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地规划作业1至4全部答案(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时间:2024-12-0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在选定建筑用地时,应严格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规,确保合法合规。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表2我国水土资源统计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9%。到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70%。

哪些土地不能建房子

哪些土地不能建房子


一、明确答案


1. 河流、湖泊等水域保护区范围内;


2.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


3.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区域;


4. 军事设施、军事基地等军事用地;


5.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


二、详细解释


1. 水域保护区范围内通常禁止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安全。在这些地方建造房屋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水质和周边环境。


2.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为了保留历史文化遗产,一般禁止建设。这类区域的建筑活动需经过严格审批,确保不会对文物造成破坏。


3.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区域,这些区域设立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禁止在这些地方进行破坏性的建筑活动。


4. 军事设施、军事基地等军事用地,这些地方的土地使用有严格规定,禁止未经许可的建筑活动,以保障军事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国家安全。


5.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这些土地用于城市绿化和交通建设,不得随意建造房屋,以确保城市规划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总之,以上土地不能随意建房子,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和公共安全。在选定建筑用地时,应严格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规,确保合法合规。

地理作业问题,求解

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从草场资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场有9亿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场约有20亿亩,草质差、产草量低,约需60-70亩,甚至100亩草地才能养1只羊,利用价值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79m3,为世界平均110m3的71.8%。

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表1)

表1 各国农业用地所占百分比(%)

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我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占全国水量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区需用灌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58.3%(表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水量的4.6%。

表2 我国水土资源统计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地分布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

全国林地面积115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林木蓄积量105.72亿立方米,森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0%,蓄积量占75%。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

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4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约33亿亩。北部草地呈带状分布,草原面积约占30%,荒漠地带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场。南方草山草坡约有10亿亩。

三、土地质量与潜力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地区间差异很大。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95%以上的人口。1km2已承载225人。以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表明,东部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只有气候潜力的20—40%,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的10%,生产能力低,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能力的4.3%。

根据计算,20亿亩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林草用地合计约60亿亩,而现实生产力却仅占农业用地的1/4,产值仅占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用材亦大部分依赖于农由林网和农区绿化。据计算,到本世纪末,耕地的生物生产量将达23×108吨,占农林牧用地总生产量的68%,林草地仅占32%。到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70%。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20亿亩的耕地都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精华所在,保护耕地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

1.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0%,高于300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l)中产田面积最大,而且其产量(占56.5%)和县份(占56%)都占一半以上。

2)中产田大体包括两种土地,一是土地质量好的,无限制因素的一等耕地。由于投入少、管理粗放,产量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类耕地约有2000万亩,只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将会很快提高。二是有轻度限制因素的二等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地和缓坡地为主。其中排水限制占24%,侵蚀、坡度限制占17.5%,盐碱限制占13.5%。这类耕地可以按其适宜性调整作物生产布局,或采取简单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

中产田的增产效益比高产田与低产田高。高产田再高产,由于报酬递减,效益不会太高。以1985年统计资料看,在高产田中亩产300—350千克的占高产田面积约63.64%,350—450千克的占34.48%,450千克以上的占1.87%。产量越高,比重越少,增产的难度愈大。低产田多为陡坡地、干旱、瘠薄地、风沙地、重盐碱、重涝渍地,是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耕地。改造低产田需要大量投资。

由此可见,当前应主攻中产田,改造二等地,达到大面积增产与均衡增产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巩固提高高产田,有计划地改造低产田。

2.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按其质量评价,其中一等荒地仅占3.1%,二等荒地占49%,三等荒地占47.9%,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山丘、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开垦所需投资较大,要经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

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N以北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丘陵,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

宜农荒地既可以开垦用于农耕,也适于发展牧业与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以免引起农、林、牧争地的矛盾。宜农荒地中约有4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于开垦种植饲草饲料,将天然草地转变为人工牧草地。另外,约有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和茶、桔等作物。

3.我国西部牧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原牧区土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场仅产肉0.15千克。如以牧草加上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饲料量计算,则西部的饲料量仅占全国的11%,产肉量占4.9%。西部牧区草场不仅生产力低,而且普遍过牧超载,导致草原退化与土地沙化。因此,草原牧区当前不宜大幅度增加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地控制牲畜数量。

