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上,依法调解和处理能够确保公平公正,防止事态恶化。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道德榜样,可以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尚。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内容
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内容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如下:
1、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2、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3、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4、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5、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6、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7、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8、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9、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10、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健全和完善以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第二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第三条 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三治融合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意义
三治融合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提升居民的自治能力与参与度,同时增强法治观念,并通过德治引领社区风尚,从而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三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模式。自治意味着居民能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还能使社区政策更加贴近居民实际需求。例如,在决定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组织时,通过居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讨,能够确保项目更符合居民的期望和需求。
法治则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制定并执行合理的村规民约,可以规范居民行为,减少矛盾冲突,维护社区秩序。在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上,依法调解和处理能够确保公平公正,防止事态恶化。
德治则强调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道德榜样,可以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尚。比如,定期开展“好邻居”、“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不仅激励居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还能营造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
综上所述,三治融合对于农村社区治理而言,是一种全面而富有成效的治理模式。它通过自治激发居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法治保障社区的秩序与公正,通过德治提升居民的道德水准和社区的文化品质。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各种挑战,还能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谈谈如何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
如何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