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季,风蚀严重的地方,可进行春耕。春耕常在土壤解冻后立即进行,耕后及时耙地,防止水分散失。因此,该土地是中国Prode的有效措施。精细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土壤,进一步打破地球块和整个地面。精子是由耐磨性分支或铁,木材制成,有时是耦合的。优良品种的特点: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
苗圃的整地步骤有哪些?
整地的基本要求是:及时平整,全面耕到,土壤细碎,清除草根石块,并达到一定深度。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浅耕灭茬:
是以消灭农作物、绿肥、杂草茬口为主要目的的表土耕作措施。如果在农田或撩荒地、生荒地上新建苗圃,或者苗圃进行轮作,前茬是农作物、绿肥等,在春播的前一个秋季,作物收获后,就要进行浅耕灭茬。浅耕的深度农田一般4~7厘米,荒地10~15厘米。
浅耕可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消灭杂草和病虫害,切碎盘根错节的根系,减少耕作阻力。浅耕一般在农作物收割后立即进行,越早防止土壤蒸发效果越好。
浅耕工具为园盘耙、钉齿耙等。
2.耕地:
具有整地的全部作用,是整地的中心环节。
耕地深度:耕地的深度应根据育苗要求和苗圃地条件而定。播种苗区一般在20~25厘米,扦插苗区为25~35厘米。耕地过浅限制了根系生长,耕地过深,又会使苗木根系生长过长,起苗时易受损伤而降低苗木质量。耕地深度也和土壤条件有关。南方土壤粘重,北方土壤干旱,适当深耕,可改良土壤,增加蓄水。沙土地和土层薄的地方,适当浅耕可以防止风蚀,减少蒸发。土层薄的地方,逐年增加耕地深度2~3厘米,可加厚土层。耕地深度还和季节有关,一般秋耕深一些,春耕浅一些。耕地最好能达到上层翻地,下层松土的目的。
耕地季节:耕地多在春秋两季进行。北方一般在浅耕后的半个月进行。秋耕能消灭病虫害和杂草,改良土壤,还能有效地利用冬季积雪,增加土壤含水量。在秋季,风蚀严重的地方,可进行春耕。春耕常在土壤解冻后立即进行,耕后及时耙地,防止水分散失。冬季土壤不结冻的地区,可在冬季或早春耕作。
耕地的具体时间应视土壤含水量而定。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的50%~60%时耕地,效果好,又省力。在实际观察时,用手抓一把土捏成团,在1米高处自然落下,土团摔碎,即可耕作。
3.耙地:
耙地是在耕地后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耙地的目的是耙碎土壤,混拌肥料,平整土地,消除杂草,保蓄土壤水分。
耙地一般在耕地后立即进行,有时也要根据苗圃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灵活掌握。冬季有积雪时,可在第二年早春“顶凌耙地”以积雪保墒。土壤粘重的地方,也可在翌春耙地,通过土壤晒垡来改良土壤。耙地要求耙平耙透,达到平、松、碎。
耙地可用圆盘耙、钉齿耙、柳条耙等机械和工具。
4.镇压:
镇压的作用是破碎土块,压实松土层,促进耕作层的毛细管作用。镇压可在耙地后,或作床作垄后,或播种前和播种后进行。粘重的土地或土壤含水量较大时,一般不能镇压,以防土壤板结,不利于出苗。
镇压常用木磙、石磙和机引镇压器。
5.中耕:
中耕是在苗木生长季节进行的松土作业,主要目的是除草,同时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土壤耕作中的耕翻、耙地,在耕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栽培,栽培是土壤种植的基本环节,占所有土壤栽培措施的重要职位。耕地,耕地和抑制土壤的趋势仅限于土壤养殖层的上部,同时培养栽培大,土壤栽培层可以松动,翻转和混合,改变栽培层结构。在作物生长季节中,土壤表面受到人,动物和机械压力和大气降水,冲洗,土壤原始结构破坏,结核病,通风和渗透性下降。
二,作用,土地的作用是打破绒毛,松散的土壤和平坦的地面,当栽培变成。通过栽培,紧密的底部土地转向表面,虽然犁切割和翻转,仍然存在一些土壤块。在整个栽培层中也将产生大量的差距。由于大扇区的出现,通常形成地面。转入地后,可以剪切或粉碎大地球块,平坦的表面。由于耙的压力,土壤层可以塌陷,减小间隙,表面层具有细土覆盖,以避免大量的土壤水分蒸发。因此,该土地是中国Prode的有效措施。目标还可以防止杂草在早期的春天,埋藏的肥料,促进产妇生育。
第三,耕地,耕地,也称为覆盖和擦拭,是一种平板电脑结构措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在东北的旱旱地区,往往持续地耕种,以提高墙壁的影响。精细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土壤,进一步打破地球块和整个地面。精子是由耐磨性分支或铁,木材制成,有时是耦合的。
转动后,在耙子之后,土壤栽培层基本上很好,但土壤表面有时是地球块,耕作或沟渠。耕地不仅可以隐藏沟渠,还可以在造成艰辛,让它吸收水,潮湿,然后粉碎。因此,栽培的土地可以产生内部紧密,表面松散的盖子,减少水分蒸发,使栽培层适合播种。最好的不正常,在3-4天内,土壤水分增加1%,土壤层减少1厘米。
土壤耕性的内容及如何掌握合理的耕作时期
1、土壤耕性是指由耕作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物理性质,它包括:(1)耕作时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即耕作的难易问题;
(2)耕作后与植物生长有关的土壤物理性状,即耕作质量问题。
2、对土壤耕性的要求有:
(1)耕作阻力尽可能小,以便于作业和节约能源。
(2)耕作质量好,耕翻的土壤要松碎,便于根的穿扎和有利于保温、保墒、通气和养分转化。
(3)适耕期尽可能长~
小麦怎么种植
(一)整地1、土地平整。2、土层深厚。3、结构良好。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二)麦田整地技术做到:早、深、松、碎、净、平。早——前茬收获后及早整地;深——适当加深耕作层;松——表面疏松通气不板结;碎——土渣细小;净——及时灭茬,表土无作物根蔸;平——地面平整,厢平沟直。
