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耕作的三个环节(在农村里怎么种菜,比如:播种,锄地,施肥,收获等等)

时间:2024-05-2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干旱地区犁后及时面有利于保持土娜分,但在低湿地区,为促进土壤水分蒸发,则应延迟耙地的时间。这样可起到有利于排水,增厚土层,提高土温和增加昼夜温差等作用。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一般在传统农业阶段已出现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较系统的农学知识体系。从战国到十九世纪中期以前的二千余年中,中国共出现了数百种农书。

种田的几个步骤

种田的步骤
1:传统插秧
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现在在农村传统插秧的反而是最少的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是最累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种种植方式,因为插秧需要长时间的弯腰,这就导致一天劳动下来很多人会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同时效率也是最低的,一个人每天能够种植的面积有限。但是好处就是不需要二次补种,一次就能成功,后期也好维护。
2:抛秧法
这种种植方法在农村使用只有十几年,这种方法需要提前把种子均匀的撒在一张特制的塑料软盘上,并用塑料薄膜保温,等种子发芽长到适合种植的时候可以直接把软盘拉起来,由于其特殊的圆锥结构可以直接讲秧苗拔出来,然后往田里扔,就好这种方法需要田里前期只蓄一点点的水,种植效率相较于传统插秧效率要高上不少,同时人也轻松不少,但是由于抛洒多不匀称性,会有很多空白地出现,需要后期补种。
3:直接种稻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现在农村种田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一种方法。在稻田处理好了之后,稻田里不能蓄水,只有稀泥,将稻种均匀的撒在稻田里,等待种子发芽即可。这种方法是最省时省力的,一个人一天可以种植很大的面积,当然也有缺点,首先就是这种方法需要的稻种比传统插秧要高一些,然后就是需要防止鸟的啄食,最后就是种稻的不匀称性,发出的秧苗会稠一片,稀一片,需要后期补种。

土壤的耕作技术

(一)犁地

—般用有壁犁深翻土壤20 ~ 25厘米。深耕对土壤的良 好作用可以保持半年或一年以上。犁地的质量要求是不误农 时,深度均匀一致,无漏耕或重耕现象。
同时还要求翻土良 好,不露残茬、杂草,不产生立垡倒垡,土地平整等。

(二)浅耕灭茬

是作物收获后犁地前所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浅耕灭茬 的主要作用是保蓄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犁地效率和质量,消 灭杂草等。

(三) 耙地

犁地和耙地是紧密结合的耕作措施。一般在犁地后用圆盘 总钉齿耙纵横破耙数次,可使表土层细碎、疏松,平整地面,混 拌土I巴和消灭杂草等,为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创造适宜的土 壤饼。
干旱地区犁后及时面有利于保持土娜分,但在低湿 地区,为促进土壤水分蒸发,则应延迟耙地的时间。

(四) 中耕

中耕是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旱地中耕 能使表土疏松,增强通气透水的能力。
在干旱条件下中耕,可 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有利于保水。 中 耕常与除草、间苗、追肥、培土及灌溉等作业结合进行。

(五)镇压

镇压是利用镇压器的重力,作用于旱作田地土壤表层的 耕作措施。
镇压的作用和具体运用的条件是: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能使耕层适当紧密,减少水分因水气扩散或空气 对流作用而致的损失;消除大土块,保证播种深度,出苗整齐; 在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进行播种后镇压,使土壤与种子紧密 接触,有利于吸收水分,促进种子发芽和出苗。
多雪地区或过 于潮湿的土壤则不必镇压。

(六)作畦与作垄

在多雨或地势低洼地区种植旱作物的田地,为了排水除 涝,常在犁地的同时或犁耕后开沟作畦。畦面的宽度和高度, 应根据雨量的多少和土壤排水的难易来确定。
雨量多、土壤 粘重、排水不良,宜作高畦、窄畦;反之,可作低畦、宽畦。

作垄可在犁地后播种或栽植之前,将地面作成高垄。这 样可起到有利于排水,增厚土层,提高土温和增加昼夜温差等 作用。

在农村里怎么种菜,比如:播种,锄地,施肥,收获等等

在农村种菜步骤:
翻土:耕作好的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基本要素。在种植的前一个月,要把土翻好。



