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成功案例(【工信青年在基层】陈兆誉:农村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数字乡村”的建设该怎么做?
浙江省德清县五四村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推动“乡村振兴千万工程”。该村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治理平台,构建数字乡村底图,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五四村不仅提升了旅游和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以下是五四村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措施:1. 五四村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实施“数字乡村一张图+健康码”的网格化精密智控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实时监测和精准定位村居民的健康码状态,有效保障村民的健康安全,维护乡村的平安稳定。
2. 该村还建立了全域智治的监管体系,利用遥感监测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结合浙政钉2.0平台,形成了“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的闭环监管。智慧型环境管控系统的引入,使得垃圾分类和小微水体管理等更加高效,极大地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3. 五四村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建了智能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数字化农业项目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增长。五四村还成立了“木芽创客空间”,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五四村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工信青年在基层】陈兆誉:农村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
陈兆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选调生,2019年加入信息技术发展司,于2020年9月前往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蒲马院村进行基层锻炼。蒲马院村位于嘉陵区一立镇西侧,历史悠久,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由蒲姓老祖迁入并建立养马院而得名。曾经,蒲马院村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拥有290户1639人,其中93户290人是脱贫户,48人为党员。在脱贫攻坚时期,村内形成了以柠檬、柑橘、肉牛养殖为主的农业体系,年生产柠檬30万斤、柑橘50万斤,具备一定产业规模,但集体经济相对薄弱,2020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2.1万元,种养殖业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在基层锻炼期间,在部党建组团帮扶团队的指导下,陈兆誉与村“两委”团队引入了“工业互联网”、“电商直播”、“智慧医疗”等技术手段,将“数字乡村”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备和技术应用,促进了产业发展。
首先,工业互联网助力产业振兴。陈兆誉注意到,2020年底柑橘即将成熟时,一次霜冻导致近50%的柑橘受损,数百株柠檬树死亡。他了解到,由于缺乏有效监测手段,种植业主对园区气候变化无法及时应对。因此,陈兆誉与团队引入了智慧气象监测站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园区内微环境变化,减少了损失。此外,共享烘干机的引入,帮助村民解决农作物晾晒、农产品保存及腊肉腊肠制作难题,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远程控制,大大便利了村民生产生活。
其次,电商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陈兆誉与帮扶干部共同策划了“柑橘采摘季”活动,通过直播带货等手段,实现了60余万斤销售额,直接带动500多名村民增收,为当地晚熟柑橘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制定了电商发展规划,包括培训、品控、拓展销路等方面,解决电商直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
最后,智慧医疗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鉴于蒲马院村距离城区较远,陈兆誉引入智慧医疗设备,方便了村民就医,提高了健康管理水平。他还计划推进与医疗机构共享合作,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陈兆誉为蒲马院村带来了实际的改变,不仅提高了产业效率,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改善了村民的医疗服务,充分体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在数字乡村战略的推动下,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成功案例。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案例,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一)入口服务区
1、生态停车场
与项目周边环境相配合,形成具有达成与片区环境相融合的环境,形成为片区服务。
2、游客服务中心
关于游客服务中心的一点说明:本项目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由一组建筑组成,这组建筑包含“农庄酒店”的大堂、酒店普通客房、并兼具服务中心的功能。因此,这是一组复合型、多功能的建筑群。
3、原乡商街
一方面满足整个区域游客的旅游商品购物需求,另一方面成为山庄休闲度假区的配套。主要提供具有洋畲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游客必须的生活用品的购买。
(二)农庄休闲度假区
1、五彩生态谷
2、院落式农庄酒店
3、山地农庄
4、农家大屋
5、乡野农庄
6、生态养生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