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器化出现之前,磨是普遍使用的粉碎工具。一人负责赶牛并掌握方向,以确保犁田的深浅。在种第二季水稻时,割完早稻后,使用禾滚打田,将禾苗根部打碎以方便插田。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据说,“水轮三事”一天加工的粮食可供一千多户人家食用。
农用工具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一、犁:犁是耕地的主要农具,它由一个重型的刃片固定在一根横梁的一端构成。犁通常由牲畜或机动车牵引,也有人力驱动的型号,用于破碎土壤块,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准备。二、耙:耙是农业生产中的传统翻地工具,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来平整土地的,另一种用于整理谷物或柴草。耙的材料包括竹子、木头或铁。
三、镰刀:镰刀是农村中用于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工具,由刀片和手柄组成。有些镰刀刀片带有小锯齿,常用于收割小麦、稻谷等作物。
四、磨:磨是一种用来粉碎粮食、食物和其他物品的传统器具,通过反复碾压、挤压摩擦将颗粒状物品转化为粉末状。在电器化出现之前,磨是普遍使用的粉碎工具。
五、风车:风车在一些地区也被称为谷风机,是农业种植中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中杂质、瘪粒、秸秆屑等的传统木质工具。现代风车经过改良,除了手摇式,还有一种电动风车。
十二种常见的农具
十二种常见的农具如下:1. 锄头
锄头是农村中非常普遍的农用工具。几乎每个在农村种地的人都会使用这种锄头。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生活习俗不同,锄头的样式和形状有所差异。
2. 犁
在农村耕地,很多地方仍然沿用几千年前的方式,使用牛拉着犁来耕田。一人负责赶牛并掌握方向,以确保犁田的深浅。
3. 耙
耙和犁是相互配合使用的工具,一纵一横,将田地弄平以便插秧苗。耙由木头和铁制成,制作时需要请经验丰富的农村老木匠。购买回来的耙齿需要安装在一根坚硬的树木上,上面是一个横杆供人扶持。
4. 禾滚
在以前种植两季水稻的时候,禾滚是常用的农具。在种第二季水稻时,割完早稻后,使用禾滚打田,将禾苗根部打碎以方便插田。
5. 扮桶
稻谷成熟后,用镰刀将禾苗割倒,一手一手地放好。然后用扮桶一手一手地将禾苗上的稻谷打掉,通常需要打十来下才能打干净。后来发展出脚踩式打谷机,再后来则是使用电力或柴油机、汽油机驱动的打谷机,不再需要人力踩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春种一粒粟中种和秋收万颗子中收用什么农具
播种农具是耧车,收割用的农具则有掐刀、镰刀和短镢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中唐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而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因此诗中所用农具应为中唐前发明的工具。
而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而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农具变迁
1、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农具发生重大变革,彻底告别了一些简易的棍棒、绳子和石块。铁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V字型铁犁头减少了耕作的阻力,铁插增加了翻土的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连耞为后世长期沿用。
2、秦汉至隋唐五代
在中国大一统局面形成的秦汉时期,农具也进入一个更高阶的阶段,变得具有“强复合型”特征。
3、宋元时代
宋元时代的农具把重点放在了“动力学”上,进行了各种改进。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用来提高效率。并且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改变工具的部件,加强了后端生产工具的使用。
一日可耕种20亩的耧锄,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很聪明地借助了外力,更加了解了自然规律。据说,“水轮三事”一天加工的粮食可供一千多户人家食用。
4、明清时代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没有太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这期间我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虫梳、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反映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此外,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了较大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耧车
参考资料来源:央广网--农耕智慧——中国古代农具变迁史,你能认出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