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为我国的土壤耕作奠定了基本原则。“三宜”的耕作原则是我国古代农学的宝贵遗产,至今在我们的土壤耕作中仍在遵循。不同的作物对土壤要求不同,合适的作物种植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的土壤耕作原则是怎样的?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土壤耕作,并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指导农业生产。战国时,我国已出现土壤耕作的五大原则,《吕氏春秋》记载说:“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其含义是:“力者欲柔,柔者欲力”说的是既要使过于紧密的土壤疏松些,又要使过于疏松的土壤紧密些,使土壤结构处于松紧适度的状态。
“息者欲劳,劳者欲息”,说的是在土壤耕作上要贯彻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原则,要使休闲的土地得到利用,又要让利用过的土地得到休闲以恢复地力。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说的是要求通过土壤耕作来调节肥力状况,要使瘠薄的土壤肥沃起来,又要使过肥的土壤不过肥。
“急者欲缓,缓者欲急”,这指的是土壤保肥能力的强弱和肥力释放的快慢,急者欲缓,是对保肥能力弱,肥力释放快的土壤,要提高保肥力,使肥力释放平稳些;缓者欲急,是指对保肥能力强,肥力释放慢的土壤,要提高其肥分的释放程度。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指的是要调节好土壤的水分状况,减轻旱涝为害。使过于湿润的土壤干爽些,使过于干燥的土壤湿润些。
其基本精神是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从而为我国的土壤耕作奠定了基本原则。
汉代,氾胜之根据北方旱作的经验,又总结了“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的耕作原则,指出“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并将这一原则作为北方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一。他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所谓“得时之和”、“趣时”,就是要求适时耕作;所谓“适地之宜”、“和土”,就是要求因土耕作,使土壤处于疏松柔和的状态。氾胜之还具体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
在适时耕作方面,氾胜之说:“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同时,他还指出了不适时耕作的教训:“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名曰腊田,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和腊田,皆伤田。”不适时耕作,反而会把田耕坏。
在因土耕作方面,氾胜之说:“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干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也”,又说“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
这便形成了我国因时耕作、因土耕作的耕作原则。
明清时期,我国的土壤耕作原则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因物耕作。明代马一龙在《农说》中论述耕作的基本原则时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矣。”这样便在我国的土壤耕作形成了“三宜”的耕作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三原则。因物制宜的原则,清代的《马首农言》体现得很清楚,例如谷子“耕一次,耙三次,以多为贵…种毕以砘碾之。”黑豆“原(指高平的地),子三升半,犁深三寸;隰(指低湿的地),子亦如之,深则二寸。深虽耐旱,少不发苗;浅虽发苗,后不耐旱”,春麦“以犁耕种者……宜浅不宜深……耕毕耙二次,耙不厌多。”宿麦(冬麦)“与春麦同,但耕微深耳”,小豆法与黑豆同,但“犁较黑豆宜深”,等等。
“三宜”的耕作原则是我国古代农学的宝贵遗产,至今在我们的土壤耕作中仍在遵循。
土壤基本耕作包括
土壤基本耕作包括:
1. 犁地:
犁地是指使用犁具将土壤翻犁,将土壤底部的肥力、水分等资源向上翻动,提高土壤肥力。犁地的深度和频率根据不同的作物和土壤性质而定,一般深度在20-40厘米之间。
2. 耙地:
耙地是在犁地后使用耙具对土壤进行细致翻耕,使土壤更加细腻松软。这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3. 碎土:
碎土是将大块土壤颗粒通过耕作工具碎裂成较小的颗粒。碎土作用在于增加土壤的表面积,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容水性,有助于作物的生长。
4. 平整:
在耕作后,需要对土壤进行平整,使土壤表面平坦。平整后的土壤有利于种植作物、灌溉和施肥,同时也方便农业机械的作业。
5. 施肥:
在基本耕作完成后,通常需要施入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供养分供作物生长。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6. 排水:
在耕作前,需要检查土壤排水状况,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避免因水分过多滞留导致水涝。如果土壤排水不畅,可能需要进行排水沟的开挖或其他排水设施的建设。
7. 保护土壤:
在基本耕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现象的发生。采取覆盖、梯田、栽植草本植物等方法,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8. 选择合适的作物:
在基本耕作前,根据土壤性质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合的作物品种。不同的作物对土壤要求不同,合适的作物种植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次级耕作措施的类型
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起垄、作畦。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土壤初级耕作和次级耕作。
初级耕作: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有:铁犁牛耕、耒耜耕作、刀耕火种、现代机械化耕作。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同时也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了很大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磨制工具、聚落的出现等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石器和棍棒等生产工具进行简单的农事,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原始农业为未来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耕作方式主要是通过使用石器、木器等工具,将土地耕耘松软,然后在上面种植作物。随着铁器的出现,这种耕作方式逐渐发展为“犁耕”,即使用犁来翻耕土地。
铁犁牛耕的历史意义
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鐴土)。
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
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牛耕的应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农业发展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土地类型、耕作技术、耕作单位、耕作经营、耕作制度、耕作动力、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国家政策、耕作土地性质、气候等。一、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主要包括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耕作工具代表着不同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耕作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1.原始社会的耕作工具:有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等。比如石刀、石铲、石斧、石锛、耒、耜等。
2.奴隶社会的耕作工具:除了保留大量的原始耕作工具外,又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但因其原料昂贵和坚韧锋利程度比较差,很难发展成为大量推广的耕作工具。青铜农具有铜铲、铜钁等。
3.封建社会的耕作工具:发生很大变化,出现铁农具。之后铁农具因其原料易得和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坚韧锋利,得到推广运用。主要的铁农具有:铁锸、铁锹、铁铲、铁锄、铁鎛、铁耰、铁镰、铁耙、铁耙、鉄耱、铁犁、铁锋、铁镞等。