饲草资源开发潜力,一是加强草原管理,使4亿亩退化草场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估计每亩可增产干牧草30千克;二是改良草场,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通过开辟水源,消除毒草,建立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开发缺水草场。据调查,全国牧区约有3—4.5亿亩缺水草场,平均利用率仅有30—40%,经过开发水源,可扩大利用率;四是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南方山地草场牧草生长期长,产量高,目前利用不到20%,具有很大潜力。

4.我国林业用地为37亿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8.7亿亩。森林中中幼林占10亿亩左右。

据林业部资料,目前有21个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枯竭,按现有生产水平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将有近70%的林业局可采森林将全部采完,而南方集体林区乱砍滥伐更为严重,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供给木材角度看,对林业建设与林地布局都有必要进行战略调整。即在继续搞好平原、城市绿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尽快转向山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山区面积大,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需要如此;而且由于山区多属江河上游,或是平原农区屏障,对于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庇护农田、草场,都至关重要。从全国土地资源特点分析,东北、西南两个老林区恢复资源需时较长,应抓紧筹建新的林区。要重视南方亚热带山丘的开发,那里山丘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近 2/3为海拔1000以下的低山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土地生产力高,林木生长快,适宜树种多,造林及封山育林均易奏效,发展林业条件优越。因此,应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力求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家最大的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以避免到时可能出现森林资源青黄不接的问题。

应加强中幼林抚育,改造低产林、改造更新疏林、灌木林(全国约7亿亩),及时进行迹地更新,保持水土,永续利用。

全国后备林地约10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丘陵山区。经过造林绿化,预计到本世纪末,森林覆盖率可达17%。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和乡(镇)级共五级。各级规划自上而下逐级控制,组成一个完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1)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高层次的政策性规划,主要任务是从区域资源配置、人口增长、经济布局和环境整治的要求出发,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供需总量平衡指标,协调全局性的重大用地关系,提出不同类型地区土地利用的方向、目标和政策,确定土地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并将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解到下一级政府,为国家或省级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市(地)级规划。它是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划过渡的中间层次,其中,市(地)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属于管理型规划。市(地)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省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分析市(地)域土地的供需情况,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供需总量指标,提出各地域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管理措施,重点确定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处理好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关系,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地区,并将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解到县级政府,为全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管理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市(地)级规划作为一级较大区域的规划,要注意处理好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在中心城市职能、产业结构、重大基础设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431336662施项目建设上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3)县(区)级规划。它属于管理型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地)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研究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划定各类土地用途区,为利用土地和审批各类土地利用项目提供依据。县级规划要体现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的要求,其总量控制指标应落到实处,尤其对于城镇用地,不仅要有全县(市)的城镇用地总规模控制,而且要有每一个城镇的控制指标。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县级规划要具体确定重点项目的类型、时序、规模和范围。
(4)乡(镇)级规划。它处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低层,属实施型规划。乡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县级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各类用地指标,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乡级规划重在定位落实,要以规划图为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土地规划的步骤?

土地规划的原理是如何做到合理利用土地啊!
土地规划的步骤:
1.现在对土地总体进行一次普查(就是调查土地目前的使用情况)
2.根据土地所在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地图绘制,汇总目前本地区的土地使用情况!
比如就是说:搞清楚目前在那里有多少工厂,什么地方有多少民宅,那么是商业区......
3.对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包括(1).常年的风向(就是该地区一年大部分时间风吹的方向)
(2).对该地区的河流、公路、山坡进行总结
(3).对该地区的气候进行总结包括(年降水量、年气温差、植被分布情况)
(4)对人口的分布进行区位划分
4.针对上面的分析和汇总,划出该地区的土地储备,年度使用地,工业用地,民用房用地等.
5.还有划出保护用地区,包括耕地、自然保护区、绿化区、森林区等
6.对久城区的改造是整个土地规划的重中之重,包括有对民房的采光度,风向进行分析。而采光最佳的是,街道与字母线成30-60度夹角!
7.有对商品房的建筑有相关的划分!
以上为个人根据课本知识总结得出!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