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锄头尺寸图(求纳西族习俗,要求详细,全面,比如他们喜欢吃什么,忌讳吃什么,有什么节日,三朵节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4-12-1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农民常用劈柴刀来处理树木,以便制作炭火、烹饪或取暖。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纳西婚俗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

在山上用木头做一个半人高的放锄头:铲子的几平方小屋怎么做

先画大致的制造图,然后准备足够的木头和材料搭建。
主要用料:柱子(尾径为13cm左右),(1.7+1.5+0.3)*4根(地基4角处)。柱子(尾径为13cm左右),(,(1.7+1.5+1.5)*2根(进深方向中心点)。穿枋(正面方向的梁)规格为7*12,长度为(3米+0.4)*9根(每根柱子0米处一根,1.7米处—根,1.7+1.5米处—根,正面、后面都是这样。排枋(进深方向的梁)6根。规格为6*16,长度为5米+1.5米[或(2.5+0.75)*2根]E,凛条,(尾径为8cm左右),7根或9根,长度为5米。楼板横梁,12cm*12cm*3.4m*4根(铺在楼板下方,进深方向每隔83cm左右放一根。楼板、墙板若干。
制作方式:用榫卯结构比较i稳固,3米方向作正面,进深建议在5米,第一层以1.7米左右为宜,方便放农具,然后地面铺些稻草防潮(这样经济),第二层最矮处为1.5-1.7米(高度任定,如果第二层想要有天花板就要2米左右)。地基方面,可打桩,40-60cm就行了,以上材料没有考虑地基。不打也行条件允许。

农民劳动工具图片名称

1. 锄头是农民日常农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为了确保农作物的丰收,除了必要的水源和肥料,锄头这类劳动工具显得尤为重要。锄头主要由把手、锄头头和锋利的刃片组成,农民利用它来翻土、除草和松土等。
2. 镰刀是农民在收割作物时常用的一种工具。镰刀的刀刃通常较为平直,用于割断稻草、小麦等作物的茎干。使用镰刀时,农民需格外小心,因为刀刃极其锋利,操作不慎可能造成伤害。
3. 锄耙在耕田之后用来平整土地。锄耙由金属杆和耙头组成,农民用它来挖土和除草,然后将土地整理得更加平整,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4. 劈柴刀主要用于切割较粗的木材,其刃口锋利,能够轻松将木材劈成所需尺寸。农民常用劈柴刀来处理树木,以便制作炭火、烹饪或取暖。
5. 火钳是一种耐高温的工具,用于转移燃烧的木柴到炉子、火炉或炭火中。农民在烧火时,火钳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6. 筛子用于分离作物和杂草等废物。农民在收割作物后,会使用筛子将谷物和杂质分离开来,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
7. 除草器是一种现代化的种植工具,用于去除农田中的杂草。这种工具通常采用电力驱动,能够高效管理大面积的农田,并且比传统的除草工具更加环保。
8. 花园剪刀用于修剪果树、浆果植物和花卉等,以保持植物的美观和健康。这种剪刀可以帮助农民将树木和植物修剪成所需的形状,使用时需要注意保持剪刀的锋利,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初级电工知识来判断

1.当电源的内阻为零时,电源的电动势的大小就等于电源端电压----不对,应该是根号2倍端电压。
2.当电路开路时,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就等于电源端电压----正确。基尔霍夫定律中有讲,电压特性里面。
4.在短路状态下,内压降等于零----内压会增大。
5.把220V/40W的灯泡接在110V电压上时,功率还是40W----是,但灯泡不会亮,额定电压达不到。
6.在电源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阻大的负载就是大负载-----正确,它此时的用电量也会很大。

求纳西族习俗,要求详细,全面,比如他们喜欢吃什么,忌讳吃什么,有什么节日,三朵节是怎么回事

一、居住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近年,一种既保持纳西古装特色,又有现代服饰特点的新型青年妇女服饰问世,其产要特点是改大襟的坎肩为对开或半边开收腰坎肩,改围腰为长裙,在礼仪活动中颇受欢迎。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疑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晴”,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三、饮食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谱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禁忌 禁忌是虚构的危险,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极防卫。纳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妇女早起床 忌跨竖在门口的陆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锅石,忌水泼火塘中的火。 客人进屋忌讳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边的座位。 忌戴头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 晚上点火回家,忌火把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卧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克者忌在现场。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 纳西婚俗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俦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妇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噗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徒记),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上述文学作品揭露和抨击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颂了人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精神和纯真的爱情,但对纳西族的殉情风气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