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主要害虫是蚜虫,除了用夫南丹拦土外,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或氨磷等1000倍液喷雾。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
什么是土壤耕作?主要内容有哪些?
土壤耕作是根据作物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应用机械的方法,为提高土壤肥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主要包括:耕翻、耙耢、镇压、起垄、中耕等环节。通过土壤耕作,可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减少杂草和病虫,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种田的几个步骤
种田的步骤1:传统插秧
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现在在农村传统插秧的反而是最少的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是最累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种种植方式,因为插秧需要长时间的弯腰,这就导致一天劳动下来很多人会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同时效率也是最低的,一个人每天能够种植的面积有限。但是好处就是不需要二次补种,一次就能成功,后期也好维护。
2:抛秧法
这种种植方法在农村使用只有十几年,这种方法需要提前把种子均匀的撒在一张特制的塑料软盘上,并用塑料薄膜保温,等种子发芽长到适合种植的时候可以直接把软盘拉起来,由于其特殊的圆锥结构可以直接讲秧苗拔出来,然后往田里扔,就好这种方法需要田里前期只蓄一点点的水,种植效率相较于传统插秧效率要高上不少,同时人也轻松不少,但是由于抛洒多不匀称性,会有很多空白地出现,需要后期补种。
3:直接种稻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现在农村种田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一种方法。在稻田处理好了之后,稻田里不能蓄水,只有稀泥,将稻种均匀的撒在稻田里,等待种子发芽即可。这种方法是最省时省力的,一个人一天可以种植很大的面积,当然也有缺点,首先就是这种方法需要的稻种比传统插秧要高一些,然后就是需要防止鸟的啄食,最后就是种稻的不匀称性,发出的秧苗会稠一片,稀一片,需要后期补种。
水稻、小麦、棉花怎么种植
一、棉花播种期技术要点: 1、做到地平土细,上松下实,增温保墒。 2、施足底肥。注意三点: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用农家肥2-3吨;要平衡施用化学肥料,氮肥要占生育期的10%-30%,磷肥每亩40-50斤,钾肥每亩 10-15斤,缺铜或缺锌的地要增施1-2斤的铜肥或锌肥。 3、灌水保墒,确保棉田的持水量到78%-80%。 4、选区好优良种子和优质种子。 5、适期播种(地表5厘米的温度超过14度就可以播种)。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营养钵育苗移栽或者是地膜覆盖,播种时播种深度为1.2-2cm。 二、棉花苗期管理: 一般苗期耗水量15%以下,吸氮量5%以下。高产棉田的苗期管理主要是加强中耕,中耕由浅入深,要早间苗,适时定苗。对少数弱苗,先施20%尿素淋水的措施,促使弱苗赶齐。 苗期病的防治:苗期病主要是利枯病和炭疽病。播种前用药处理和出苗后加强中耕可防病。苗期主要害虫是蚜虫,除了用夫南丹拦土外,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或氨磷等1000倍液喷雾。 三、棉苗病虫害综合防治 1、进行中耕松土,破坏板结层,可提高地温,减轻病虫害。 2、利用棉花与绿豆作物物的间作招以天敌来繁殖,可减轻苗蚜的危害,间苗时的废苗应带致田外处理。 3、苗期害虫防治指标: 棉蚜:三片真叶前卷叶株10% ,四片真叶前卷叶株20%,瓢蚜比1:120 。 玉米螟:定苗前被害株10% ,定苗后被害株50% 。 地老虎:被害株率30% 。 适宜的药剂有:40%氧化乐果100倍液;40%久效磷200倍液;20%灭多威250倍液;5-7倍的棉虫威、氧化乐果防治棉蚜;100毫升50%的1605加水1公斤喷拦10公斤细沙土,亩施5公斤防治地老虎。 四、棉花花铃期、吐絮期管理 1、花铃期的管理目标是:不吐禳、不早衰、多结铃、少脱落、少烂铃。 2、初花期到盛花期株高日增量在2cm-2.2cm。第一朵花开放时株高55cm左右,打顶后75cm左右,最终株高90cm不超过1米。 3、管理措施:追肥、灌水、排水、整枝、治虫等。花铃期为需肥的高峰期,应重施氮化肥,盛花期追施尿素,每亩7.5-10公斤;追肥后灌水花铃期耗水量大,1-20cm的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左右;雨季及时排水;打顶适期7月15日-7月20日; 4、从开始吐絮到降霜要经过50-60天,这时要维持叶片功能,保持水量,防止贪青晚熟喷施乙烯利、早衰可在叶片喷肥2%尿素水或500倍磷酸二氢钾。 五、棉花中后期管理 包括三个阶段: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 1、蕾期要抓稳,使棉花长稳健,不徒长。措施:中耕除草,去叶枝,注意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 2、花铃期要抓多,多开花多结铃结大铃,要使棉花不疯长。3、吐絮期要防止贪青晚熟和早衰。措施:追肥、灌肥,雨水多的地区注意排水,还有化控整枝。 六、棉花除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精细整地。 2、播种前深施足基肥。 3、选种拦种两适(适时、适墒)播。 4、严密覆盖。 5、及时剪膜放苗。 6、科学施肥。 7、防旺防衰。 8、防病治虫。 七、抗虫棉栽培技术 1、施足底肥:土杂肥2000-4000千斤/亩。 2、适时播种,育苗期3月下旬-4月初,5月上旬移栽。 3、清除杂株定苗,每亩2500株。 4、摘除早蕾。 5、科学治虫。 6、重施蕾花肥。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饼肥25千克,尿素10千克/亩。 7、摘除无效花蕾。 小麦种植技术 (一)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于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暂,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二)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i.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 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 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早式栽培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厘米,一般为27~40厘米,沟宽33~40厘米,沟深27~33厘米。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厘米,后期18厘米),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平方米/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此外,半早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小麦怎么种植
