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4-05-27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83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农业发展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土地类型、耕作技术、耕作单位、耕作经营、耕作制度、耕作动力、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国家政策、耕作土地性质、气候等。

  一、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主要包括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耕作工具代表着不同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耕作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1.原始社会的耕作工具:有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等。比如石刀、石铲、石斧、石锛、耒、耜等。

  2.奴隶社会的耕作工具:除了保留大量的原始耕作工具外,又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但因其原料昂贵和坚韧锋利程度比较差,很难发展成为大量推广的耕作工具。青铜农具有铜铲、铜钁等。

  3.封建社会的耕作工具:发生很大变化,出现铁农具。之后铁农具因其原料易得和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坚韧锋利,得到推广运用。主要的铁农具有:铁锸、铁锹、铁铲、铁锄、铁鎛、铁耰、铁镰、铁耙、铁耙、鉄耱、铁犁、铁锋、铁镞等。

  二、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就是指如何运用耕作工具进行耕作。耕作方式受耕作工具的制约。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它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方法是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一般不再翻地或简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这一时期的松土工具是耒耜。通过耒耜对土地的松翻,提高了耕作技术,是耕作方式的一大进步。

  3.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

  三、耕作土地类型

  我国由于地域不同,耕作土地有很大差别。北方多旱田、南方多水田。从土质情况来看,我国的土地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原草甸土、高山漠土等等。不同的农作物对土质的要求不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适应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四、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是合理利用地力、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耕作技术是垄作法、代田法等。

  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是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2.代田法产生于西汉时期。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五、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 混种、轮作、连作等。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六、耕作单位

  耕作单位的变化受制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只有借助集体耕作才能完成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模式,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但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七、耕作经营

  耕作经营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耕作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不但可以节约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掘土地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地力,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持续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懂得翻土播种,焚烧树木和草,用草木灰烬为肥料。但这些简单的耕作经营,导致地力下降很快。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寻找新的肥沃的土地。

  2.奴隶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些耕作经营,使地力能不断发掘,人们不再需要迁徙。

  3.封建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不断发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人们大量发明灌溉工具和修建灌溉工程,适时灌溉,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的生长方法。人们还大量开垦荒地,扩大土地使用面积。

  八、耕作动力

  耕作动力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耕作动力就是人力;由于农业动力落后,导致农业发展的程度非常低。在封建社会,耕作动力发生革命,出现畜力和水力、风力等;牛耕代替人耕,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力和风力只是在某些地区使用,范围不大,非常受限。

  九、国家政策

  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

  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情况。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2.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从战国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对农业的重视。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措施。两汉时期的几个皇帝都多次指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历代封建皇帝大都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把农业放到本业的位置。这些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重农抑商过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压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又抑制农业的发展。因此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十、耕作品种

  耕作品种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耕作品种越丰富,越有利于耕作者进行选择。种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的农作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奴隶社会耕作品种: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封建社会的耕作品种:由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由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比如棉花、玉米、番茄、烟草、番薯等等。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农业的亩产量,使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十一、耕作者素质

  我国古代的耕作者主要是奴隶和农民。耕作者的素质对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耕作者的素质包括勤劳程度、文化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

  1.奴隶社会耕作者:奴隶、平民,但主要是奴隶。

  2.封建社会耕作者:农民、地主,但主要是农民。

  十二、土地性质

  我国古代的土地性质因社会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对耕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起到调动或抑制耕作者积极性的作用,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归大家所有,先民们在土地上进行最原始的耕作,大家集体劳动。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对土地进行分封,获得土地的各诸侯国及卿、大夫、士等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就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由于国家归天子所有,这一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分三种: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分三种形式:屯田制、王田制和均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对封建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十三、气候

  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条件也相差很大。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
1.刀耕火种
《庄子》则曰:“神农之世,……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2.石器锄耕
从耕作方式、农具使用来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其划分为耕前期、耜耕期和犁耕期3个发展阶段.“刀耕火耕”属于耕前期.随着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3.铁犁牛耕
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类对自然要求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进入到传统农业阶段,既采用“铁犁牛耕”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那时在农业上应用还很少使用.但由于懂得了施肥技术,依次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两年后轮耕.随着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的推广,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大大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

中国古到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保护性耕作方式有哪些

水稻半旱式栽培,秸杆还田,免耕栽培等。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