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耕作的主要措施 为了防止土壤被侵蚀我们有哪些好的措施请至少说出四种

时间:2024-04-0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34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中国大约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已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各不相同,因而有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什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使用农具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的多种技术措施的总称。一般分基本耕作(翻耕、深松耕等)和表土耕作(耙地、耢耱、整地、镇压、铲地、耖田等)两类。 历史 土壤耕作是一项古老的农业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经历了从原始“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耕作的逐步演变。中国大约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已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春秋以后至战国时期,木犁上开始带铁铸犁铧,以畜力代替人力。约在秦汉时代发明的犁壁,使翻土作业更臻完善。此后又增添了 楱、劳(耢)、陆轴(碌碡)、锋等整地农具,至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北方旱地的以耕、耙、耱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元代以后,南方以耕、耙、耖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也趋完善,并总结了“冻融”、“曝晒”等熟化土壤的经验。近代农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期开始应用拖拉机,形成了一套翻、耙、耢相结合的传统耕作法。之后有些国家,首先是美国,认为传统耕作法需要多种机具多次进入田间耕作,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减少土壤耕作次数的少耕体系,60年代出现了播种前不单独进行任何土壤耕作,在播种时一次完成切茬、开沟、喷药、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的免耕法(见免耕),但只在特定条件下应用于部分地区。 作用 土壤耕作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调整其中的固、液、气三相比例,改善耕层构造。对紧实的土壤耕层,耕作可增加土壤空隙,提高通透性,有利降水和灌溉水下渗,减少地面径流,保墒蓄水,并能促进微生物的好气分解,释放速效养分;对土粒松散的耕层,耕作可减少土壤空隙,增加微生物的厌气分解,减缓有机物的消耗和速效养分的大量损失,以协调水、肥、气、热4个肥力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②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和不同作物的栽培要求,使地面保持符合农业要求的状态。如平作时地面要平整,垄作时地面要有整齐的土垄,风沙地区地面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防风蚀,山坡地要有围山大垄或水平沟等。这样可达到减少风蚀、保持水土、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湿度或因势排水等目的。 土壤耕作体系 各个单项的土壤耕作措施,都只有各自独特的效能,如铧式犁翻耕可以松土、碎土和翻土,圆盘耙耙地可以浅松、碎土和平整,耱地可耱碎土块和耱平地面,耖田可平整水稻田,使土壤上层起浆,便于插秧等。而要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等,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措施。由适应当地种植制度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土壤耕作体系,亦称土壤耕作制。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各不相同,因而有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如华北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地区,一般是秋季收割玉米后,用铧式犁翻耕约20厘米深,再耙耱平整地面,然后播种小麦,翌年6月麦收后进行旋耕或浅耕,再播种玉米。东北北部春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一熟轮作地区(见图),主要的土壤耕作措施安排在玉米收获之后。通常秋季深耕20~22厘米,翌年早春顶凌耙压播种大豆,秋季收豆后进行耙茬深松;第3年春季耙耢播种小麦,7~8月小麦收割后先耙地灭茬,然后进行深松和作垄,或在秋季翻耕后作垄;第 4年春季在垄上点播玉米。南方一年三熟双季稻地区在后季稻收割后,用有壁犁深翻20厘米左右,干耕干耙,播种冬小麦或移栽油菜,翌年夏收后,浅耕深约12~16厘米,再经旋耕10~12厘米后,浅水耖耙栽种早稻;早稻收割后,一般只进行旋耕深约10~12厘米,再经耖耙栽种后季稻。 合理的土壤耕作体系,包括各种耕作措施的程序、时间、深度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农具等,须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以及作物前、后茬口的特性、水肥、杂草、病虫害等多方面的情况,因地因时制宜,才能达到创建适宜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的目的。同时应力求减少耕作次数和机车进地次数,以减轻机具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求大神帮助

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如下:
1. 增施有机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利用其有机质的疏松和吸附性质,从而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黏土的粘结和粘着性,减少耕作时的阻力。对于砂质土壤,有机肥能增强其团聚性,提高耕翻质量。
2. 土壤质地的改良:通过掺入沙子或黏土,可以调整土壤的质地,使其更适宜耕作。
3. 宜耕期的掌握:合理安排耕作时间,选择在土壤最适宜耕作的时候进行,以提高效率。
4.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如深翻、松土等,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其透气性和水保持能力。
5. 轮作换茬:采用轮作制度,如水旱轮作,以及结合深根与浅根作物的种植,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力。

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培育肥沃土壤的主要措施是:

一、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网,长期监测记录土壤肥力变化动向,根据土壤肥力变化规律,肥力水平及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管理等培肥措施和种植相适宜的植物种类,调控植物持续增产。

二、深耕与适度免耕结合。深耕可疏松和增厚活土层,改善耕层土壤理化、生物等性状及其耕性和生产性能,熟化土壤,使生土变熟土,死土变活土,熟土变肥土。适度的免耕(在深耕基础上)可保持土体的良好结构及土层的松紧度和通透性,减少频繁耕翻对土体结构的破坏,有益于保持土壤肥力。

三、增施有机肥料(如人粪尿、饼粕、家畜家禽粪便、草炭、骨粉、生活垃圾、堆肥、厩肥、污泥、海肥、微生物肥、秸秆肥,沼气发酵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是种多元素缓效肥料,有机肥不仅可供给植物营养物质,它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耕性和土壤生物活性具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有机肥在土壤中腐解及转化为有机质—腐殖质后,这些有机胶体与土壤无机胶体相互融合形成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这对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及耕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可使砂土变粘,粘土变疏松,创造好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耕性。

四、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耕性改善,也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及能量来源,增加土壤中酶类的活性,加强土壤微生物固氮效果。在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CO2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有机酸有助于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分解、转化与释放,并提高和补充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的供应,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五、合理施用适量的化学肥料。化肥是种速效性单性无机肥,除了少量的根外施用外,大多数化肥都是施入土壤,通过土壤生物化学的作用与转化后,向植物根系提供某种速效养分,它在植物的增产上约达30—35%。同时化肥施入土壤中,也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来源,并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和分布,以及保持土壤肥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防止土壤被侵蚀我们有哪些好的措施请至少说出四种

(一)水利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
  2.沟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不下沟。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用。
  3.小型水利工程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二)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三)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其作用是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3.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主要有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纳雨蓄墒、并配合耙耱、浅耕等,以减少降水损失,控制水土流失。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