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有哪些景物文山三七全世界的三七产于中国,主产于文山。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和原产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国90%以上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文山,全国质量最上乘的三七也产于文山,文山是个三七王国。三七是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是文山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于三七生长,人工栽培三七的历史已有400多年。三七的根、茎、叶、花、籽都是宝。人类对三七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
文山有哪些景物
文山三七全世界的三七产于中国,主产于文山。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和原产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国90%以上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文山,全国质量最上乘的三七也产于文山,文山是个三七王国。三七是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是文山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七是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热带的残余植物,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适宜于冬暖夏冷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于阴性的生态环境。文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于三七生长,人工栽培三七的历史已有400多年。 三七的根、茎、叶、花、籽 都是宝。三七的种植周期是三年。一年七用种籽(因其种子是红的,所以当地老百姓叫红籽)点播长出的幼苗叫一年七。移栽成活的当年叫二年七。第三年秋末到冬春采挖,就是三年七。 人类对三七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三七是一种品质十分稳定的常用药食同源植物,自古以来就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因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进补强体的神奇功效而广泛用于民间。特别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将文山三七收载并对文山三七作了“三七能治一切血症”的记载之后,三七便逐渐被世人接受和利用,二年生三七生产状况及未成熟种籽形状,并成为治疗各种出血症和血瘀症的圣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里也有用“开化三七治疗血病的猫述(开化即文山,文山州府所在地现仍叫开化镇)。今年四月,文山单个三七重936.69克的三七王还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三七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对三七进行深入的 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三七含有24种三七皂甙、以B一榄香烯为代表的77种挥发油成份、以三七素为代表的17种氨基酸和以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揭示了三七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抗炎、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理活性。三七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三七的医疗和保健食品的开发拓宽了利用的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延缓衰老、保持机体生理平衡方面更有具有显著的功效。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白药就是以文山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目前,全国有370多家制药和保健、化妆品企业在自己的产品生产中使用三七原料。文山州境内有21家企业从事三七系列产品的生产与开发,现能开发生产的产品包括三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产品现在覆盖到西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但不管是州内的还是州外企业,其开发都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医疗模式已由过去的预防加治疗为主逐步改变为预防,保健为主,三七作为天然药物,通过长期临床运用已证明的真有确切预防、医疗、保健功效,将在药品、保健用品、化妆品、功能食品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空间。 子秧,群众也叫子条。就是未移植的一年生三七。 为进一步开发三七这一生物资源以造福人类,省委省政府把三七产业摆进了国家中药现代化(云南)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的盘子,并列入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项目给予扶持,批准建设“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这个占地112公顷的产业园区已由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总院进行规划设计,总投资为32126万元。云南省经济发展计划委员会已批准该建设项目。园区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整体性、开放性、超前性、特色性、文化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在开发与建设上实行全新的管理服务体制,并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优良的服务为入园投资者创造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园区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方筹资、分步实施的原则,最终以形成一个三七加工、三七交易、三七科研、三七文化和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绿色生物产业园区。 为加快三七这一文山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开发,州委州人民政府不仅成立了三七特产局,而且从全国的各大专院校和科研 院聘请了数十名专家教授作为发展顾问,一年生三七园(即子条园)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文山三七产业发展进行研讨和辩论,向党委政府决策出谋献策。三万亩无公害三七基地建设就是在专家教授的建议下实施的,旨在让文山三七一直保持最多、最优、最好的顶尖优势。三七产业园区的建设正在实施之中。 三七开发的巨大空间是有志于从事这一产业的各界人士的最佳选择: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地的优势将使你开发出人无我有的系列产品,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将使你的企业完全在低成本高质量下运作,文山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将让你的投资得到更大的回报,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的投资环境更让你享受到文山这个大三园以内园中之园的更优惠待遇,聘请的强大的科技院所力量有着更多的科研成果等待你来把它迅速变成生产力。
世外桃源——坝美
