土中。

谷子:
谷子适合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PH值在6.5-7.5的土壤,也就是偏碱性的土壤。

棉花:
棉花生长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首先要求土壤耕性好。如发育在冲积土上的潮土,质地轻壤质。粘性较重的土壤,不利于出苗。土壤也不松散。为此,要求耕层土壤容重在1.25——1.4之间,孔隙度为45——50%,砂粘适中,通透性好,能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

具体说一般是盐碱地,如果是沙质壤土最好。

基本农田的主要控制指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第一部分 稻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 位于河流阶地、沟谷盆地、洼地和平坝,以及中低山丘陵缓坡旁、沟垄或冲垄,地势平缓,适于作物生长。
2、自然条件:水源、光照条件较好,存在的中低产田能够进行改造,集中连片,规模在3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充分开发河流与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降雨,具有完善的动力提灌或塘、库蓄水设施,配置完善的主、干、支渠,提高水源保证率。修建农、毛、斗渠,完善田间灌水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
2、地面排水工程设计为二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不淹田,二日内排除积水。配置三种功能的排水沟,都是石砌明、暗沟,即深度大于100cm的拦山沟和中心主排水沟(排洪沟),以及深度60-80cm的排渍支沟和导泉沟。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排水要求,水稻淹水期间Eh为-100mv至100mv。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
4、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田间机耕道、生产便道,满足生产要求。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水旱轮作制度,实行稻—萍—油或稻—肥轮作,冬种作物生长良好,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田和种植利用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油菜、小麦和部分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稻田,冬季种植利用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一般连续3—5年。
3、增施有机肥料1500—2000公斤/亩以上,连续3—5年,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
4、校正施肥,每亩施磷肥100公斤(p20515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连续3—5年,补充并校正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达到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5-45g/kg
速效磷:≥15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6.0—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体厚度60—80cm以上。土体构型为A—P—W—C(G)或A—P—Bw—C,无障碍层次。
3、抗旱能力达到60天以上的保证灌溉,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灌排水要求。
4、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5、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四等地以上。

第二部分 旱耕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村寨附近的台地,中低山及丘陵缓坡地段和台地,河流阶地及溪沟两侧,槽谷坝地及丘陵盆地、坡旁,岩溶冲沟及洼地,山原坝地。地面坡度小于150,地形坡度小于250。
2、自然条件:光照条件较好,自然植被良好,土层深厚(60cm以上),中低产土能够进行改造,相对集中连片,要求规模在2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旱耕地的地面坡度5—150时,修筑石硬或土埂的水平梯土。(1)梯埂的走向平行等高线,筑埂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埂角度以65—850为宜,石埂锐角大于土埂。(2)修筑梯埂,必须清基;土埂夯实,埂砌牢。(3)梯土外高内低,内边靠近上坎脚下10cm处,修建宽30cm,深20-25cm的蓄水、排水、灌水沟,以利蓄水抗旱、排洪,防止水土流失。(4)平整土地时,不打乱土层,保护耕层。(5)梯土的梯面宽度要求在3米以上。
2、合理布局和修建灌排水沟、拦山沟,并按亩均8立方米的蓄水量修建蓄水池、窖,做到沟池(窖)相连,蓄集、利用天然降雨。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土块达到厚、平、肥。
4、连续3—5年,采用聚土垄作,每年深耕一次以上,每年每亩掺油砂或粘土5吨,增厚活土层,改善土壤质地状况。
5、建立水保林带。相隔30—50米,沿等高线种植5—10米宽的草被、树或其它多年生植物带,截留水土。在土埂上种植草木、树或多年生豆科绿肥,固坡护坎。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采用旱地分带轮作制。普通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土壤的时间。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土和种植利用绿肥。连续3—5年,玉米、花生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土壤;冬季种植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增施有机肥料,连续5年,每年每亩1500—200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4、校正施肥,连续3—5年,每亩增施磷肥100公斤(P20515至20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校正和补充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具备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0-40g/kg
速效磷:≥10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5.5—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至轻度,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40—60%。
3、耕地连续抗旱能力大于15天,保灌两次以上,达到水浇地标准。
4、土体厚度大于60—80cm,土体构型为A—P—B或A—B—C。
5、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6、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五等地以上。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