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种制度,国家将土地承包给农户,农户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享有合法权益。土地承包制度的出现,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生产得以快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东周时期。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我国的耕作制度有哪些
我国的耕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家庭自耕自留制度
家庭自耕自留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按照这种制度,农民个体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上享有继承权,可以自耕自留。农民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二、土地集体所有制
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指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使用土地。这种制度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地承包制度
土地承包制度是指农村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的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国家将土地承包给农户,农户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享有合法权益。土地承包制度的出现,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生产得以快速发展。
四、农业生产合作社制度
农业生产合作社制度是指农民自愿结成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集体经营农业生产的制度。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农民可以共同投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收益,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是指农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组成的农村经济组织。这种制度通过农民自主组织,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六、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他人进行经营的一种制度。农民可以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农业企业或机构等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规模经营。
以上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主要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点和作用。这些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保障。
耕作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方式,可以个体农耕。千耦其耘和众人协田是商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
耕作,指从事农耕。泛指农事。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它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什么叫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广义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简单说就是一年几熟。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北方主要耕作制度是
展开全部1、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的差别,农业生产的区内差异显著,主要分为东北中温带和华北暖温带.
2、东北地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其土壤类型为黑土、钙土(黑土地),土壤肥力大,农作物为春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为大豆.
3、华北地区: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其土壤类型为褐土、棕壤(黄土地),农作物为冬小麦,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
4、北方地区形成该耕作制度(旱地为主)的原因:气候(热量、降水)
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北方则小于800mm
南方地区年积温大于4500°c,北方则小于45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