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耕的桃园,一般能保持较好的产量水平,且果实品质较好。从而导致果树根系上浮,与果树争夺水肥的矛盾加大,因此要加以控制。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30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
桃园土壤管理方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目前生产上桃园常用的土壤管理方式有以下三种:
(1)清耕、除草法
清耕是我国北方桃园传统的土壤耕作方法。清耕就是在整个生长季里不断地把杂草锄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其优点是保持桃园整洁,避免病虫害滋生,对干旱地区桃园说,清耕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保持土壤湿度,是抗旱保墒的好办法。采用清耕法,由于土壤直接接触空气,所以春季可提高地温,发芽早。清耕的桃园,一般能保持较好的产量水平,且果实品质较好。但是清耕从桃园里把杂草锄掉,也就是除去了部分有机物质,这就需要多增施有机肥料。其缺点是破坏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养分消耗大,而且也较费工。
(2)生草法
生草是指除树盘外,在果树行间播种禾本科、豆科等草种的土壤管理方法。生草法在土壤水分较好的果园可以采用。但应选择优良草种,关键时期补充肥水,刈割覆于地面,在缺乏有机质、土壤较深厚、水土易流失的果园,生草法是较好的土壤管理方法。
生草后土壤不进行耕锄,管理较省工,并可减少土壤冲刷,遗留在土壤中的草根,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能保持良好的团粒结构。在雨季,生草果园消耗土壤中过多水分、养分,可促进果实成熟和枝条充实,提高果实品质。
长期生草的果园易使表层土板结,影响通气,草根系强大,且其在土壤上层分布密度大,截取下渗水分,消耗表土层氮素。从而导致果树根系上浮,与果树争夺水肥的矛盾加大,因此要加以控制。
果园草种有三叶草、紫云英、苕子、酢酱草、麦草、野燕麦等。豆科和禾本科混种,对改良土壤有良好的作用。选用窄叶草可节省水分,在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上,且分布不集中的地区可以试种,在生草管理中出现有害草种时,需翻耕重播。
(3)覆盖法
覆盖法是在行间或全园内覆盖15~20厘米的杂草或作物秸秆,待杂草或秸秆腐烂后,再重新覆草的一种土壤管理制度。通过果园覆草可以增加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稳定地温、保墒增水、防止杂草生长、防止土壤泛碱、防止土壤冲刷等。
果园覆盖作物秸秆一般说全年均可进行,但春季首次覆盖应避开2~4月份的土壤增温期,以利提高土壤温度。就材料来源而言,夏、秋收后覆盖可及时利用掉作物秸秆。第一次覆盖在土温达到15℃以上或麦收后进行,可充分利用丰富的麦秸、麦糠等。覆草以前应先浇透水,然后平整园地和树盘,使树干处略高于树冠下。进行全园覆盖时,每667米2用干草1500千克左右。如草源不足,可只进行树盘覆盖。不管是哪种覆盖,覆草厚度一般在15~20厘米,并加尿素10~15千克。覆草后,在行间开沟,以便蓄水和排水,起出的土可以撒在草上,以防止风刮或火灾,并可促使其尽快腐烂。
果园覆草以后,每年可在早春、花后、采收后,分2~3次追施氮肥。追肥时先将草分开,挖沟或穴施,逐年轮换施肥位置,施后适量灌水,也可在雨季将化肥撒施在草上,任雨水淋溶。果园覆草后,应连年补覆,使其继续保持20厘米厚度,以保证覆草效果。连续覆盖3~4年以后,秋冬应对园地进行一次翻耕,深15厘米左右,将地表的烂草翻入土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根系的生长,然后再重新进行覆草。
果园覆草应注意的问题:①覆草前宜深翻土壤,覆草时间宜在干旱季节之前进行,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②对于较长的秸秆如玉米秸秆,要轧碎后再覆盖。③覆草几年后,会造成根系上浮,浅层根的密度大大增加,这会减弱树体的抗性,为保护浅层根系,切忌“春夏覆草,秋冬除掉”,冬春也不要刨树盘。④覆草后不少害虫栖息草中,应注意向草上喷药,起到集中诱杀害虫的效果。或将覆草翻开,撒上碳酸氢铵就可起到消灭害虫的作用。⑤果园覆草应保证质量,厚度保持在20厘米,注意主干根颈部20厘米内不覆草,树盘内高外低,以免积水。由于土壤微生物在分解腐烂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氮素,所以在覆草中,须施氮肥。⑥黏重土或低洼地的果园覆草,易引起烂根。因此,这类桃园不宜进行覆草。
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具体分布在哪?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一)分类系统
中国地域辽阔,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母质、气候、生物等)差异很大,加上农业历史悠久,人类耕作活动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深刻,因此土壤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和生产特性也各不相同。为了因土利用改良,必须在系统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区分,这就是土壤分类。人们一般把土壤区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这在生产上有一定意义,因为它们的生产性能常有很大差别。例如,沙土好耕好耙,但漏水漏肥;粘土比较保水保肥,供肥性也比较好,但一般难耕难耙,适耕期短;壤土则兼有两者的优点。但是这种分类只是从土壤颗粒大小及其组成比例来划分的,也就是说只是土壤的质地分级,它并不能全面地阐明土壤的性质。例如,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有沙土,但两地的沙土因为所处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不同,成土过程的特点和化学性质常有很大差别,壤土和粘土同样也是如此。