二、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就是指如何运用耕作工具进行耕作。耕作方式受耕作工具的制约。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它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方法是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一般不再翻地或简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这一时期的松土工具是耒耜。通过耒耜对土地的松翻,提高了耕作技术,是耕作方式的一大进步。
3.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
三、耕作土地类型
我国由于地域不同,耕作土地有很大差别。北方多旱田、南方多水田。从土质情况来看,我国的土地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原草甸土、高山漠土等等。不同的农作物对土质的要求不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适应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四、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是合理利用地力、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耕作技术是垄作法、代田法等。
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是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2.代田法产生于西汉时期。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五、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 混种、轮作、连作等。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六、耕作单位
耕作单位的变化受制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只有借助集体耕作才能完成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模式,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但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七、耕作经营
耕作经营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耕作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不但可以节约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掘土地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地力,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持续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懂得翻土播种,焚烧树木和草,用草木灰烬为肥料。但这些简单的耕作经营,导致地力下降很快。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寻找新的肥沃的土地。
2.奴隶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些耕作经营,使地力能不断发掘,人们不再需要迁徙。
3.封建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不断发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人们大量发明灌溉工具和修建灌溉工程,适时灌溉,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的生长方法。人们还大量开垦荒地,扩大土地使用面积。
八、耕作动力
耕作动力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耕作动力就是人力;由于农业动力落后,导致农业发展的程度非常低。在封建社会,耕作动力发生革命,出现畜力和水力、风力等;牛耕代替人耕,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力和风力只是在某些地区使用,范围不大,非常受限。
九、国家政策
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
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情况。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2.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从战国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对农业的重视。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措施。两汉时期的几个皇帝都多次指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历代封建皇帝大都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把农业放到本业的位置。这些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重农抑商过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压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又抑制农业的发展。因此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十、耕作品种
耕作品种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耕作品种越丰富,越有利于耕作者进行选择。种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的农作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奴隶社会耕作品种: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封建社会的耕作品种:由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由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比如棉花、玉米、番茄、烟草、番薯等等。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农业的亩产量,使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十一、耕作者素质
我国古代的耕作者主要是奴隶和农民。耕作者的素质对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耕作者的素质包括勤劳程度、文化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
1.奴隶社会耕作者:奴隶、平民,但主要是奴隶。
2.封建社会耕作者:农民、地主,但主要是农民。
十二、土地性质
我国古代的土地性质因社会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对耕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起到调动或抑制耕作者积极性的作用,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归大家所有,先民们在土地上进行最原始的耕作,大家集体劳动。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对土地进行分封,获得土地的各诸侯国及卿、大夫、士等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就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由于国家归天子所有,这一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分三种: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分三种形式:屯田制、王田制和均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对封建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十三、气候
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条件也相差很大。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的发展。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当然是B。在农业中应用石器是西周以前的事情了。此后逐渐演变为铜器乃至铁器耕作,同时也引入了牛等大畜生作为劳力,这是战国以后的事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唐朝人写的,所以当然是铁犁牛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