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农民就已经使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同时,应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和机车进地次数,以减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深松土的工具有心土犁、凿形犁和松土铲。凿形犁的耕深可达40厘米,其作用是只松土不翻土,适合在干旱条件下使用。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什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等基本耕作,以及耙地、耢耱、整地、镇压、铲地、耖田等表土耕作。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以适应不同作物的栽培需求。土壤耕作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耕作的演变。在中国,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农民就已经使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到了秦汉时代,犁壁的发明使得翻土作业更加完善。元代以后,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也逐渐完善,并总结了“冻融”、“曝晒”等熟化土壤的经验。
土壤耕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和适应自然条件特点两方面。通过调整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可以改善耕层构造,提高通透性,保墒蓄水,促进微生物分解,释放速效养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各自具有独特的效能。例如,铧式犁翻耕可以松土、碎土和翻土,圆盘耙可以浅松、碎土和平整,耱地可以耱碎土块和耱平地面,耖田可以平整水稻田,使土壤上层起浆,便于插秧等。为了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措施。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例如,华北地区的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耕作体系,东北地区的春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一熟轮作体系,以及南方一年三熟双季稻地区的耕作体系等。
合理的土壤耕作体系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以及作物前、后茬口的特性、水肥、杂草、病虫害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因地因时制宜。同时,应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和机车进地次数,以减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不包括
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包括翻耕、旋耕、圆盘耙地、深松土。以下是各项措施的详细说明:一、翻耕
翻耕使用带壁的犁进行耕地,具有翻土、松土和碎土的作用,并能消灭杂草。这种方法能全面翻埋肥料、杂草、残茬、绿肥、牧草和病虫孢子等,为后续作物创造一个清洁的地表。翻耕结合冻垡和晒垡,有助于土壤的熟化,增加有效养分。然而,翻耕后可能会导致土壤松散、裸露,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影响,特别是在干燥多风的气候下。因此,应根据作物类型、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合理使用。通常,直根系作物和植株较高的作物适合深翻;粘土、深厚土层和多雨地区也适合深翻,以改善耕层土壤的通气性。在我国,畜力犁的翻耕深度一般在15至18厘米,机耕深度在20至25厘米。特殊用途的犁(如开荒犁)作业深度可达30至50厘米,甚至70至80厘米。
二、旋耕
旋耕的工具是旋耕犁,其主要部件是旋转的滚筒和安装在滚筒上的犁刀。滚筒的旋转带动犁刀切割土壤,同时实现混土和碎土的效果。旋耕后的土壤碎散,地面平整,但在降雨或灌水后可能会变得紧实。旋耕对水分较多的地块不会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因此适合南方水田使用。
三、圆盘耙地
圆盘耙地的碎土作用较强,翻土作用较小,适合残茬少的轻质土壤和因粘重潮湿而粘着性强的土壤。作业深度在10至25厘米之间。圆盘耙地后,残茬与表土混合,形成粗糙的表面,能防止土壤风蚀,增加雨水渗入土壤,因此适合旱地使用。
四、深松土
深松土是一种只疏松心土而不翻动表土的耕作措施。深松土的工具有心土犁、凿形犁和松土铲。心土犁呈凿形,长30至50厘米,宽10至15厘米,主要作用于心土,疏松坚实层(如犁底层),增加心土中的大空隙,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凿形犁的耕深可达40厘米,其作用是只松土不翻土,适合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在带壁犁的后面加装一个松土铲,耕作深度比犁地深10至12厘米,主要目的是疏松犁底层。
在讲授《新闻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