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推广,促进农业发展。它是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目前,国际分类共包括45类,其中商品34类,服务项目11类,共包含一万多个商品和服务项目。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此分类表。
老牛耕地的工具叫什么
犁。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犁主要有铧式犁、圆盘犁、旋转犁等类型。
扩展资料
1、新式双面犁
传统犁铧为单面,可以单向耕地,2008年国内著名专业生产犁铧厂家奎田犁耙厂生产了一种新型双面犁并获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推广,比起原来的单面犁,双面犁可以双向犁地,用调节杆控制左右方向,可以在左右45°角自由旋转,犁的材质采用全钢,比起历史上所用的生铁犁更耐用。
2、现代犁铧的发展:
现代犁铧的主要生产地位于山东临沂莒南(中国小型农业机械生产基地),现代犁铧比起历史上的犁铧改进了很多,现代犁嘴多用纯钢代替,犁底则用生铁铸造件制成,犁杆可以调节高度,灵活机动型更高,耕深由原来的固定深度改为可调节高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犁
从前农民种田最常用的是什么工具
一、耕地整地工具
1、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
2、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
3、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二、灌溉工具
1、商代发明桔槔。
2、周初使用辘轳。
3、汉代创造并制作人力翻车。
4、唐代出现筒车。
三、收获工具
1、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
2、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四、加工工具
1、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
2、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
3、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五、运输工具
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六、播种工具
1、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
2、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
3、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
4、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七、中耕除草工具
1、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
2、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扩展资料:
农具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工具大致经历了三种类型: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器,所以我们称之为石器时代,奴隶社会主要是青铜器,故我们称之为青铜器时代,而封建社会主要是铁器(战国出现铁)。
而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些材质体现到我国漫长而灿烂的农具发展史上,表现为一系列重要的农业工具的创新和传承。而这些农具的演变也印证了我国农业历史的沿革。
1.耒耜:传说中最古老的工具,是一种翻土农具,大至出现在炎帝时期。其发明开创新汉族的农耕文化,木制品。
2.铜铲:铲土除草用的农具,出现于商代,青铜制品。
3.牛耕:一种(脚踏耕具)播种工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4.锄:一种翻土农具,出现于西周时期。
5.铁犁:耕翻农具,始于战国,标志着人类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改造自然斗争进去新阶段。另外,汉初使用犁壁,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6.耧车:播种工具,汉初最先产生。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7.耦犁: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农具,出现于西汉。
8.铁锹:一种耕地、铲土的农具。出现于西汉。
9.东汉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10.翻车:一种农业灌溉工具,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曹魏。
11.曲辕犁:一种翻土农具,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是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12.水转筒车:亦为农业灌溉工具,出现于隋朝,兴盛于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具
国际上通用的尼斯协定注册国际商标分类有哪些
尼斯协定是一个有多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其全称是《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目前,国际分类共包括45类,其中商品34类,服务项目11类,共包含一万多个商品和服务项目。申请人所需填报的商品及服务一般说来都在其中。不仅所有尼斯联盟成员国都使用此分类表,而且,非尼斯联盟成员国也可以使用该分类表。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此分类表。一、国际商品商标分类(1-34类)
