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客观上造成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三是乡镇一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机构仍然存在事权和财力不匹配的问题,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构成严重制约。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关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七篇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现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虽呈现不断缩小态势,但仍处较高水平。二是农村地区发展普遍滞后。主要表现为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其中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是突出短板。三是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尤为突出。
(二)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农村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然而现阶段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一些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发声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的带头人。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我国农村地区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迟缓,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普遍数量不足,服务针对性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足。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统筹规划明显不足,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同质化问题突出。
(四)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
夯实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乡村社会治理仍然是农村工作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空心化”加大乡村社会治理难度。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客观上造成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二是农村资源资产整合难增大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自然村所有,而自然村有资产却无自治组织,个别自然村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有的行政村有自治组织却没有集体资产,这都带来了社会治理难题。三是乡镇一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机构仍然存在事权和财力不匹配的问题,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构成严重制约。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如何扎实推进农村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1、科学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以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在发展规模、发展进度上务求实事求是,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做大,在链条上做长,在品牌上做响,促进新农村农业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上级部门应对乡镇的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规划到镇、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2、抓规模开发,促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设。二是给试点村定目标。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村及专业大户规模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渠、路、田、林、井、电的综合配套,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努力把“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工程,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结合发展主导产业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招商步伐,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吸收农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打工返乡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经营水平。鼓励民营资金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活力。 6、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以发展绿色农牧业为目标,努力普及新技术。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由于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城市居民选择在假期去城市近郊,或者农家体验休闲农业旅游,来缓解生活压力,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变成一种潮流,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伴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休闲农业缺乏消费者的信任、休闲农业参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培训、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大致相同缺乏特色、休闲农业发展面临资金困难。休闲农业落地案例: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