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耕作的主要措施(应对大豆干旱的基本耕作措施和关键有哪些?)

时间:2024-05-30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大豆少耕免耕技术又可称为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它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4项内容。针对风沙地区土地沙化日趋严重,采取了一些农田防风蚀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措施。可以说粮草轮作是风沙土用养结合防风蚀保护性耕作的最佳措施。

应对大豆干旱的基本耕作措施和关键有哪些?

(1)以松为主,松旋结合的耕作方法。以深松耕法为主体,创造一个“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以“虚”大量蓄水,以“实”保证及时供水,能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要合理应用间隔深松法与全面深松法。要根据生态与土壤情况,正确应用全面深松法,以防止不正确的全面深松法造成犁底层呈“上虚下实”或全虚全实的耕层构造。可采用I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该机全方位深松后,土壤的密度在1.2~1.3克/厘米3,土壤渗透率提高5~10倍。用大犁改装的深松机,要求打破犁底层,深松在30厘米以下,要求深浅一致,不得漏松。也可采用ISG—180、ISG—210、ISG—280型系列深松旋耕机,经测定,深松旋耕过的地块28厘米耕层范围内含水量,在干旱情况下,水分比耕翻多8%左右;在雨水较大的情况下,水分减少7%。

(2)大豆免少耕技术。大豆少耕免耕技术又可称为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它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4项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田间作业,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以下称残茬覆盖),残茬覆盖率应不小于30%,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施保证播种质量。其技术实质是通过残茬覆盖地表和简化耕作,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保护环境和资源。

(3)原垄卡种。原垄卡种技术是保护性耕种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在不翻动土壤的免耕情况下,配合前作秸秆还田,在原垄上直接播种的一项技术措施。这项技术具有保护耕层、抗旱保墒、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等优点。有条件的可以视土壤状况进行秋季垄沟深松30~35厘米。来年春季播前要进行耢茬管,即耢出平台为卡种做准备,可封墒防止水分蒸发(图23)。

图23 干旱情况下大豆苗后除草剂的药害

(图片来源:胡国华)

(胡国华)

防治风蚀的耕作措施

一、标准条款

1深松改垄

改平作为垄作,垄向应与主风方向垂直,或不小于60°夹角。每隔3~5年应进行一次深松耕,松耕的深度以划破犁底层为准。

2作物间混套种

可采用粮豆间作或混套种,粮薯间作或混套种,草田轮作等。间作混套形式及比例、轮作年限,应根据各地情况确定。风多风大季节,地面应有作物覆盖。

3 地面覆盖措施

在沙地上种植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采用地膜覆盖。一般农田,在秋冬用秸秆覆盖或留茬覆盖。严禁风暴季节全垦全翻。

4 农林间作

4.1 以农为主的农林间作,适宜土壤肥沃、地下水位2~3m、风沙危害较轻的农耕地。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4.1.1 农桐间作:泡桐行距为50~60m,株距5~6m,砍伐前三年应在行间营造接替林带。

4.1.2 农枣间作:枣树单行大株距栽植,行距8~10m,株距4~6m,或带状栽植,每带3~5行。

4.1.3 农柿间作:行距20~25m,株距15~20m。

4.1.4 农桑间作:株距1.0~1.5m,带状密植,带宽10~15m,带距20~30m。

4.1.5 农条间作:主要树种为白蜡、紫穗槐、簸箕柳等。株距1.5~2.0m,带状密植。带宽10~20m,带距15~30m。

4.2 农林并重的农林间作:适宜于风沙危害较重的平沙地。

株、行距:泡桐行距20m,株距5m;枣每公顷保持180~360株。

4.3 以林为主的农林间作:适宜在人少地多的沿河高地或丘陵风沙地。

林的初植密度:泡桐每公顷210~600株,枣每公顷360株以上,桑行距10~15m,株距0.5~1.0m,带状密植。

二、理解与实施

本部分主要说明了防治风蚀的耕作措施,包括深松改垄、作物间混套种、地面覆盖措施、农林间作等四项。与原标准相比,这部分基本未作修改。只是删除了几个赘述的文字,如删除原标准8.2中“不作统一规定”一词。

三、示例

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风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较低,改变人们传统的粗放耕作观念,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地进行保护性的耕作十分重要。风沙地区通过退耕还草、还林,禁牧等综合治理措施,最终达到遏制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示例:风沙土农田防风蚀保护性耕作几点措施

近年来,科尔沁沙地由于过度的放牧、过度的耕作、过度的采伐树木等人类的农事活动,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农田沙化面积在逐年扩大,植被在不断减少,已固定的沙丘再度移动,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收入较低。针对风沙地区土地沙化日趋严重,采取了一些农田防风蚀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措施。

1.深松改垄

耕作垄向对土壤风蚀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风顺着垄沟刮因无障碍而风速快,刮走的土壤也多,风蚀危害严重;风与垄横向刮因垄台的障碍削弱风速,被吹起的土壤又落在垄沟里,风蚀危害轻。因此,在风沙土上种植作物的垄向与风向垂直为好。生产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以南北垄向发生风蚀较重,以东西垄向发生风蚀较轻。

2.作物的间混套种

粮草轮作也是风沙土重要的防风蚀措施,种植多年生牧草(苜蓿)2~3年后翻压,再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种植多年生牧草地表长年有覆盖物,起到了防风蚀作用。另外,豆科牧草的根瘤能固氮肥田,牧草根系腐烂后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可以说粮草轮作是风沙土用养结合防风蚀保护性耕作的最佳措施。

3.地面覆盖措施

收获后的作物残体保留在地表有防风挂沙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秋收后玉米秸秆地表覆盖到翌年播种前2~3d运出地外,然后灭茬整地防风蚀效果最佳,其次是留玉米茬到播种前2~3d整地。地表覆盖玉米秆防风挂沙1.0cm,留茬风蚀-1.8cm,无茬裸地(花生茬)风蚀-2.1cm。花生因收获后地表平整无挡风物而风蚀危害严重。玉米秸秆在春整地前运出地外粉碎仍可作饲料用,也可直接耙碎还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4.农林间作

地块面积越大、空旷,无挡风物,地表风蚀越是严重。采用果粮间作的栽培形式可有效地降低风速,达到防风蚀的效果。在200m×200m面积的试验地上栽植株行距2m×12m的大扁杏,果树带10m宽的中间种植作物,为使果树与作物间生长互不影响,在果树带中间种植花生、大豆等矮棵作物。结果表明,果粮间作栽培方式与200m×200m大地块清种玉米比较,防风蚀效果明显。据测定果粮间作树带中间地表风蚀-1.0cm,大地块清种风蚀-1.6cm。表明2m×12m带宽的果树(4年生)起到了削弱风速、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

水土保持什么方法最有效啊?

水土保持最有效的方法是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那些为了政绩的植树造林法往往害人不浅:先把青山烧光,然后挖树穴,植树苗,然后树苗晒死,来年再种。青山变成荒山。造成水土流失。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