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耕作的演变。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同时,应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和机车进地次数,以减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践表明,变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可使径流量减少60%~80%,冲刷量减少70%~90%。它具有明显的防蚀保土增产作用。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什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等基本耕作,以及耙地、耢耱、整地、镇压、铲地、耖田等表土耕作。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以适应不同作物的栽培需求。土壤耕作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耕作的演变。在中国,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农民就已经使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到了秦汉时代,犁壁的发明使得翻土作业更加完善。元代以后,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也逐渐完善,并总结了“冻融”、“曝晒”等熟化土壤的经验。
土壤耕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和适应自然条件特点两方面。通过调整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可以改善耕层构造,提高通透性,保墒蓄水,促进微生物分解,释放速效养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各自具有独特的效能。例如,铧式犁翻耕可以松土、碎土和翻土,圆盘耙可以浅松、碎土和平整,耱地可以耱碎土块和耱平地面,耖田可以平整水稻田,使土壤上层起浆,便于插秧等。为了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措施。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例如,华北地区的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耕作体系,东北地区的春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一熟轮作体系,以及南方一年三熟双季稻地区的耕作体系等。
合理的土壤耕作体系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以及作物前、后茬口的特性、水肥、杂草、病虫害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因地因时制宜。同时,应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和机车进地次数,以减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农业技术措施
(一)等高耕作
即沿等高线横坡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拦蓄地面径流,减少冲刷,翻耕的土地增大了顺坡方向的地面糙度和蓄水能力,增加入渗,避免了顺坡细沟的发育,这是改变微地形因子的办法。实践表明,变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可使径流量减少60%~80%,冲刷量减少70%~90%。
(二)沟垄种植
沟垄种植是在等高种植基础上,等高开沟起垄,使之在坡面上形成一道道平行于等高线的沟和垄。它具有明显的防蚀保土增产作用。这种种植方式可使地表径流减少60%~90%,土壤冲刷减少80%~90%。
(三)间、混、套、复种
间、混、套、复种是指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间种是指在同一地块上顺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混种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同一行或穴内同时混种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作物选取植株高低错落,根系深浅不同,喜阳喜阴相互搭配的品种;套作是指一种作物生长后期,在行间套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延长作物覆盖的时间。
(四)少耕免耕
这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广泛重视的防蚀保土新种法。所谓少耕法是指一次完成多种作业的耕作法。少耕减少到除将种子播进土壤外,不再进行任何耕作的最少量耕作法,称免耕法。这种方法,是不破坏坡面根系的固定作用和直立残茬截留水土和覆盖土壤表面的作用。据美国北阿巴拉契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资料,当7月份降雨量为127mm时,坡度为6°~8°的大田传统耕作,每英亩(1英亩约合4046m2)流失土壤20t,采用此耕种成果时,每英亩流失土壤不到45kg。
(五)覆盖耕作
指增加地面覆盖,主要保留作物残茬的留茬覆盖,秸秆粉碎铺地,以及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
上述方法中的第一、二种,其道理是使原来顺坡发育的连续加速强化的侵蚀和搬运过程,分割成一个个较小的相对孤立的ETA微小系统,而不使它们串通助强;第三、四、五种方法则是通过增强作物枝叶密度或施加覆盖,减少雨滴的击溅和地表径流对土壤和母质的直接冲刷作用,虽然是对表层岩土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却是针对外部环境输入而提出的防治办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耕作方式:1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2 个体农耕(古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