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好的背篓和竹笠送到供销社的收购站,有多少,收购站就收多少。我们生产队利用下雨天和冬天封冻后不能下地的时间,一年能编3000多个背篓和竹笠,没有什么成本,税金由供销社承担,大约一年能给生产队带来1000至1500元净收入。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生产队时期,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
我当年插队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属于高寒地区,每年的阳历10月份开始,土地就开始上冻。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二十几度,用铁镐使劲挖下去,地上只能起个白印子。我们那里的冬天封冻以后,除了往地里送些粪肥以外,地里根本无活可干,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搞不成。这种情况,一直要延续到下一年的春天土地解冻以后。此外,我们那儿都是山地,下雨天山路陡峭泥泞,连续大雨后时有山洪暴发,也是不能下地干活的。
那么,集体经济时期,下雨天或土地封冻以后,社员们都干些什么呢?
首先,土地封冻以后的前一、两个月,主要是搞打碾场,就是把夏天和秋天收下来、垛在场上的麦垛和其他粮食垛拆开,在场上进行脱粒。那时候,我们贫困山区没有脱粒机,需要把麦捆打开,均匀地在场上铺开,套上牲口,拉着石碾子在麦子上碾,用这种办法脱粒。碾完了要扬场,把麦粒和麦依子分开。妇女们则在保管员的指挥下,把扬好的麦子簸干净,最后入库。
春季到秋季的下雨天,或者,冬季土地封冻以后,除了打碾粮食以外,社员们又干什么呢?主要是搞副业。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那时候,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山区生产队,农业解决的是吃粮问题,而要花钱,就必须搞副业。所以,那时候的生产队长,都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搞些副业,否则,生产队经营管理中要花的钱从哪里来?年终决算分配时又怎么给社员们多少分点钱?
我们那里是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离城镇很远,搞副业的门路极少。但各个生产队还是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地搞上一些副业。有的生产队办起了油坊,有的生产队办起了做粉条的粉坊,有的生产队还办了豆腐坊,用做成的豆腐与周边村子的农民交换豆子,一斤豆子可换1.2斤豆腐。
那时候,我所在的生产队常年的副业有两项:一是用六盘山中野生的一种小竹子编背篓和斗笠;一是每年冬天烧两窑砖瓦。
一、竹编
我们生产队设了一个竹编室,房子很大。在农忙的时候,大家都到地里干活去了,整个竹编室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个盲人,生下来就看不见东西的。我在那里的时候,这位盲人大约是二十六、七岁。这位盲人只会干一种活,那就是把别人从山里割回来的野竹子剖成篾条。因为许多年如一日地剖篾条,他干这个活的技术非常熟练,篾条剖得又快又匀细,一般青壮年男劳力都比不上他。生产队给他每天记7分工,但由于他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雨无误地在竹编室剖篾条,一年下来能挣250个劳动日,比一个青壮年正劳力少挣不了多少。
到了下雨天或土地封冻以后无法下地干活的时候,竹编室就热闹了,大部分社员都挤到竹编室来。
竹编室的一侧是个火塘,几个老把式专门负责把从山里割回来的荆条或红柳条边在火上烤,边弯曲成所要的形状,做成背篓的框架。大多数社员,包括我们几个知青和大多数女社员,光会编背篓和竹笠,不会收口,因为收囗是个很强的技术活,收不好要严重影响背篓和竹笠的质量。于是,几个技术高的男社员专门负责收口,并负责质量把关。
冬天上山里割竹子是个非常艰苦的活,一般派身强力壮的男劳力去。由于我那时候坚持也要去,也跟着去了几回。冬天的山里,没有路,山坡陡峭,积雪能没到膝盖。一脚深一脚浅地在陡峭的山地上走,一步一滑。滑倒时千万不能用手往前面的地上按,因为积雪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竹茬子,都是以前割竹子留下的,如果一把按在一根竹茬子上,能把手掌刺个对穿。所以,滑倒时要用胳膊往前支,胳膊上有棉袄袖子,棉袄扎破了没关系。
不过,大多数人在竹编室干活是很愉快的。由于烧着火塘,房子里暖融融的,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还时不时让一个人站到中间来给大家伙儿唱一段秦腔。
编好的背篓和竹笠送到供销社的收购站,有多少,收购站就收多少。背篓按质量和大小分等级,每个收购价是0.4元至0.6元,竹笠每个一律0.4元。我们编的竹笠,供销社运到宁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在商店里能卖1.2元一个。城里的姑娘买了我们编的小竹笠,在竹笠里面衬上一块花手帕,手帕的四个角穿过竹笠的缝隙,高高地翘在竹笠上面,夏天出门,或戴在头上,或背在肩后,十分好看。
我们生产队利用下雨天和冬天封冻后不能下地的时间,一年能编3000多个背篓和竹笠,没有什么成本,税金由供销社承担,大约一年能给生产队带来1000至1500元净收入。
二、烧砖瓦
每年五、六月份,春播基本结束至夏收还没有开始的这一段时间是农闲时间。每逢晴天天气好的时候,生产队长除了安排多数社员锄地或其他劳动以外,还安排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制作砖坯和瓦坯。我们制作砖坯和瓦坯都是_用原始的人工制作方式,人工取土,人工和泥,和好的泥放入木制的砖模,再双手端着砖模跑到晒场上,把砖坯整齐地倒在晒场的地上,一个小伙子一天倒几百块砖坯,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制作瓦坯时,则是用一个木制或竹制的工具,围着瓦模子用泥做成圆筒状的泥罐,提到晒场上,把泥罐轻轻放下,把瓦模子退_来。待泥罐晒得半干时,用一种工具在泥罐内壁划上四道线。泥罐晒干以后,用手不轻不重的一拍,泥罐就裂成四片瓦坯。
晒干了的砖坯和瓦坯要一排一排地摞起来,上面要盖上塑料薄膜,压上草、泥,以防下雨时让雨水泡了。平时,天晴的时候要打开遮盖物,透透潮气。如果发现天要下雨,就会男女老少齐出动,把砖坯、瓦坯重新盖得严严实实。
到冬天,打碾场基本结束以后,生产队长就早已做好了烧窑的各种准备,包括请好了烧窑师傅。
接下来是把砖坯和瓦坯都运到窑上,在烧窑师傅的指导下装窑。这是个力气加技术的活儿,都要青壮年男劳力干。
装完窑以后,是封窑。据老辈人说,这时候应该搞祭拜窑神的仪式,但那时候还是文革期间,加上烧窑师傅又是个四类分子身份,不敢搞这个仪式。不过,虽然没搞仪式,窑上也没出过什么不好的事儿。
然后,就是点火烧窑。十几个青壮年社员,分成四组,昼夜轮班烧窑。接着是焖窑、开窑、出窑。
出窑也是个非常苦的活儿。窑内温度很高,出窑的都是青壮年男社员,穿着单衣,有的披着淋了水的麻袋片,把烧好了的砖瓦搬_来摞在窑外的场上。一个个浑身上下都是烟灰。
烧_来的砖瓦倒是不愁卖。本公社和相邻公社的学校、供销社、工商所、邮局等要盖房或修缮房子,都会来买砖瓦,或者他们雇马车来拉,或者让我们生产队派马车给他们送去。
两窑砖瓦一共有3万多块,砖和瓦都是每块8分钱,刨去成本和税金,可获净收入2000多元。
古代人用火的历史资料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被人类所使用。那么,火是怎样被发现,又如何取得的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