(一)整地1、土地平整。2、土层深厚。3、结构良好。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二)麦田整地技术做到:早、深、松、碎、净、平。早——前茬收获后及早整地;深——适当加深耕作层;松——表面疏松通气不板结;碎——土渣细小;净——及时灭茬,表土无作物根蔸;平——地面平整,厢平沟直。
(三)施肥1、小麦施肥特性(1)小麦对氮、磷、钾吸收:氮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2.2%,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磷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7-0.9%,是核蛋白的组成成分。钾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5-0.6%,是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生产100公斤小麦)纯氮:2.75-3.23公斤,折碳铵46.8-54.9斤;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过磷酸钙106-16.7斤;氧化钾:2.4-4.0公斤,折氯化钾14.4-24斤。(3)小麦与微量元素。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缺锰:小麦叶片柔软下披,有时出现灰色斑点。缺锌:影响小麦分蘖,降低成穗率。缺硼:雄蕊发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结实率。缺钼: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粒少、产量低。(4)施肥方法A、生产200-25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12.5公斤;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B、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2500斤,N、P、K肥占总肥量的60%。追肥:追肥占40%。(5)种植密度A、密度与光合生产的关系:小麦生产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转变成有机质的过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过低,浪费光能,光合产物减少;密度过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产物也增加,通风透光不良,功能叶片死亡提早,光合寿命缩短,合成有机质减少。B、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种植密度一般基本苗,它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密度增加时,单位面积的穗数得到提高,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时,穗数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增加。一般要求每亩基本苗数在15-30万才是适宜的种植密度。(6)选用良种。优良品种的特点: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当前生产上应用的良种有:郑麦9023、鄂麦23、鄂麦18、华麦13.(7)播期、播量及播种方式A、播期。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7-18℃,在10月以后播种;半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种;春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3-14℃,在10月底开始播种;华北地区在9月中旬播种;华南地区在11月中旬播种;华中地区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B、播量。一般亩播15-18斤。C、播种方式。分三种播法:条播、撒播和点播。 小麦的田间管理一、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2、栽培特点(1)要苗齐、苗壮。(2)争取早分蘖、早发根。(3)达到壮苗越冬。(4)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3、管理措施(1)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2)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3)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4)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5)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6)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二、拔节孕穗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2、田间管理:1追肥。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2清沟排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3预防倒伏。a、采用矮杆品种。b、合理应用肥水。c、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三、抽穗成熟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大约40天左右。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2、管理措施。(1)合理排灌。小麦抽穗后,生理需水量增大,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高峰。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南方4、5月份多雨,要注意清沟排渍,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2)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有粘虫、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危害。a、虫害:可用杀虫剂类农药进行防治。b、病害:一是赤霉病的防治。可用多菌灵、敌百虫混合剂;兼治白粉病的防治。二是锈病的防治。可用敌锈钠或敌锈酸,稀释200倍液,兑洗衣粉2两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