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耕层构造(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有何不同?)

时间:2024-12-1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在中国,整地的主要作业包括浅耕灭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镇压、平地、耖田、起垄、作畦等。深耕深松耕是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疏松耕层,破除犁底层的作业。耢地耢地是中国北方旱区在耙地后或与其结合进行的作业。目的是使耕耙后的稻田地面平整,进一步破碎土块和拌匀肥料,促使土肥相融。起垄起垄是在田间筑成高于地面的狭窄土垄。

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剖面的区别

耕作土壤的剖面构造特点与自然土壤不同,其层次的分化和各层的性质主要受长期耕作活动的影响,通常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半熟化层、心土层(生土层)、底土层。自然土壤剖面层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发生移动和转化、淋溶与积聚等作用造成的结果,因此自然土壤剖面又称为发生剖面,其中的层次称为发生层。

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有何不同?

参看:秦阳生物技术(网站)农技知识:《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分为哪几层》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每层又可进行细分现将各层分述如下:
1.覆盖层 代号A0,此层为枯枝落叶组成,在森林土壤中常见,厚度大的又可分为两个亚层基本未分解的保持原形的枯枝落叶;粗有机质层,有机残体已腐烂分解,难以分变原形.
2.淋溶层 代号A,由于水溶性物质和粘粒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故叫淋溶层.包括两个亚层:A1层,这一层为腐殖质层,有机质积累多,颜色深暗,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也最集中.多具团粒结构,土质疏松,是肥力性状况最好的土层.A2层这一层为灰化层.由于受到强烈淋溶,不仅易溶盐类淋失,而且铁铝及粘粒也向下淋溶,只有难移动的石英留下来,故颜色较浅,常为灰白色,质地轻,养分贫乏,肥力性状差.A层是土壤剖面中最为重要的化学发生学层,不论是自然土壤还是耕作土壤,不论发育完全的剖面还是发育较差的剖面,都具有A层.
3.淀积层 代号B ,位于A层之下,是由物质沉积作用而造成的.本层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土体的下部和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条件改变而发生沉积.还可来自人们施用石灰、肥料等来自土体外部的物质.根据发育程度不同又分为B1、B2和B3亚层.
4.母质层 代号C,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各种再沉积的物质,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
5.基岩层 代号D,是半风化或未风化的基岩.
由于自然条件和发育时间、程度的不同,土壤剖面的构型差异很大,有的可能不具有以上所有的土层,其组合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如处在初期发育阶段的土壤类型,剖面中只有A-C层;受侵蚀地区,珍土冲失,产生B-BC-C层的剖面;只有发育时间很长,成土过程式亦很稳定的土壤才有可能出现完整的A-B-C式的剖面.
(一) 农业土壤的土体结构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状况,是人类长期耕作栽培活动的产物,它是在不同的自然土壤剖面上发育而来的,因此,也是比较复杂的.在农业土壤中旱地和水田由于长期利用方式、耕作、灌溉措施和水分状况的不同,明显的反映出不同的层次构造.
1.旱地土壤的土体构型 旱地土壤一般可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1)耕地层.代号A,又称表土层或熟化层,是受人类耕地产生活动影响最深的层次.根系分布多,占总根量的50%以上.有机质质量分数高,颜色深,疏松多孔,理化生物性状好.
(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地层之下,与耕作层有明显的界限,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颜色较浅,由于长期受农机具压力的影响,故土层紧实,呈片状工层状结构.此层有托水、托肥作用,但会防障根系伸展和土体的通透性,影响耕层与心土层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传递,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利,所以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是深耕改土的重要任务.
(3)心土层.代号B,位于耕层或犁层以下,此层受上部土体压力较紧实,有不同物质的沉积现象.此层受大气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弱,温度、湿度比较稳定,通透性较差,微生物活动弱,植物根系有少量分布.有机质质量分数极少,物质转化移动都比较缓慢.但该层是土壤中保水保肥的重要层次,也是作物生长后期供水供肥的主要层次,应足以重视.
(4)底土层.代号G,位于心土层以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之间,受外界气候、作物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很小,但受降雨、灌排、和水流影响仍很大,一般把此层称为深土层,即母质层.但底土层的性状对整过土体水分的保蓄、渗漏、供应、通气状况、物质转运、土温变化都有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还很深刻.
2.水田土壤的土体构型 水田土壤由于长期种稻,受水浸渍,并经历频繁的水旱交替,形成了不同于旱地的土壤剖面形态和土体构型.一般水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水耕熟化层),犁底层、潴育层、潜育层等.
上述农业土壤的层次分化是农业土壤发育的一般趋势,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致使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也呈复杂状况,有的层次分化明显,有的则不明显或不完全.各层厚度差异也很大,因此田间观察时,应具据体情况进行划分.

农业种植中整地的要求

整地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 ,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在中国,整地的主要作业包括浅耕灭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镇压、平地、耖田、起垄、作畦等。 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3操作步骤 浅耕灭茬 浅耕灭茬是用圆盘灭茬耙、旋耕机、灭茬犁等破碎根茬、疏松表土、清除杂草的作业。在作物收获后、翻耕前进行。能提高翻耕与播种质量。在一年多熟地区,可浅耕灭茬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也可不浅耕灭茬,直接翻耕。 翻耕 翻耕是用有壁犁翻转耕层和疏松土壤,并翻埋肥料和残茬、杂草等的作业。是整地作业的中心环节。 深耕 深松耕是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疏松耕层,破除犁底层的作业。 耙地 耙地是翻耕后用各种耙平整土地的作业。耙深4~10厘米。用圆盘耙、钉齿耙等耙地,有破碎土块、疏松表土、保水、提高地温、平整地面、掩埋肥料和根茬、灭草等作用。稻田翻耕后耙地分干耙和水耙。干耙能碎土;水耙能起泥浆和平地、使土肥相融。 耢地 耢地是中国北方旱区在耙地后或与其结合进行的作业。多用柳条、荆条、木框等制成耢(耱)拖擦地面,能形成干土覆盖层,减少土壤表面蒸发和平地、碎土、轻度镇压等作用。 镇压 镇压是在翻耕、耙地之后用镇压器的重力作用适当压实土壤表层的作业。 平地 平地是用平土器进行平整土地表面的作业。平整地面,利于播种和田间管理。对灌溉地区更为重要。用机引或马拉平地器作业。结合耙地、耢地、镇压等进行复式作业,效果良好。 耖田 耖田是水田中用耖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作业。目的是使耕耙后的稻田地面平整,进一步破碎土块和拌匀肥料,促使土肥相融。耖田常在播种前或插秧前进行。 起垄 起垄是在田间筑成高于地面的狭窄土垄 。能加厚耕层、提高地温、改善通气和光照状况、便于排灌。 作畦 畦是用土埂、沟或走道分隔成的作物种植小区。作畦有利于灌溉和排水。分为平畦、高畦。用作畦机、犁、锹、铲等进行作畦。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