怎样全面系统地认识土壤呢?就是要把土壤的属性与土壤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土壤,分别列为各个分类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这样可以正确反映不同土壤之间,以及土壤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它们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因土制宜合理利用土壤、改造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这就是土壤分类的目的。
1.土壤分类的过去和现在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6000 多年前就开始耕垦土壤,认识鉴别土壤的历史是悠久的。远在4100 多年前的夏朝,禹王治水13 年,治水治到哪里,生产就发展到哪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重视认识土壤,鉴别土壤种类。据《禹贡》记载,当时就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全国九州1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等9 类,并根据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土壤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当的田赋(当时称为“贡”,即土地税)。这种土壤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尝试。3100 年前的周朝,国家着重于农业建设,因此对土壤问题很为重视。《周礼》在《禹贡》土壤分类的基础上,把全国土壤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大类,强调根据土宜播种九谷(即黍、稷、稗、稻、麻、大麻、小麦、大豆和小豆)。春秋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篇》,强调“草土之道,各有其造”,对于土壤的区分更为详细。将九州之土分为18 类,每类又分五级,即所谓“九州之土凡九十物”。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__的生产实践中,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壤分类工作不断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不到20 年的那一个时期,主要采用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当时从事土壤分类研究的人员少,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差,但是由于土壤工作者的努力,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水稻土分类研究方面,中国土壤工作者早在30 年代,就划出了水稻土的特有土层,并从化学性质否定了国外“水稻灰壤”的说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八九年,主要采用苏联土壤分类系统。那一时期,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土壤工作人员增加,设备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大规模开展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土壤调查制图工作,土壤分类也得到了发展。
1958 年全国开始首次土壤普查,在摸清土壤底细的基础上,总结农民群众土壤分类和命名的经验,对耕作土壤分类原则及肥力演变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60 年代初期和70 年代后期,为规划农业生产,各地相继开展了农业区划,土壤工作者配合这一工作,进行了土壤调查和土壤分类的研究,特别是1978 年以来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加强了土壤基层分类的研究。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土壤分类系统。在1978 年中国土壤学会召开的土壤分类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共划分46 个土类,并概括为11 个土纲,这是多年来土壤分类研究成果的初步整理。