(三)施肥1、小麦施肥特性(1)小麦对氮、磷、钾吸收:氮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2.2%,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磷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7-0.9%,是核蛋白的组成成分。钾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5-0.6%,是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生产100公斤小麦)纯氮:2.75-3.23公斤,折碳铵46.8-54.9斤;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过磷酸钙106-16.7斤;氧化钾:2.4-4.0公斤,折氯化钾14.4-24斤。(3)小麦与微量元素。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缺锰:小麦叶片柔软下披,有时出现灰色斑点。缺锌:影响小麦分蘖,降低成穗率。缺硼:雄蕊发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结实率。缺钼: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粒少、产量低。(4)施肥方法A、生产200-25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12.5公斤;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B、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2500斤,N、P、K肥占总肥量的60%。追肥:追肥占40%。(5)种植密度A、密度与光合生产的关系:小麦生产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转变成有机质的过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过低,浪费光能,光合产物减少;密度过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产物也增加,通风透光不良,功能叶片死亡提早,光合寿命缩短,合成有机质减少。B、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种植密度一般基本苗,它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密度增加时,单位面积的穗数得到提高,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时,穗数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增加。一般要求每亩基本苗数在15-30万才是适宜的种植密度。(6)选用良种。优良品种的特点: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当前生产上应用的良种有:郑麦9023、鄂麦23、鄂麦18、华麦13.(7)播期、播量及播种方式A、播期。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7-18℃,在10月以后播种;半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种;春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3-14℃,在10月底开始播种;华北地区在9月中旬播种;华南地区在11月中旬播种;华中地区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B、播量。一般亩播15-18斤。C、播种方式。分三种播法:条播、撒播和点播。 小麦的田间管理一、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2、栽培特点(1)要苗齐、苗壮。(2)争取早分蘖、早发根。(3)达到壮苗越冬。(4)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3、管理措施(1)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2)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3)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4)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5)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6)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二、拔节孕穗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2、田间管理:1追肥。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2清沟排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3预防倒伏。a、采用矮杆品种。b、合理应用肥水。c、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三、抽穗成熟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大约40天左右。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2、管理措施。(1)合理排灌。小麦抽穗后,生理需水量增大,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高峰。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南方4、5月份多雨,要注意清沟排渍,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2)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有粘虫、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危害。a、虫害:可用杀虫剂类农药进行防治。b、病害:一是赤霉病的防治。可用多菌灵、敌百虫混合剂;兼治白粉病的防治。二是锈病的防治。可用敌锈钠或敌锈酸,稀释200倍液,兑洗衣粉2两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