平地:在即将种植前,要用靶子轻轻的打碎土壤表面的大土块,保证土壤上无杂草,并平整。



浇水:翻土的最佳季节是10月份到11月份,当土壤还没有霜冻的时候,这样土壤翻动后就可以越冬。土壤经常保持湿润。



施肥:在秋季的时候,把有机肥料铺在土壤的表面,虫子会帮助你把肥料渗入到土壤中。



撒种:播种的深度是由种子的大小和种子发芽的需光性决定的。



覆土:推荐的覆盖材料为粗蛭石,它保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好。



浇水:播种后或者覆盖后,再用细雾喷头喷一次水,浇透,让种子与基质和覆盖材料充分接触,一定定期施肥除虫浇水锄地,然后就是收成啦。



扩展资料
1、播种期
(1)各种作物发芽所需的温度范围不同,最低限温度也各异。麦类的发芽最低温度为3-4.5℃,豌豆为1-2℃,马铃薯、向日葵为5-7℃,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为8-10℃,水稻、棉花为10-12℃,花生为12-15℃。土温达到某一作物的发芽最低温度就可播种。
(2)春季作物过早播种,常因低温,造成种子迟迟不发芽、不出苗而引起病菌侵染。丧失发芽率或烂种。秋播作物过早播种,常因温度过高,幼苗徒长,冬前生长过旺,易遭冻害;过迟播种,常因积温不足,生长不良。
(3)或因土壤水分不足,不易保苗,以及冬前积累干物质不足,耐寒力低而不易越冬。

2、播种量
单位面积上,播种的种子重量,通常以kg/ha(或公担/ha.)表示。播种量过少,虽然单株生产力高,但总株数不足,很难高产;播种量过多,不仅幼苗生长细弱,浪费种子,间苗、定苗费工,而且也不可能高产。 种前应结合种子千粒重、发芽率等确定适当播种量。

3、播种深度
(1)播种过深,延迟出苗,幼苗瘦弱,根茎或胚轴伸长,根系不发达;播种过浅,表土易干,不能顺利发芽,造成缺苗断垄。
(2)一般干旱地区、砂土地、土壤水分不足,以及大粒种子播种宜深;粘质土壤、土壤水分充足的地块、小粒种子、子叶出土的双子叶作物,播种宜浅。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播种

水耕火耨 刀耕火种的区别

农史研究者一般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即生产者通过感性直观达到了农作物和畜禽生长特性与自然环境条件各种关系的表面认识,并摸索创造了各种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现代农业阶段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则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一般在传统农业阶段已出现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较系统的农学知识体系。专门农学著作的问世即可视为其标志。

从考古出土资料看,中国农业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五千年,但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才进入传统农业阶段,出现了最早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农学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有《神农》、《野老》等。现仅存于世的《吕氏春秋》“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则不失为有一定系统性的农学论文。

从战国到十九世纪中期以前的二千余年中,中国共出现了数百种农书。它们所总结记述的内容是探讨中国传统农学内涵的最佳文献,此外在历代的各类政书及各地方志中也不乏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吕氏春秋》中的四篇农学论文,《上农》是论述农业生产政策措施对于政治的重要性,后三篇都是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任地》主要指出土壤耕作的原则和方法,带有总论性质;《辩土》承接它论述了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的具体技术方法;《审时》则主要说明适时播种同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显然,它虽只重点讨论了农学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却抓住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环节。汉代出现了《氾胜之书》、《四民月令》之类的综合性农书,还有关于畜牧、蚕桑、园艺、种树、养鱼等的专书或专篇。它们是汉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产物。从现残存的《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内容看,前者只有关于种植业方面的资料,不仅研究总结了作物栽培的综合因素,还针对不同作物的特性和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栽培方法和措施。后者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有耕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以及果树、林木,甚至涉及牧业、副业等方面,但对生产技术记述很简单,更缺少理论上的说明。从上述两书尚难看出中国传统农学的完整内涵。

北魏贾思勰撰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它比较系统精密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旱地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所积累的大量知识。国内外农史学家公认它是中国古代农学著作的杰出代表,对其后中国农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无疑,它的农学内涵可反映出中国传统农学内涵之一般状况。《齐民要

术》一书,除作者从“农本”观念出发,广泛摘引前代圣君名贤,宰辅重臣重视农业生产取得成就的典故,借以说明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写书“教民”的用意的“序”以外。关于全书的内容和范围贾思勰在“序”中曾说:“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又说:“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齐民要术》全书具体内容忠实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所记述的农学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各个方面。而在种植业方面,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兼及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显然属“广义农业”范围。同时,全书贯穿了以下主要精神:一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集约利用土地思想;二是强调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怎样按照不同季节,气候,不同土壤特性来进行不同作物的布局、栽培和管理,以达到提高生产的目的等。