第一类(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科学、摄影、农业、园艺、森林的化学品,未加工人造合成树脂,未加工塑料物质,肥料,灭火用合成物,淬火和金属焊接用制剂,保存食品用化学品,鞣料,工业用粘合剂;
第二类(油漆涂料):颜料,清漆,漆,防锈剂和木材防腐剂,着色剂,媒染剂,未加工的天然树脂,画家、装饰家、印刷商和艺术家用金属箔及金属粉;
第三类(洗护用品):洗衣用漂白剂及其他物料,清洁、擦亮、去渍及研磨用制剂,肥皂,香料,精油,化妆品,发水,牙膏;
第四类(工业油脂):工业用油及油脂,润滑剂,吸收、喷洒和粘结灰尘用品,燃料(包括马达用的汽油)和照明材料,照明用蜡烛,灯芯;
第五类(药品制剂):医用和兽医用制剂,医用卫生制剂,医用营养品,婴儿食品,膏药,绷敷材料,填塞牙孔和牙模用料,消毒剂,消灭有害动物制剂,杀真菌剂,除莠剂;
第六类(五金器具):普通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建筑材料,可移动金属建筑物,铁轨用金属材料,非电气用缆索和金属线,小五金具,金属管,保险箱,不属别类的普通金属制品,矿砂;
第七类(机械机器):机器和机床,马达和发动机(陆地车辆用的除外),机器传动用联轴节和传动机件(陆地车辆用的除外),非手动农业工具,孵化器;
第八类(手工用具):手工用具和器械(手工操作的),刀、叉和勺餐具,佩刀,剃刀;
第九类(电子电器):科学、航海、测地、摄影、电影、光学、衡具、量具、信号、检验(监督)、救护(营救)和教学用具及仪器,处理、开关、传送、积累、调节或控制电的仪器和器具,录制、通讯、重放声音和形象的器具,磁性数据载体,录音盘,自动售货器和投币启动装置的机械结构,现金收入记录机、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装置,灭火器械;
第十类(医疗器械):外科、医疗、牙科和兽医用仪器及器械,假肢、假眼和假牙,矫形用品,缝合用材料;
第十一类(家用电器):照明、加温、蒸汽、烹调、冷藏、干燥、通风、供水以及卫生设备装置;
第十二类(车辆配件):车辆,陆、空、海用运载器;
第十三类(烟花爆竹):火器,军火及子弹,爆炸物,焰火;
第十四类(珠宝手表):贵重金属及其合金以及不属别类的贵重金属制品或镀有贵重金属的物品,珠宝,首饰,宝石,钟表和计时仪器;
第十五类(乐器乐辅):乐器;
第十六类(文具办公):不属别类的纸、纸板及其制品,印刷品,装订用品,照片,文具用品,文具或家庭用粘合剂,美术用品,画笔,打字机和办公用品(家具除外),教育或教学用品(仪器除外),包装用塑料物品(不属别类的),印刷铅字,印版;
第十七类(橡塑制品):不属别类的橡胶、古塔胶,树胶、石棉、云母以及这些原材料的制品,生产用半成品塑料制品,包装、填充和绝缘用材料,非金属软管;
第十八类(皮具箱包):皮革及人造皮革,不属别类的皮革及人造皮革制品,毛皮,箱子及旅行袋,雨伞、阳伞及手杖,鞭和马具;
第十九类(建筑材料):非金属的建筑材料,建筑用非金属刚性管,沥清,柏油,可移动非金属建筑物,非金属碑;
第二十类(家具工艺):家具,玻璃镜子,镜框,不属别类的木、软木、苇、藤、柳条、角、骨、象牙、鲸骨、贝壳、琥珀、珍珠母、海泡石制品,这些材料的代用品或塑料制品;
第二十一类(厨具日用):家庭或厨房用具及容器(非贵重金属所制,也非镀有贵重金属的),梳子及海棉,刷子(画笔除外),制刷材料,清扫用具,钢丝绒,未加工或半加工玻璃(建筑用玻璃除外),不属别类的玻璃器皿、瓷器及陶器;
第二十二类(缆绳帐篷):缆,绳,网,遮篷,帐篷,防水遮布,帆、袋(不属别类的),衬垫及填充料(橡胶或塑料除外),纺织用纤维原料;
第二十三类(线纱丝纺):纺织用纱、线;
第二十四类(床上用品):不属别类的布料及纺织品,床单和桌布;
第二十五类(服装鞋帽):服装,鞋,帽;
第二十六类(花边钮扣):花边及刺绣,饰带及编带,钮扣,领钩扣,饰针及缝针,假花;
第二十七类(地毯席垫):地毯,地席,席类,油毡及其他铺地板用品,非纺织品墙帷;
第二十八类(运动器械):娱乐品,玩具,不属别类的体育及运动用品,圣诞树用装饰品;
第二十九类(食品鱼肉):肉,鱼,家禽及野味,肉汁,腌渍,干制及煮熟的水果和蔬菜,果冻,果酱,蜜饯,蛋,奶及乳制品,食用油和油脂;
第三十类(食品米面):咖啡,茶,可可,糖,米,食用淀粉,西米,咖啡代用品,面粉及谷类制品,面包,糕点及糖果,冰制食品,蜂蜜,糖浆,鲜酵母,发酵粉,食盐,芥末,醋,沙司(调味品),调味用香料,饮用冰;
第三十一类(生鲜农产):农业、园艺、林业产品及不属别类的谷物,牲畜,新鲜水果和蔬菜,种籽,草木及花卉,动物饲料,麦芽;
第三十二类(啤酒饮料): 啤酒,矿泉水和汽水以及其他不含酒精的饮料,水果饮料及果汁,糖浆及其他供饮料用的制剂;
第三十三类(酒精饮料):含酒精的饮料(啤酒除外);
第三十四类(烟草制品):烟草,烟具,火柴。
二、国际服务商标分类(35-45类)
第三十五类(广告管理):广告,实业经营,实业管理,办公事务;
第三十六类(金融经纪):保险,金融,货币事务,不动产事务;
第三十七类(修理安装):房屋建筑,修理,安装服务;
第三十八类(广播通讯): 电信;
第三十九类(运输旅行): 运输,商品包装和贮藏,旅行按排;
第四十类(加工服务):材料处理;
第四十一类(教育娱乐):教育,提供培训,娱乐,文体活动;
第四十二类(科技科学):科学技术服务和与之相关的研究与设计服务,工业分析与研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法律服务;
第四十三类(餐饮住宿):提供食物和饮料供服务,临时住宿;
第四十四类(医疗美容):医疗服务,兽医服务,人或动物的卫生及美容服务,农业、园艺或林业服务;
第四十五类(法律安全): 由他人提供的为满足个人需要的私人和社会服务,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
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在世界上什么水平
东方与西方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在做比较之前先说明一个问题,奴隶制的辉煌出现在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候时候中国的战国时期都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步入了封建社会,这里的封建社会并不是指的分封制,而是根据生产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来划分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正处于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时期,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古罗马帝国同中国的春秋战国也视为同一时期。
