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条耕和免耕的区别(轮作/间作/免耕/垄作/连作/休耕都是什么?(收藏))

时间:2024-11-1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9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耕垡不仅是一种体力劳动,更是一门技术活,它要求农民根据土壤的质地、作物的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采取相应的耕作方法,以促进作物的生长。耕垡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这些耕作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各具特色,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土壤健康,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并优化农业生产成本。

耕垡的意思是什么

耕垡是指在田间翻土、整地的过程,这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基本环节。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送文畅师北游》一诗中,诗中提到“余期报恩后,谢病老耕垡”,这里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晚年归隐田园,享受耕种生活的愿望。耕垡不仅是一种体力劳动,更是一门技术活,它要求农民根据土壤的质地、作物的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采取相应的耕作方法,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在古代,耕垡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明代诗人李东阳在其作品《雷公峡》中写道:“茶陵世繁衍,树德为耕垡。”这里的“耕垡”象征着道德的培养和传承,强调了耕作不仅是获取食物的方式,更是传播和实践道德规范的过程。通过耕作,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收获,还能在精神上得到滋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耕垡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的农业生产中,虽然机械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但耕垡的精神内核——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勤劳耕作的理念依然被广泛传承。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农业,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成为指导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宝贵财富。

耕垡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教会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耕垡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忘精神的滋养和道德的培养。

陡坡如何整地

一、鱼鳞坑整地
用于地形复杂,坡面破碎,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的侵蚀沟、陡坡地和土层较薄的土石质山地、农田大地埂造林时采用。按照造林密度设计要求,按“品字”形排列,开挖长150~200cm、宽80~100cm、深50 cm的半月形植树坑,在鱼鳞坑外沿用挖出的生土培筑高30~50 cm、顶宽30 cm的弧形埂,坑内回填表层熟土20~30 cm。

二、漏斗式集水坑整地

在黄土层较厚,坡度1°~5°的平坡地和植被稀少的河谷川道地。多在道路、沟渠两侧营造护路、护岸林或经济林时采用。按照造林密度设计要求,先测设出300cm×300 cm方格线,在方格中心开挖100cm×100cm×100 cm的植树坑,用挖出的土沿方格线培筑高30~50 cm、顶宽30 cm的实埂,然后沿埂基坡面铲修坑周围表土回填至坑内,使正方形畦内呈外高内低“漏斗”状坑。

三、带状整地(包括反坡带子田、水平阶等)

用于坡度在15°~25°之间,坡形较为平直的坡地和土层较厚的墚峁部造林时采用。反坡带子田整地,沿等高线开挖田面宽150~200 cm、反坡10°~15°的带子田,培实外边埂,每隔5~10 m长留筑高30~50 cm、顶宽30 cm的阻水埂。将田面深翻30 cm。带间水平距离(行距)3~4 m。

四、隔坡水平沟整地(包括88542、66431.2、16541.3等水平沟整地)

多用于坡面较为完整、坡形平直,坡度小于25°,土层深厚的山坡地造林时采用。“88542”整地,先用水准仪以不大于6m为间距测设等高线,再沿等高线开挖宽80 cm、深80 cm的水平沟,用沟内挖出的湿土修筑高50 cm、顶宽40 cm的坚实拦水埂,用水平沟上侧方表土回填到沟内至拦水埂基部,再将田面整修成宽2m,外高内低的反坡状,在横向开挖时,每隔10m再留置一纵向拦水埂(埂高0.4m、顶宽0.3m),沟长视地形而定。66431.2、16541.3等整地分法同“88542”整地。

整地是什么意思

整地
英文:site preparation中文解释:作物播种或移栽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其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 ,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在中国,整地的主要作业包括浅耕灭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镇压、平地、耖田、起垄、作畦等。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休耕与免耕的区别和适用条件

休耕,顾名思义,是让土地暂时“休养生息”的农业管理策略。它不同于常规的连续耕作,而是通过有计划的间歇,让土壤得以恢复和积累营养。在休耕期间,田地不再种植作物,而是让自然过程主导,如作物残茬的自然分解,帮助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同时保持土壤肥力。

免耕是一种核心的休耕方法,它强调不翻动表土,通过留下的作物残茬,如覆盖土壤表面的30%以上,提供土壤保护。无论是为了减少水蚀还是风蚀,免耕都提倡在土壤表面留下适当的残茬,如同给土壤披上一层天然的保护层。

休耕与轮作密不可分,轮作则是通过交替种植不同作物,如禾谷类、豆科作物,甚至如稻菇轮作,瓜菜轮作,玉米大豆轮作等,以平衡土壤养分的利用,减少单一作物对土壤的过度消耗。玉米大豆轮作就是个例子,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均衡,提高经济效益。

像藏红花与水稻的轮作,既利用了藏红花的高价值药材特性,又利用了水稻田的病害减少优势,两者相得益彰。而莴苣养虾轮作则展示了农田多功能性,将农业生产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然而,免耕并非万能,它在早春低温、残茬分解问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仍有待解决,并且对土地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低洼或质地粘重的土壤。农场主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休耕和轮作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土壤管理和粮食生产力提升。

总的来说,休耕和轮作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它们通过科学的管理,让土地得以休养,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轮作/间作/免耕/垄作/连作/休耕都是什么?(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了轮作、间作/套种、免耕、垄作、顺坡垄作、等高种植、休耕以及连耕的概念和作用。这些耕作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各具特色,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土壤健康,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并优化农业生产成本。以下是各方式的简要概述:


1. 轮作:通过季节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减少病虫害、杂草,均衡土壤养分,调整农业结构。


2. 间作/套种:同时种植多种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壤养分,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经济效益。


3. 免耕:保持土壤表面作物残茬,增加有机质,减少土壤侵蚀,节约生产成本,但可能增加病虫害。


4. 垄作:在高地上种植,改善土壤结构,利于排水和保温,但可能受农具限制。


5. 顺坡/等高种植:适用于坡地,利于排水和光效,但可能影响灌溉和水土保持。


6. 休耕:暂时不耕种,让土地休养,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7. 连耕: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可能导致土壤压力增大,影响土壤健康和作物品质。


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的耕作方式,农民可以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什么是免耕技术

在免耕生产系统中:

除播种或注入肥料外,不再搅动土壤。肥料可与播种同时进行,也可以在播前或出苗后进行,可施入土壤中,也可以撒施于地表。
不进行机械除草和中耕,收获后作物残留物留在地表防治土壤侵蚀。
用专用播种机在狭小的种床上进行播种,保证种子、肥料的量和在土壤中的位置。注意,也可以在播种前处理狭小的播种带 。
灭草剂控制杂草。
因为它实际、有效益,且保护土壤、水和环境,所以,免耕农业即是持续农业。

免耕播种机中的“免耕”怎样理解?

就是不用耕翻直接播种。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北方,因为多是旱茬,土壤比较松散,没什么大泥巴块。南方稻田在墒情好的时候也可以用,要保证播种下去后种子不能被大泥块压住,不然会造成闷种、烂种或种苗钻不出土或出土慢、吊脚苗等等。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