继《齐民要术》之后,现存的几部综合性大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以及农家月令体裁农书《四时纂要》、《农桑衣食撮要》、《便民图纂》,甚至地方性农书,如《陈旉农书》、《沈氏农书》和《补农书》、《知本提纲·农则》等的农学内容,基本上都继承《齐民要术》。尽管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缓慢,反映在农学上也少有较大的突破,不过,时代终究在前进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总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所以各书也大多多少能反映出时代的特点与成就。如中国饮茶的风尚,到唐代已风行全国,因而《四时纂要》中出现了关于茶的秅植技术记述,其它如菌子、苜蓿和麦的间作;以及不少兽医方剂也是以前农书中所没有的。南宋初的《陈旉农书》反映的主要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书中对水田作业论述相当精要具体,特别是秧田、耕耨等项。中卷的“牛说”专谈水田地区耕畜水牛的饲养、医治,把牛看成事关农业根本,衣食财用所出的关键之一,这在农书中是首创。成书于元初的《农桑辑要》其内容虽主要是辑录前代文献,但对于引入中原不久的作物或是当时较为特异的农业技艺,如苎麻、棉花、西瓜、胡萝卜、茼蒿、人苋、莙荙、甘蔗、养蜂等很重视,并注明是“新添”。蚕桑在书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不仅篇幅多,反映在书名上“农桑”并举也是以前所没有的。《王祯农书》第一次兼论了南北农业技术,对“耕垦”、“耙耢”、“农具”、“蚕桑”等有多处对比南北的异宜。书中记述的二十门类农器和一百余幅插图,是以前综合性大型农书中所没有的,反映出宋、元时期中国农具已发展至成熟阶段。书中编绘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地利图”及标识“各地土壤异宜图”(已佚)也是农学上的新发展。明代的《农政全书》是集中国传统农学之大成的一部著作,在农学上的新进展包括多方面:一是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屯垦、水利、备荒三项农政方面的措施,二是书中除汇集了前人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吸收了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农学,如“泰西水法”;三是第一次将“数象之学”应用于农学研究上,为农学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上的一大突破。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授时通考》主要为此前农学资料的汇编,在农学上没有什么创新,不过它却汇集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是中国古农书征引历史文献最多者。

从类型众多的专业性农书上也可看出中国古代农学内容之丰富。如有以农家占候和耕作技术为中心,也包括农田灌溉、土壤、肥料在内的天时、耕作专著;许多以各种花草及延伸到一些果木、蔬菜、竹、茶等经济作物和谷类作物,少许有关水产、农具为研究对象的“谱录”;此外,还有蚕桑专书,畜牧兽医书籍、野菜专著、治蝗书等。专业性农

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补充扩大了综合性农书的研究范围,而且对农学某些专门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了。

中国传统农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研究中国历史首先必须要明确地划分社会发展的诸阶段,给历史画出基本的轮廓来,然后才能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为历史科学组成之一的农学史也必须这样做。中国农学史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它的发生发展虽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相联系,但与中国通史的分期,并不完全一致。目前,已出版的中国农学史、农业经济史和农业科学技术史等著作大致不外乎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依照中国历史朝代划分阶段;另一是按学科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划分。中国农学史如采用前者虽然可以将历史上的中国农学发展成就加以论述,但难以反映出农学发展的阶段性,并从而揭示出各发展阶段的性质,特征和水平。因此,我们采用后一办法。关于中国农学史的分期的标准,我们还认为首先应从农业技术总的特征和技术体系完善程度的程度来考虑。[3]农业技术总的特征应是反映人们对和农业生产有关系的自然界现象和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和表面到本质和规律的发展过程,而技术体系总的特征更表现为人类认识的水平,即农业科学知识的成就上。而每一个阶段农学发展的水平和总体特征主要反映在农学的载体——农书内容和结构之中。其次必须参考中国通史和其他自然科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本书则将中国农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中国农学的萌芽和形成阶段——先秦时期。根据考古学资料推测,中国有上万年左右1的农业历史,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虞夏之际,中国已出现了金属工具,商代开始用铜钁开垦荒地,挖除草根,周代中耕农具“钱”(铲)和“镈”(锄)、收割农具镰和“铚”也开始用青铜制作。自此原始农业开始逐步向传统农业阶段过渡,不过,一直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中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即农业工具木质耒耜等仍广泛使用。商、周时期的农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业农田沟洫,即“畎亩”制为核心;作物条播于“亩”上(“畎”为亩间小沟),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两人为一组实行简单协作的耦耕是普遍实行的劳动方式;粮食作物种类已形成“五谷”、“九谷”的概念,家畜则有“六畜”,蚕桑生产已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如土壤改良、作物布局、良种选育、农时掌握、除虫除草等技术都初步发展。精耕细作的萌芽已出现。

以铁犁牛耕为典型形态的传统农业真正的到来是战国时候的事情。战国中期,铁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较普遍使用,休闲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深耕”、“熟耰”的土地耕作逐渐普遍,重视“多粪肥田”,强调良种和提出良种标准,以及对“农时”、“地宜”认识的深入,农业害虫多种 防治方法的出现等,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开始形成。这时期重农思想开始系统化,并出现了专门研究农业政策和农学知识的群体——“农家”学派,如以无为并耕相标谤的许行、陈相等可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农学家。战国末《吕氏春秋》中的“任地”、“辩土”、“审时”三篇大体构成了一个整体,主要研究和总结了作物栽培的综合因素,涉及水旱地利用,盐碱土改良、耕作保墒、防除杂草、株行距、植株健壮、产

量和出米率、品质等,包含了许多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内容,带有总论性质。像这样集中阐述农耕的概论性论文,不仅在先秦古籍中少见,即使以后的农书和其它书籍中也极为难得。可以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基础。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