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便在我国的土壤耕作形成了“三宜”的耕作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三原则。“三宜”的耕作原则是我国古代农学的宝贵遗产,至今在我们的土壤耕作中仍在遵循。因此,在实施清耕法时应尽量减少次数,或者在长期施用免耕法、生草法后进行短期性清耕。
中国古代的土壤耕作原则是怎样的?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土壤耕作,并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指导农业生产。战国时,我国已出现土壤耕作的五大原则,《吕氏春秋》记载说:“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其含义是:“力者欲柔,柔者欲力”说的是既要使过于紧密的土壤疏松些,又要使过于疏松的土壤紧密些,使土壤结构处于松紧适度的状态。
“息者欲劳,劳者欲息”,说的是在土壤耕作上要贯彻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原则,要使休闲的土地得到利用,又要让利用过的土地得到休闲以恢复地力。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说的是要求通过土壤耕作来调节肥力状况,要使瘠薄的土壤肥沃起来,又要使过肥的土壤不过肥。
“急者欲缓,缓者欲急”,这指的是土壤保肥能力的强弱和肥力释放的快慢,急者欲缓,是对保肥能力弱,肥力释放快的土壤,要提高保肥力,使肥力释放平稳些;缓者欲急,是指对保肥能力强,肥力释放慢的土壤,要提高其肥分的释放程度。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指的是要调节好土壤的水分状况,减轻旱涝为害。使过于湿润的土壤干爽些,使过于干燥的土壤湿润些。
其基本精神是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从而为我国的土壤耕作奠定了基本原则。
汉代,氾胜之根据北方旱作的经验,又总结了“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的耕作原则,指出“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并将这一原则作为北方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一。他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所谓“得时之和”、“趣时”,就是要求适时耕作;所谓“适地之宜”、“和土”,就是要求因土耕作,使土壤处于疏松柔和的状态。氾胜之还具体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
在适时耕作方面,氾胜之说:“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同时,他还指出了不适时耕作的教训:“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名曰腊田,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和腊田,皆伤田。”不适时耕作,反而会把田耕坏。
在因土耕作方面,氾胜之说:“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干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也”,又说“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
这便形成了我国因时耕作、因土耕作的耕作原则。
明清时期,我国的土壤耕作原则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因物耕作。明代马一龙在《农说》中论述耕作的基本原则时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矣。”这样便在我国的土壤耕作形成了“三宜”的耕作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三原则。因物制宜的原则,清代的《马首农言》体现得很清楚,例如谷子“耕一次,耙三次,以多为贵…种毕以砘碾之。”黑豆“原(指高平的地),子三升半,犁深三寸;隰(指低湿的地),子亦如之,深则二寸。深虽耐旱,少不发苗;浅虽发苗,后不耐旱”,春麦“以犁耕种者……宜浅不宜深……耕毕耙二次,耙不厌多。”宿麦(冬麦)“与春麦同,但耕微深耳”,小豆法与黑豆同,但“犁较黑豆宜深”,等等。
“三宜”的耕作原则是我国古代农学的宝贵遗产,至今在我们的土壤耕作中仍在遵循。
什么是土壤耕作?进行土壤耕作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土壤耕作方法又称土壤耕作制度,是指根据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的特性,采用机械或非机械方法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协调土壤中水、气、肥、热等因素为目的,为作物播种出苗、根系生育、丰产、丰收所采取的一系列改善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它是提高园艺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介绍六种土壤耕作方法,对比其各自的优缺点。
清耕法(休闲法)在生长季内多次浅清耕,松土除草,一般灌溉后或杂草长到一定高度即中耕。此法在果园、菜地、花圃均可应用。
优点:
- 经常中耕除草,作物间通气好;
- 采收产品较干净,如叶菜类的蔬菜等;
- 春季土壤温度上升较快,有利于育苗。
缺点:
- 土肥水流失严重,尤其是在有坡度的种植园;
- 长期清耕,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快,增加了对人工施肥的依赖;
- 犁底层坚硬,不利于土壤透气、透水,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 无草的种植园生态条件不好,作物害虫的天敌少了;
