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覆盖材料。不同作物对土壤要求不同,合理选择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土壤局部耕作,而全田终年覆盖。又称零耕、板田耕作、留茬耕作。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小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多雨地区可免滥耕滥种而影响播种质量。
什么是土壤耕作?进行土壤耕作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土壤耕作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的关键措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土壤耕作方法及其特点:1. 清耕法(休闲法):在生长季节内,通过多次浅耕除草,保持土壤松软。这种方法适用于果园、菜地和花圃,有利于作物间通风和采收时的清洁。但其缺点包括土壤和水资源流失、有机质含量下降快、犁底层形成以及劳动强度大。
2. 生草法:通过种植牧草来控制地面覆盖,减少耕作。果园和风景园林常用此法,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但草类植物可能会与果树竞争养分。
3. 覆盖法:使用秸秆、杂草等材料覆盖土壤表面,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性质和调节温度。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覆盖材料。
4. 清耕覆盖法:结合清耕、生草和覆盖法的优点,根据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管理措施,以促进有机质分解、防止水分流失和增加土壤有机质。
5. 免耕法:不进行任何耕作,仅使用除草剂控制杂草,适用于机械化管理和保持土壤自然结构,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
6. 休闲轮作:种植某种作物后,休闲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合理利用资源。此法适用于蔬菜、瓜类和草本花卉,但不适合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需求和环境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土壤耕作方法。
土壤基本耕作包括
土壤基本耕作包括:1. 犁地:通过犁具翻动土壤,将底层的肥力和水分带到地表,提升土壤的肥力。犁地的深度和频率需根据作物和土壤特性来确定,通常深度在20-40厘米。
2. 耙地:在犁地后,使用耙具进一步细化土壤,增加其通气性和微生物活动,促进根系生长。
3. 碎土:通过耕作工具将大块土壤破碎成小颗粒,增加土壤表面积,提升肥力和容水性,有利于作物生长。
4. 平整:耕作后,对土壤表面进行平整,以便于作物种植、灌溉和施肥,同时也便于农业机械操作。
5. 施肥:在耕作完成后,施入有机或无机肥料,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增强土壤肥力并提高产量。
6. 排水:耕作前检查土壤排水情况,确保排水系统畅通,防止水分过多导致水涝。若排水不佳,可能需开挖排水沟或建设其他排水设施。
7. 保护土壤:在耕作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如覆盖、梯田和种植草本植物,以维护土壤稳定性。
8. 选择合适作物:根据土壤特性和生态环境,挑选适宜种植的作物。不同作物对土壤要求不同,合理选择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次级耕作措施的类型
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起垄、作畦。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土壤初级耕作和次级耕作。
初级耕作: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