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农耕用具图片(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时间:2024-11-1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4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在潼关县境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两处:一处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遗址。另一处是张家湾仰韶文化遗址。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七十余年间,共经过三次有计划的发掘。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
  13. 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
  14. 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15. 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16. 铧。人力翻土农具的一种,农家安装在翻土用的犁上,用来破土的尖嘴状或者圆嘴状铁质铸造部件。如:铧犁(铧和犁的并称)。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
  17.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原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后来转入军用。
  19. 锨。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锨镢以归监督。”
  20. 耧。也叫耧犁,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农民用哪些工具?

与耕种收割 相关的 都需要

简单介绍一下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多数是粗陶。 这是当作同系统文化的代表名称。
  在潼关县境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两处:
  一处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吴村乡南寨子鱼化屯小河和潼河交汇处,南高北低,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1000米。这处遗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筑陇海铁路受到一些破损,大部分尚保存完好。发现有高2。5米、长达30米的灰层一处,直径3米到4米的灰坑11个,人骨架三个,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镰、石环,还有红灰陶环,夹沙红网坠的口、耳、底,有彩陶钵、红陶盆、夹沙陶罐等的口和底,还有红、彩陶片等。陶器饰多样,有绘画纹、网纹、水纹、绳纹、兰纹和附加堆纹等。
  另一处是张家湾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港口镇张家湾圪岔路以西的二层高原(当地人叫二层台)上,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这处遗址发现有露出在南高红2米的灰坑两个。灰坑内有集中的草泥和红烧土,抗日战争前夕至今,出土的文物 陶器瓦瓮、瓦罐、陶瓷瓦瓮、陶片和石块等。陶器纹近几年有绘纹、画纹、兰纹等多种。
  这两处古文化遗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类聚居生存的优越条件。它们都是在1980年经省、地、县普查文物小组发现鉴定的。出土文件收藏于县文化馆中。

  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遗址座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存度2一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七十余年间,共经过三次有计划的发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出土器中物有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

  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