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耕地的条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是什么?)

时间:2024-12-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同时国家也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从而保障耕地的使用可以得到有效管理。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其他农业产品。

耕地是什么


耕地指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这一条件的土地,我国的耕地按照使用频率可以分为常用耕地和临时耕地,其中常用耕地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临时耕地指在常用耕地以外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且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
由于我国存在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耕地自然条件差等特点,因此要求各地政府都应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国家也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从而保障耕地的使用可以得到有效管理。

什么是耕地

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其他农业产品。以下是关于耕地的详细解释:

1. 耕地的定义:耕地主要是指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谷物、蔬菜、水果、棉花等。这些土地通常经过农民的耕作和改良,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和效率。

2. 耕地的特点:耕地具有特定的土壤条件、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土壤是耕地的核心要素,它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地形和气候条件也影响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

3. 耕地的重要性:耕地是人类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和管理耕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努力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耕地还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服务也至关重要。

总之,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是什么?

世界上三条最肥沃的黑土带,分别是中国的东北平原,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这条带大约在北纬30-40度左右。黑土带的形成与气候、地理位置有关,由于这些地方人口稀少,河流密布,冲积平原土地平整,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几万年来堆集的枯枝落叶、野草经过土壤、细菌作用,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就是现在说的黑土层,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是地球上自然界形成的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在苏联时期乌克兰是苏联的大粮仓,粮食占了苏联的20%,密西西比河现在还是美国最大的粮仓。 有这么好的自然、土壤条件,东北如果不能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那就比较奇怪了。

如何建好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第一部分 稻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 位于河流阶地、沟谷盆地、洼地和平坝,以及中低山丘陵缓坡旁、沟垄或冲垄,地势平缓,适于作物生长。

2、自然条件:水源、光照条件较好,存在的中低产田能够进行改造,集中连片,规模在3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充分开发河流与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降雨,具有完善的动力提灌或塘、库蓄水设施,配置完善的主、干、支渠,提高水源保证率。修建农、毛、斗渠,完善田间灌水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

2、地面排水工程设计为二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不淹田,二日内排除积水。配置三种功能的排水沟,都是石砌明、暗沟,即深度大于100cm的拦山沟和中心主排水沟(排洪沟),以及深度60-80cm的排渍支沟和导泉沟。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排水要求,水稻淹水期间Eh为-100mv至100mv。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

4、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田间机耕道、生产便道,满足生产要求。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水旱轮作制度,实行稻—萍—油或稻—肥轮作,冬种作物生长良好,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田和种植利用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油菜、小麦和部分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稻田,冬季种植利用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一般连续3—5年。

3、增施有机肥料1500—2000公斤/亩以上,连续3—5年,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

4、校正施肥,每亩施磷肥100公斤(p20515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连续3—5年,补充并校正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达到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5-45g/kg

速效磷:≥15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6.0—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体厚度60—80cm以上。土体构型为A—P—W—C(G)或A—P—Bw—C,无障碍层次。

3、抗旱能力达到60天以上的保证灌溉,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灌排水要求。

4、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5、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四等地以上。

第二部分 旱耕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村寨附近的台地,中低山及丘陵缓坡地段和台地,河流阶地及溪沟两侧,槽谷坝地及丘陵盆地、坡旁,岩溶冲沟及洼地,山原坝地。地面坡度小于150,地形坡度小于250。

2、自然条件:光照条件较好,自然植被良好,土层深厚(60cm以上),中低产土能够进行改造,相对集中连片,要求规模在2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旱耕地的地面坡度5—150时,修筑石硬或土埂的水平梯土。(1)梯埂的走向平行等高线,筑埂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埂角度以65—850为宜,石埂锐角大于土埂。(2)修筑梯埂,必须清基;土埂夯实,埂砌牢。(3)梯土外高内低,内边靠近上坎脚下10cm处,修建宽30cm,深20-25cm的蓄水、排水、灌水沟,以利蓄水抗旱、排洪,防止水土流失。(4)平整土地时,不打乱土层,保护耕层。(5)梯土的梯面宽度要求在3米以上。

2、合理布局和修建灌排水沟、拦山沟,并按亩均8立方米的蓄水量修建蓄水池、窖,做到沟池(窖)相连,蓄集、利用天然降雨。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土块达到厚、平、肥。

4、连续3—5年,采用聚土垄作,每年深耕一次以上,每年每亩掺油砂或粘土5吨,增厚活土层,改善土壤质地状况。

5、建立水保林带。相隔30—50米,沿等高线种植5—10米宽的草被、树或其它多年生植物带,截留水土。在土埂上种植草木、树或多年生豆科绿肥,固坡护坎。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采用旱地分带轮作制。普通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土壤的时间。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土和种植利用绿肥。连续3—5年,玉米、花生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土壤;冬季种植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增施有机肥料,连续5年,每年每亩1500—200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4、校正施肥,连续3—5年,每亩增施磷肥100公斤(P20515至20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校正和补充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具备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0-40g/kg

速效磷:≥10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5.5—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至轻度,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40—60%。

3、耕地连续抗旱能力大于15天,保灌两次以上,达到水浇地标准。

4、土体厚度大于60—80cm,土体构型为A—P—B或A—B—C。

5、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6、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五等地以上。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