东方社会(中国)与西方社会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
生产力落后的地区或许可以产生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可能征服更发达的地区,但是落后的生产力绝对建立不了辉煌的文明,更加不可能独立的先于其他地区发展出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就先来看看中国和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据文献记载,禹以铜制做兵器,并用装备青铜武器的军队征伐有苗族和曹魏之戎,(就是讨伐其他的部族)说明华夏族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周边民族要高。
而商代生产力水平比夏代要高,这从已经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就可以看出来。1939年在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00多公斤,显示出相当高的青铜冶炼水平。
根据考古发现显示,夏、商、周时期人们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勘探、开采铜矿、锡矿的实践经验,当时工匠已经掌握了决定青铜器的功用的铜与锡的配置比例。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青铜器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而是被限制使用于为王室生活服务的宫廷手工业,最广泛地用于兵器之中,这是夏、商、周王朝对周边地区其他民族形成军事优势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也反映了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比其他民族要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
农业方面,在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使用了牛耕。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是毫无疑问的,人们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意思是将牺牲的牛改为耕地的工具,这足以证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所熟知,牛耕在战国更加普遍,铁农具和畜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这个时代的人们能较熟练的运用数学于城市建筑、土地测量与赋役征收等方面。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工前,专职官员“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仍沟池,物土方,议远近,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就是说,对王城的
长、宽、高连沟在内的土石方以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所以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相当广泛的数学知识。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楚司马芜掩奉命整治军赋。司马芜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作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
机械方面,巧匠公输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输般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输,名般,字若,因系鲁国人,所以又称鲁班。这位民间工艺家,不仅能建造“宫室台榭”,而且
在攻伐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 “勾强”等攻城、
舟战的器械;还“削竹木以为雉(鹊)”,借助风力飞行。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车马”以及磨子、碾子等,人们称颂他是“机械之圣”。鲁班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几千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艺部门的祖师。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对滑轮、轮轴等杠杆机械的利用。据说公输般曾建议季康子造转动机关安葬其母,这转动机关可能就是辘轳;在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中,也发现用辘轳提升矿石的遗迹。
建筑方面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和框架式结构的高度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说明这种建筑结构乃是中国先人的独立创造。
古代建筑的宏大规模和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于城市的建筑和规划。春秋战国时,都城的建筑规模更加宏伟。洛阳周代都邑呈不规则方形,南北长3300米,北墙长近3000米,主要建筑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记》“方九里”,“王宫居中”的记述相符。战国城邑方圆千丈,户以万计,如齐国临淄有七万户,分内、外城;燕国的燕下都也分内、外城,东西长8300米,南北长4000米,主要建筑物安排在城的中轴线上,成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完整建筑群,城内还有陵墓区、手工业作坊区等。
