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的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中原民俗园据介绍,“中原民俗园”是河南省首家规模最大、自行设计投资建设,并荣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的民俗园。王桢,中国元朝的发明家,正史上无传,他的事迹见于安徽、江西的志书中。相传元朝有一个县令名叫王桢,年轻时在宣州旌德县当县令。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如下: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
(1)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2)青铜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器在当时很珍贵,很少用来铸造农具。
(3)铁农具: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3、灌溉工具的发展
(1)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的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
(3)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进行灌溉。
4、豢养驯化禽畜的工具设施也在不断改进。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的进步
(1)古代最先出现的手工业之一就是纺织工具的制作。
(2)约3万年前,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3)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4)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的场景。当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5)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还能控制薄厚。
(2)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唐宋时,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
3、金属冶炼
(1)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有土炉、锤、锉等。
(2)古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有坩埚、范等。
(3)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
三、劳动方式的发展
1、中国商周时代以集体劳作为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2、在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2)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4、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2)民营作坊
(3)官营作坊
原始农业是以使用什么农具,什么农具为主要特点?
一:原始农业使用的农具主要有:耕地整地工具:汉代畜力犁 、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播种工具:最早的是耧车、北魏时期工具瓠种器、稻移栽工具秧马
中耕除草工具: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加工工具: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灌溉工具: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
收获工具: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碡碌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
二:农具特点
简单,制作过程简单,方便使用,从最初的费时费力到后面的比较技术化,节省劳动成本和时间。利用本身具有的器材加工成简单,可供大多数人使用的农具。就地取材。
周口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太昊陵景区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
鹿邑太清宫
据说为老子的诞生地。
老子故里景区
老子故里旅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
叶氏庄园
现存由西向东的一号院,又称“三进堂楼院”,它以前、中、后三个院组成而得名,共有楼房96间;二号院为“五门照”,因具有大门到后坐楼五道门都在中轴线而称,现存楼房35间;三号院因地势高而称为“高门台”,现存楼房30间。
中原民俗园
据介绍,“中原民俗园”是河南省首家规模最大、自行设计投资建设,并荣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的民俗园。园中收藏了2000余件中原农民使用过的农耕具及生活用品,包括数千年前的土犁耙、纺车织布机、马车大轿等,很多都已在民间消失的民俗物品。由39999片石磨堆砌而成的神农大殿和磨盘山,蔚为壮观,映衬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袁世凯行宫
属典型的清代宫廷式建筑群。
戽斗何时出现的
戽斗:一种用柳条或竹、木制成的、两侧系有长绳的斗状提水工具,有记载始于元代。《王桢农书》农器图谱集有“戽斗”一条:挹水器也。又说: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王桢系东鲁人氏,他的《农书》记的都是北方的物产器具,可见戽斗本是北方的太平风物,慢慢地传到南方。南方水系发达,灌溉不难,但只要田地高于水面,便须倚赖人力输水。水车大约是最著名的灌溉农具,连城里的孩子都知道:)水车一人即能操作,我试过,很考验臂力,用不来,但我喜欢看水车车水,木头桨片那么流利地扑进水里,水一格格地升上来,很有韵律感。戽斗得两人来,但如果水面不低,好农夫也能一个人用上手,我也能用,不过不能持久,算不上好农夫。
《农书》说,戽斗可用柳条编成,这种戽斗我没见过,柳条戽斗应该是中国古时手工业发达的一个极好的证明,柳条编的盛水篮子,可以想象吗?:)我们村子里用的戽斗有木头箍的,不过不特好用,木比水轻,要潜下去把水舀起来,需要额外的技巧和力气。用得多的是塑料戽斗,从供销社或个体商店买来塑料戽斗,穿过木棒,系上四条绳子,便是成品,可以用了。
水稻田极耗水,隔天便须戽水灌溉。雾蒙蒙的早晨,草尖挂着露珠,才走一会,裤脚便湿了,后来太阳升起来,雾气和露水都不见了,再一会就热起来,直到中午,才能回家歇息。
戽水是极费时耗力的劳动。哪家要是有泉眼自流灌溉的水田,那是极受羡慕的资产。我们村子山田少,溪田一分也无,多的是填海而成的改良田,这种田贫瘠难耕,还得不时放水洗田,海田盐分太多了。因此家家为戽水所苦。只有夏天水库放水时,清水经漫长的渡槽和水渠再经导流渠送到田里,大家才能休息几天。水库清水到时,举村欢腾,那欢乐的气氛,至今记得。百度戽斗一词,竟检举出放翁的一首诗,《喜雨》,“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天雨便可免灌,农人欢喜。古今皆同啊。
王桢,中国元朝的发明家,正史上无传,他的事迹见于安徽、江西的志书中。 相传元朝有一个县令名叫王桢,年轻时在宣州旌德县当县令。他发现自古以来,农民一向以「靠天吃饭」的方式耕作让农业停滞不前,因而积极提倡农桑,并为中国的农业带来诸多贡献贡献。王桢对农业的第一大贡献是:发明绿肥。其方法是将大堆青草沤烂,然后当作肥料施到田里。眼见着王桢的农作物长得非常茂盛,农民也都跟着仿效起来。 接着,王桢又发明了另一项伟大的农业工具:水碾车。这是利用水力冲击水轮,使之产生动力,将水从低处引至高处的发明。随后不久,王桢又将水碾车改良成可以一边引水,一边碾米,磨面和春榖的农业机械-水轮三事。数百年来,这项发明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从劳动里解放出来,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
王祯不但在农业科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即便在机械史和印刷史上,也有光辉的成就。像他这样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史上是可说是难能可贵的人才。
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
宋 陆游《喜雨》诗
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
﹝龙船﹞顺流而折,谓‘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亦可用于形容人的相貌,意思是下巴比一般人略长。也称地包天
在正常情况下,当上下牙齿咬合时,应该是上前牙咬在下前牙的外面,若相反的话即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这在医学上称“前牙反牙合”、“反牙合”,俗称“地包天”,也叫“兜齿”,也称为“戽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