2.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类和土纲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本书只就土壤高级分类单元中的土类和土纲,对全国土壤进行简要的介绍。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呈强酸性反应。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棕壤及温带草原植被下形成的栗钙土,都属于土类。这几个土类,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显著,有明显的地带性,一般称为“地带性土类”。另外,有的土壤尽管也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但是由于受水文条件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潮土、沼泽土、盐土和碱土;或者受母质条件的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和磷质石灰土;或者受人为耕作活动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水稻土和灌淤土。这些土壤类型也属于土类,称为“非地带性土类”。
什么叫“土纲”呢?它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共性归纳出来的。我们平常说“南方十一省召开红壤会议”,这里所说的“红壤”,实际上不是红壤一个土类,而是包括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类在内,是广义的红壤,也有人说是“大红壤”,在分类上叫“红壤土纲”。这几个土类形成__过程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富铝化”作用,所以也叫“富铝土纲”。关于“富铝化”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土壤风化强烈,淋溶也强烈,三氧化二铝在土壤中相对富集,或者说是相对增多了。全国40 多个土类共归纳为富铝土(红壤)、淋溶土(棕壤)、半淋溶土(褐土)、钙层土、石膏-盐层土(漠土)、盐成土(盐碱土)、岩性土、半水成土、水成土、水稻土和高山土等11 个土纲(表l)。
(二)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图1)。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
表1 中国土壤分类简表(土纲和土类)
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
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
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图2)。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图3 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从图4 中便可一目了然。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图5),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2)自太行山横穿华北平原直到海边,依次在山地分布着粗骨褐土及淋溶褐土,冲积扇分布着褐土和潮褐土,平原分布着潮土和沼泽化潮土(夹有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滨海平原分布着潮土及滨海盐土(图7)。这是褐土地带大地形影响土壤地域性分布的例子。作为地带性土壤的褐土,只分布于山地和冲积扇。广大的华北平原及滨海平原,由于地形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水质变化,而为非地带性土壤——潮土和滨海盐土所分布。
(3)大兴安岭东部属于暗棕壤地带,但暗棕壤一般只见于海拔400 米以上的山地。在海拔400 米以下的各级阶地上却分布着白浆土、黑土和沼泽土。其中,三级阶地(海拔约38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上沙下粘的黄土状沉积物,生长疏林草甸植被,形成白浆土;二级阶地(海拔约320 米)至一级阶地(海拔约300 米),在质地均一的黄土状沉积物上,生长密集的草甸植被,形成黑土;河漫滩(海拔约280~30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河流近代沉积物,地下水埋深在旱季只有50 厘米上下,在雨季则被水淹,生长苔草、小叶樟等草本植物,形成沼泽土。各个土类之间又常有过渡性亚类(如白浆化暗棕壤、沼泽化黑土等)。
(4)前面列举的3 个例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域。而西北干旱区域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 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但它只见于海拔1700 米以下的冲积扇上部。这里地下水埋藏很深,不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而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仅2~3 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灌淤白土和灌淤潮土所代替。在扇形地的前缘或河畔,地下水埋深只1~3 米,其矿化度约1~3 克/升,土壤为盐化林灌草甸土(曾称胡杨林土,或吐加衣土)。在三角洲和滨湖地段,地下水埋深1~2 米,其矿化度由5~10 克/升、10~30 克/升逐渐增加到30 克/升以上,相应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和滨湖盐土。土壤的地域分布,除可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外,也可受特殊成土母岩(或母质)的影响。四川盆地的黄壤与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色土成为组合;广西丘陵的红壤与石灰岩母质发育的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成为组合,就是由于特殊的成土母岩延缓了成土过程的缘故。