晋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流传千古,后人在赞赏其优美风光的同时,可能最重要的还是那里与世隔绝,保持了千百年不变的淳朴民风,最近,一个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桃花源被人发现了,那就是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坝美村。 坝美村离广南县城60余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汽车行到八达以后就不能前行了,步行30分钟后,一座突兀的大山横卧眼前,在山腹中间有一山洞,洞中有暗河流经。此时,热情的当地村民会为外来者摆渡。整个山洞有约800米长,洞中无照明,在漆黑的山腹中行船,感受小河的流淌,人如同正在穿越时光隧道一般。船到洞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壮乡风情的田园风光展现眼前,坝美村便坐落在一个平坦的盆地中,整个村子有600余人,全为壮族,据说是当年为躲避战乱,从广西迁徙而来,民风非常古朴,从1949年至今,从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水车在河边静静的转动了百年,“仟陌纵横、鸡犬相闻”,如一首安静的田园诗,所以来游览的人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里是现代“世外桃源”。 坝美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北部的阿科乡和八达乡的交界处,属喀斯特地貌,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海拔在7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雨量为1224毫米。全村范围约有30平方公里,村中土著居民为壮族的沙系支系,全村115户人家614人。 坝美不论是在自然特征上,还是在社会人文环境上,均是《桃花源记》描述内容的惊世再现。该地区山峰奇异,河谷幽美,阡陌纵横,河流山溪蜿蜒奔流,常年流水不断,溶洞层叠散布在山峰内,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水源,冷泉、热泉四季不绝地涌腾。 “世外桃源”被四山环绕,中间有一坝,坝中弯弯曲曲有条河,而河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约1公里长的溶洞,无论从汤那村或进从落水洞村入坝美村,均须穿过幽长的水洞。乘船穿过狭长幽深的水洞,地势豁然开朗,形成别有洞天的幽美环境。古榕翠竹间坐落着一个壮乡村寨,村民沿河修造设置的水车和田间篱笆构成一幅乡村小景。这块土地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村内古树葱葱,保存着多种植物资源,榕树、木棉、青大树、海芋、灌木等,各种野花和藤子散布在河谷中。在河谷、群峰和峭壁中,还有猴群、飞狐、野兔、野鸡和多种鸟类。猴爬岩时时可见飞狐滑翔,早晨的清河谷中但闻百鸟啼鸣。 坝美村远在宋代就已形成,至今宋代壮族英雄侬智高的传说依然在民间流传。村中保留着较完好的云南文化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生动体现了壮族农耕社会男耕女织、鸡犬相闻、邻里和睦的田园牧歌情趣。村民的食物、衣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基本上靠自己生产,建造房屋不用出钱请工,邻里之间团结互助是壮家人的优良传统。村中依时定期举行祭龙、围鱼、对歌、演练古兵器舞、斗鸡等传统的集体活动,保留着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色彩。当地农民少问世外之事,乐于农耕,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共同遵守古风遗俗,保存了壮族文化的精髓。村中现存并使用自制的生活器具,诸如木梯、木背柴架、木灯架、石磙、石缸、绣花鞋等。村民崇敬自然、崇拜神灵和祖先,村里还有保留完好的土地庙、龙神庙、筒子钱杆、花公花婆台。 特异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使坝美村成为展现“世外桃源”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和传统乡村田园野趣的人文景观。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铜鼓文化”又一中心
简介
被视为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铜鼓文化研究近来有了新进展。地处西南山区、与越南接壤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发现种类繁多的铜鼓,而被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铜鼓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还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铜鼓起源地之争
铜鼓自100多年前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对于铜鼓起源地之争,多数学者赞同其诞生于云南。1975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的铜鼓。近年来,在云南文山陆续出土和发现民间收藏的138面铜鼓。其中已确认有6面是最早类型的万家坝型铜鼓,分布密度仅次于楚雄。据铜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考证,这些铜鼓出现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与整个万家坝铜鼓的年代框架一致,因此他提出,云南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外铜鼓的又一个诞生地。 学者们认为,文山在铜鼓演变过程中也有特殊地位。1919年出土于文山广南县的石寨山型铜鼓,是万家坝铜鼓之后的又一代表类型,因造型精美、花纹繁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鼓面上有明显的万家坝型花纹遗传。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云南早期铜鼓进行铅同位素分析,认为广南鼓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李昆声等人提出,这证明文山在最早的万家坝铜鼓向石寨山铜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也曾一度兴盛,尤其是在越南,铜鼓蕴藏数量仅次于中国,至今越南仍以铜鼓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云南中部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被看作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带。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铜鼓传播的路线大体上是自滇西、滇中一带,逐步向东和向南扩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商品流通重要驿道的文山,恰好处于三大中心的枢纽位置,因此还可以把文山看作铜鼓传播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转站。
铜鼓的历史地位
对于铜鼓的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方则以南铜鼓为贵”之说。公元前七世纪,当中原青铜时代逐渐衰落时,与中原文明中鼎一样占有重要地位的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 不少学者认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铸造一脉相承。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蒋廷瑜研究员指出,铜鼓纹饰中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描绘了龙舟竞渡、集体围猎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点的图案。这些都映证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共同组成了丰富博大的中华文化。同时,铜鼓文化纵横上万里,绵延数千年,从中国南方到东南亚半岛,都共同拥有造型各异的铜鼓,这正是铜鼓受到国际上多领域学者研究重视的关键原因。
竹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随缘。”竹的美丽洒脱,不仅源自于它修长挺拔的枝干和青翠欲滴的外衣,更在于它高洁、飘渺、清远的品性,虚心文雅和高风亮节的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和美学精神的象征。正因为中国文化对竹子的推崇与喜爱,中国也被世界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隋唐时期出现在江东地区的、便于水田耕作的工具是?
曲辕犁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2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商周时期耕作的农具是什么
在夏商西周时期,虽已发明青铜工具,但农业上广大奴隶使用的还是木、石、骨、 蚌农具。这是因为青铜比较昂贵,首先要用到武器、手工业工具和奴隶主贵族享受使用 的礼器方面。其次,当时农业上的主要劳动力是靠战争掠夺来的大量奴隶,奴隶主强迫 这些奴隶用简陋的农具进行无偿的劳动,就可以创造大量财富供他们挥霍,根本不愿去 考虑使用昂贵的青铜农具。但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到战国中期,铁器的使用更是空前规模地在各地推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包括七国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的铁器出土,而且种类、数量大大增加。在河南辉县的战国魏墓中,曾发现58件铁农具,有犁铧、锄、锸、镰、斧等,其中有两个“V”形的犁铧,构造虽然还很原始,但已能起破土划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