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土壤的一二三四类代表什么?)

时间:2024-05-27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92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7级分类制,其中土类和土种作为基本分类单元。又如,盐碱土纲的盐土、碱土两亚纲是盐分累积与钠质化程度的质的差异等。据此划分相应土类。2,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

土的成分是什么

一般来说,土壤是地球的最上层,我们在其上挖、犁,植物在其上能生长.土壤覆盖了陆地的大部分.一个地区土壤的类型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和降雨、地形、水在本地区的运动、矿产成分和形成土壤的岩石碎片、栖息在土壤里的动物、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附近的人类活动等等.这些变化的因素使得每一种土壤具有特殊的混合成分.大部分土壤是如下物质的混合物:
(1)无机物——已经风化成沙、淤泥、黏土的小颗粒的岩石
(2)有机物——分解的植物和动物遗体和肥料,统称为腐殖质,来自于拉丁语的“earth”(土地)
(3)水
(4)空气
典型的菜园土可能包含45%的无机物,5%的有机物,25%的水分和25%的空气.
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的一层是表层上,是能找到腐殖质、植物的根和活的动物(如微生物和蚯蚓)的地方.腐殖质越多,表层土越肥沃.在一些地方,例如一些森林的地面,有许多的腐殖质以至于形成一个在其他所有东西之上的一个隔离层.在表层土之下是下层土,它可能包含的黏土比率更大,含有的有机质更少.在下层土之下是风化岩石,再往下就是坚硬的岩床.
伴随着黏土和沙,许多土壤包含一定量的淤泥质.淤泥质比沙子更细,比黏土更粗糙,它经常被风和水带到离它的发源地很远的地方.淤泥质是农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是好土壤的重要的组成.如果没有淤泥质,沙和黏土土壤会变得坚硬而结实.
土壤是地球岩石最表层经亿万年风化和生物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作物都是在土壤上栽培.土壤是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汇点.普通人常常认为土壤只是固体.其实,土壤由固体颗粒、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三部分组成.土壤由固体颗粒构成有大小孔隙的土壤结构,土壤水分(溶液)占据土壤的中小孔隙,土壤空气占据土壤大孔隙.
土壤固体大颗粒称为砂粒,中等粒径的颗粒称为粉粒,细小颗粒称为粘粒.根据三种土粒含量不同,将土壤分为12类,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三种:砂粒含量特别多的是砂土;粘粒含量特别多的是粘土;而砂粒、粉粒、粘粒三者比例相等的是壤土.壤土的土壤耕性最好,土壤水气比例最易达到理想范围,土壤温度状况也较易保持和调整,也就是说,壤土的土壤物理性质最理想.砂土往往气多水少,温度易偏高.粘土则水多气少,温度易偏低,紧实粘重.
土壤水气比例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影响土壤中一些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水多气少使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铁、锰等离子大多还原为有效态,但也容易从土壤中淋失.
土壤矿质颗粒和有机质颗粒都带负电,对土壤中的阳离子有吸附性.土壤粘粒所能吸附的盐基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粘粒上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不断进行交换,达成动态平衡.施肥或通过其它途径进入土壤溶液的养分阳离子大多先被土壤粘粒吸附,待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掉溶液中的养分阳离子时,被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再逐渐解吸释放进入土壤溶液,补充被吸收的部分.养分由土壤到植物的机理当然比这样简单的描述要复杂得多.
阳离子交换量中钙、镁、钾、钠四种碱性离子所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叫做盐基饱和度.做盐基饱和度较高的土壤肥力较高,土壤pH值也较高.
土壤pH值包括土壤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表观的H+活度,而潜在酸度与阳离子交换量(又称土壤缓冲能力)有关.

土壤的一二三四类代表什么?

一类土(松软土):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泥炭(淤泥)。

二类土(普通土):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土。

三类土(坚土):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

四类土(砂砾坚土):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砾石(体积在10~30%重量在25kg以下石块)的中等密实粘性土或黄土,硬化的重盐土,软泥灰岩。

五类土(软石):硬的石炭纪粘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的、节理多的石灰岩及贝壳石灰岩,坚实的白垩,中等坚实的页岩、泥灰岩。

六类土(次坚石):坚硬的泥质页岩,坚实的泥灰岩,角砾状花岗岩,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滑石质的蛇纹岩,密实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质页岩。

七类土(坚石):白云岩,大理石,坚实的石灰岩、石灰质及石英质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辉绿岩,玢岩,中粗正长岩。

八类土(特坚石):坚实的细粒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坚实的玢岩、角闪岩、辉长岩、石英岩、安山岩、玄武岩,最坚实的辉绿岩、石灰岩及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

扩展资料

土壤分类系统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是在学习和借鉴苏联土壤分类系统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具体特点建立起来的。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结合我国1978年以来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其间对其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7级分类制,其中土类和土种作为基本分类单元。

1、土纲

土纲是土壤分类系统的最高单元,是土类共性的归纳,其划分突出土壤的成土过程、属性的某些共性,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对土壤发生性状的影响。

例如,淋溶土纲各类土壤以石灰充分淋溶,土壤呈酸性,弱酸性反应,有明显的淋淀黏化过程为其特点;钙层土纲中的各土类均有钙的淋溶淀积成土过程为其特点;盐碱土纲的共同特征是易溶性盐与钠离子在土壤中累积所产生的特有土壤性状。

2、亚纲

亚纲是在同土纲内根据土壤明显水热条件差别所形成的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来划分的。如,半淋溶土纲中半湿热境的燥红土,半湿暖境的褐土,半湿温境的灰褐土,灰色森林土,其共性是半淋溶土范畴,但属性上有明显差异。又如,盐碱土纲的盐土、碱土两亚纲是盐分累积与钠质化程度的质的差异等。

3、土类

土类是土壤高级分类的基本分类单元,它是根据土壤主要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由此发生的土壤属性来划分的,同土类土壤应具有某些突出的、共同的发生属性与层段。

因此其也应具土、栗钙土、棕钙土,虽同具有土壤腐殖质层和钙积层,但其腐殖质层的厚度,有机质的含量,钙积层出现的深度与厚度,碳酸钙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据此划分相应土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质



土壤有什么用途

土壤的用途:  
  1,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产生的根源性基质和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的表层。
  2,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
  3,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很多重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其中特别是分解和固氮过程。生物遗体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矿化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所不可缺少的过程。

名词解释,土壤

[tǔ rǎng]
土壤

(地表物质层)
编辑
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
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中文名
土壤
外文名
soil
别 称

主要元素
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
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发生层
耕作层、风化层、母质层等[1]
成土因素
气候、母质、水、生物、时间
容 重
1.0--1.5g/cm3
密 度
2.6--2.7g/cm3
质地类型
壤土、砂土、黏土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