以上所举的4 个例子都是大地形或中地形所引起土壤组合的变化。土壤分布同时也受小地形的影响,而呈现微域分布的特点,这在盐碱土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大家知道盐碱土有“大中洼”和“洼中高”的分布规律。就是说,从大地形看,盐碱土分布在洼地;从小地形着,它分布在洼地的高起部分。
4.耕作土壤分布的几种形式
耕作土壤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最深刻,反映在土壤分布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1)同心圆式分布。耕作土壤的肥力与距村庄和城镇的远近有关系,一般以村庄或城镇为中心,距离中心越近越肥,越远越瘦,形状好像同心圆。这种分布形式叫做同心圆式分布。同心圆的大小与村庄城镇的大小成正相关,村前的半圆略大于村后的半圆。耕作土壤同心圆式分布特点的形成,主要是近田施肥较多,耕作比较精细,故熟化程度较高,因此多高肥类型土壤;而远田则相反。目前,有些村庄为了均衡增产,正在改变远田少施肥的状况,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同心圆的分布特点。
(2)阶梯式分布。山岭和丘陵有一定坡度,水土易于流失,垦殖时,一般都修筑梯田,以保持水土。梯田是阶梯式耕地的统称,可分为水平梯田(简称梯田)和非水平梯田(也称梯地)。修筑水平梯田较修筑梯地费工,但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大。中国劳动人民修筑梯田已有几千年历史。南方红壤和黄壤山区,到处可以见到层层梯田,有的梯田宽仅数米,而长达数十米甚至百米,也有的梯田小到几十块田才有一亩。
耕作土壤的阶梯式分布,表现在土壤肥力上一般是低处比高处肥沃。这是由于在串灌情况下,灌溉水和雨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将高田的一部分养分和粘粒带到低田的缘故。为此,必须采取改串灌为沟灌、高田适当多施肥料等措施。
(3)棋盘式分布。平原地区的耕作土壤在小农经济时期分布比较零乱,但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规划,平整土地,出现了棋盘式的分布。棋盘式分布的特点是,河流道路和排灌沟渠统一规划,沟、渠、路、林配套,耕地成方,地面平整,肥力比较均匀。沟洼填平以后,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耕作土壤还有通过挖低垫高形成的“框式”、“垛式”等分布形式。各种不同的分布形式,是在不同的耕作影响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迅速发展,耕作土壤的分布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土壤耕作法 名词解释
保护农田不受或少受土壤侵蚀的一类耕作方法。又称保土耕作法。主要有五种:①等高耕作法。在缓坡地上沿等高线耕翻作垄播种,形成等高窄垄和作物行,可减少径流和水蚀,有保土保肥作用。②沟垄耕作法。通过翻耕,在坡地上形成较大的沟和垄,垄上栽种作物,可更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一般也按等高线耕作,适于坡度较大的坡地采用。③残茬覆盖耕作法。地表留下足够数量的残茬或藁秆,用以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减少地面板结,茬地上直接播种。④带状耕作法。播种行耕翻种植作物,行间留茬覆盖。土壤局部耕作,而全田终年覆盖。⑤少、免耕法。前作物收获后,不单独进行土壤耕作,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后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又称零耕、板田耕作、留茬耕作。一般用联合作业免耕播种机在前茬地上一次完成切茬、开沟、喷药除草、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广义的免耕也包括少耕。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小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多雨地区可免滥耕滥种而影响播种质量。但残茬覆盖,土温较低时会影响作物生长;在其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后作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除草剂和杀虫剂耗费较多,其防治效果有时也不显著。长期免耕也会带来土壤板结和加重病、虫、草害等问题。低洼易涝、土质黏重坚实和耕层构造不良的田地不宜采用免耕。土壤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性状:
砂粒含量高,颗粒粗,比表面积小,组成的粒间大孔隙数量多,故土壤通气透水性好,土体内排水通畅,不易产生托水、内涝和上层滞水。
保蓄性差。保水、持水、保肥性能弱,雨后容易造成水肥流失,水分蒸发速率快,失墒多易引起土壤干。
黏质土性状:
通透性差 颗粒细微,粒间孔隙小,通气透水不良,排水不畅,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滞水和内涝。
保蓄性强 土粒细小,胶体物质含量多,土壤固相比表面积巨大,表面能高,吸附能力强。吸水、持水、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肥效缓慢。
壤土性状:
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壤土含大小颗粒、空隙适中、排水和涵水适中。优良的壤土含有高达50%的空隙,内含水和空气各半,其它为适当比例的碎石、沙粒和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