- 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
因此,在实施清耕法时应尽量减少次数,或者在长期施用免耕法、生草法后进行短期性清耕。
生草法生草法:用种植草来控制地面,不耕作,一般选择禾本科、豆科等牧草种植,通过刈割控制过旺的生长和增加一定的产草量,此法在果园、风景园林和大面积公共绿地(草坪)均可施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在果园和风景园林的土壤管理上。
果园生草覆盖技术
- 保持和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
- 保水、保肥、保土作用显著;
- 种植园有良好的生态平衡条件,地表昼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减小,利于根系生长;
- 便于机械化作业,管理省工、高效。
- 草类植物与果树竞争养分与水分,尤其是氮素营养。
生草法一般有人工生草法和自然生草法两种。
- 人工生草法:人工生草虽然整齐,但是种子昂贵,成本太高。人工生草的种类有豆科植物(白三叶、匍匐箭舌豌、扁茎黄氏、鸡眼草)和禾本科植物(草地早熟禾、匍匐剪股颖、野牛草、羊草、结缕草、猫尾草)。
- 自然生草法:自然生草即保留和利用果园和园林绿地中的自然野生的杂草。可利用的野生杂草禾本科(狗牙根、假俭草、马唐、虎尾草、星星草、画眉草、蟋蟀草、狗尾草),车前科(车前),莎草科(羊胡子草)和茜草科(猪殃殃)。
覆盖法:利用各种材料对作物树盘、株间甚至整个行间进行覆盖的管理方法。
覆盖材料:作物秸秆、杂草、藻类、地衣植物、塑料薄膜和沙砾。
- 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抑制土表水分蒸发、调节土表温度。
此法在果园、菜地、花圃常用,但各自使用的材料各有不同。
在果园,通常采用秸秆和塑料薄膜在果树树盘和行间进行覆盖。有机物覆盖厚度一般在20cm以上,在菜地,常用0.01~0.02mm的塑料薄膜紧贴地面进行覆盖。在花圃,成年木本花卉的树盘和行间采用有机物覆盖,草花育苗圃则一般采用地膜覆盖。
果树地膜覆盖
果园秸秆覆盖
蔬菜秸秆覆盖
清耕覆盖法清耕覆盖法:在果树最需要肥水的前期保持清耕,在雨水较多的季节进行间作或生草,在旱季来临之前割草覆盖或沤制肥料的管理方法。
特点:综合了清耕、生草、覆盖三者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者各自的缺点。
- ①前期清耕(促进有机养分分解;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 ②中期生草(防止水分流失)
- ③后期覆盖(减少蒸发,增加有机质)
免耕法:对种植园不进行任何耕作,完全使用除草剂来除去种植园杂草,使种植园土壤表面呈裸露状态的土壤耕作方法。
- 保持土壤自然结构;
- 利于机械化管理;
- 作物间通风透光;
- 改良免耕法(半杀性除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 长期免耕,土壤有机含量下降快,增加了对工人施肥的依赖;
- 受除草剂种类、浓度等限制,易形成除草剂胁迫现象。
因此,近些年在发达国家,主张采用半杀性除草,即只控制杂草的有害时期或过旺的生长,保持杂草的一定产草量,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称改良免耕法。
休闲轮作休闲轮作种植某种园艺作物后休闲一段时间,具有使土壤肥力自然恢复和提高,减轻作物病虫草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的优点。但是对土地资源紧张、人口众多的中国不宜使用此法,不过近些年已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开始试行。从园艺作物种类上说,对于多年生的果树不易实施,但在蔬菜、瓜类和草本花卉上可以施用。
农业土壤耕层有什么结构?
土壤颗粒通过不同的堆积方式相互粘结而形成土壤结构。除砂土外,土壤颗粒在自然条件下是聚集在一起以土壤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土壤质地对土壤生产性状的影响也是通过土壤结构性表现出来。土壤结构的类型有片状的、块状的、柱状的和小颗粒粒状的。在旱地表层常出现片状的土壤结皮和板结层。有趣的是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土壤表面由于苔藓、地衣、地钱、真菌、细菌等低等植物的生长而形成的一个复合的生物—土壤片状结构,又称为荒漠生物结皮,是沙地固定状况的重要标志。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内部孔隙少,致密紧实,都属于不良结构体。农民把大的土块称为坷垃,俗话说:“庄稼既怕草,更怕坷垃咬”。在农业生产上最好的土壤结构体是团粒结构,它是近似球形较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为0.25~10mm之间,直径0.25mm的称为微团粒。团粒结构一般在耕层较多,群众称为“蚂蚁蛋”,“米糁子”。团粒结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的水平。在水田中微团粒的数量比团粒的数量更重要,越是肥沃稻田土壤微团粒数量越多。
土壤耕作的土壤耕作的目的
(1)改善土壤结构根层的土壤适度松碎,并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以便吸收和保持适量的水分和空气,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2)消灭杂草和害虫。将杂草覆盖于土中,或使蛰居害虫暴露于地表面而死亡。
(3)将作物残茬以及肥料、农药等混合在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
(4)将地表弄平或作成某种形状(如开沟、作畦、起垄、筑埂等)以利于种植、灌溉、排水或减少土壤侵蚀。
(5)将过于疏松的土壤压实到疏密适度,以保持土壤水分并有利于根系发育。
(6)改良土壤。将质地不同的土壤彼此易位。例如将含盐碱较重的上层移到下层,或使上、中、下三层中的一层或二层易位以改良土质。
(7)清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或其他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