水利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出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发展高潮。这个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大致可分为灌溉、运河、堤防这三类。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始于春秋末,到战国最为兴盛,主要工程有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等。 无不体现了极高生产力水平。
手工业方面,在手工业门类中较为重要的是冶矿业、纺织业和漆器业。冶矿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各国都有冶矿中心,如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韩国的新政等,并且出现了铜锡合金和淬火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幕出土的编钟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以上这些无不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很发达的,正是因为拥有比周边地区更加发达的生产力,故先秦时期的中国才能为军队提供更好的装备,形成对周围民族的军事优势,社会发展水平才会高于周围的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同样拥有先进的科技与发达的生产力,而这其中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最有代表性。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能够制作精良的武器,古希腊人可以制造精良的青铜武器,这可以从电影《特洛伊》中看出来,正是因为拥有先进的武器,古希腊才能在三次希波战争中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波斯帝国。关于古罗马使用的武器,我们可以从电影《角斗士》中得到答案,古罗马人可以制作精良的锁子甲,据说这项技术在古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经过了一千多年才能重新掌握这项技术。
在农业上,古希腊、罗马都是以农业为主要生计的民族,早已普遍采用铁制农具如耕犁、割谷机等。著作有西方最早的一部罗马监察官加图写的《论农业》,还有维吉尔的《农事诗》等。罗马帝国时期的铁犁、锄、镰和打谷工具,二圃制和粪肥,标志着罗马帝国农业技术的水平。
在冶金方面,也由冶铜到冶炼青铜和铁,希腊人还采用锻铁渗碳法制成了钢制品。
在手工业方面已有制陶、制革、纺织、首饰加工、农产品加工和家俱制作等行业。希腊的陶器加工精细,种类繁多,造型考究,彩绘栩栩如生。罗马的手工业尤其发达,已形成多个手工业中心,许多产品远销国外。帝国建立后应用了东方技术,再加上辽阔的帝国里矿藏丰富,原来的民族壁垒被打破,交通和贸易更加方便,手工业大大繁荣起来,并在整个帝国境内持续发展了两个世纪。公元79年被火山灰埋藏的庞培城有许多呢绒、香料、石工、珠宝、玻璃、铁器、磨面和面包作坊,其中面包作坊有40多所。罗马、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大城市的铜铁制造业、毛纺织、制陶、榨油、酿酒、玻璃和装饰品手工业规模就更为可观了。
在交通工具上主要有帆船和战舰,还有罗马帝国时期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总长达8万公里,干线和分支延伸盘绕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帝国身躯上。这些公路的设计有一定的标准,多数地段以石板铺面,并在沿途竖立里程碑,通过河流时则架设石桥。它们的残迹今天依然可见,“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谚语正是当时的写照。
古希腊古罗马在建筑业上成就也很显著,希腊的建筑有一定艺术风格,渗透了不少几何学知识,为后来欧洲建筑所沿袭。古罗马人为技术科学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活动于奥古斯都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前14)时期的罗马著名工程师(约公元前70-公元前25)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论建筑》。这部书共有10个题目,涉及建筑的一般理论、设计原理、工程师教育、材料、设备和施工以及建筑卫生学和声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具体论及的建筑有王宫、教堂、高架引水桥、公共设施(戏院、竞技场、公共浴池等)和一般民房,以及多类民用机械机构和军事工具(攻城梯、投石机、破城槌等)。罗马建起了可容纳5万至8万观众的大角斗士场,这是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至今残壁犹存。在电影《角斗士》中有一个黑人角斗士见到了罗马大角斗场,吃惊的说了一句“他们是怎么建造的?”,公元120-124年罗马建成了万神庙(潘提翁庙),这座屋顶为半球穹隆的圆形建筑师一座外部气势宏伟、内部浮雕装饰华丽的杰作,至今还傲然屹立。
有文献记载:亚历山大城长约5公里,宽约1.6公里,内有90米宽的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中央大道。亚历山大港的港口有一座建于公元前279年的灯塔,塔高120米,其上装有金属反射镜,远在60公里外的船上的人就能看到它。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技艺之精湛
以上这些无不表明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还是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都是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只有发达的生产力才能提供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这是历史如此相似—春秋战国与近代西欧系列文章,喜欢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力量说”。后继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