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质量影响耕作质量和土壤肥力,对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3000年前,据《汉书》记载,“后稷始圳田”,圳即,是中国最早采用的沟垄种植法。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用砂砾铺盖砂田可以防止风蚀、水蚀、盐碱,抗旱保墒,稳定地温。
暖棚的土壤耕作方法有深耕、起垄、中耕吗?
对于设施蔬菜来说,由于封闭的小环境和连作,许多棚内的土壤已经退化,特别是土壤肥力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压实(土壤渗透性降低,耕作阻力增加),犁底层向上运动增厚(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运动受阻,根系难以扎伸),耕作后土壤不易耙断。土壤耕作质量影响耕作质量和土壤肥力,对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常见的土壤耕作方法有哪些呢?基础耕作又称初耕,是指耕、深松、旋耕等一种土壤穿透深度深、效果强、表土物理性质变化显著、后效长的土壤耕作技术。犁地:主要作用是犁地、松土、破土。常用的犁具有深耕机、圆盘犁等。一般在田间深挖20-25厘米,设施蔬菜深挖30厘米比较好。
常用工具有深松铲、凿铲等。田地可以用农业机械拉,设施蔬菜受大棚限制,可以进行人工深松。这种方法可以转25-30厘米深,最深可以达到50厘米。旋耕:用于土壤的切割、破碎和混合。一次旋耕可以疏松碎土,但旋耕深度浅,一般10-12厘米,最深16-18厘米。长期旋耕容易造成耕层浅,土壤理化性质差,应在耕后或随耕轮作中作为补充。表土耕作,又称二次耕作或辅助耕作措施,是在基本耕作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种土壤耕作技术,作用强度较小,旨在改善0-10厘米表土的状况。比如耙、犁、犁、锄、压等等。耙:耙是耕、苗期后的一种耕层栽培措施。耙的主要作用是将表层土壤打碎,平整地面,一般为5 cm深。可用于收获后浅翻、苗期耙平、破碎硬化和除草。
是耙平后的一种碎土作业,一般用于表土,深度3 cm,具有碎土、轻压、防风防潮等功能。中耕: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广泛应用于保护地蔬菜,其功能有疏松表土、打破板结、保暖透气、抗旱保湿、除杂草等。中耕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蔬菜的种类和土壤条件来确定。对于生长期长(如蔬菜作物大)、土壤黏稠、盐分重的大棚,中耕次数要多,蔬菜中耕要苗期浅,中期深,行距宽,耕土深。成垄:成垄的作用是提高地温,排水,防止表层土壤板结,提高土壤渗透性。垄作基本用于温室蔬菜,尤其是冬茬和早春茬蔬菜。
暖棚(温室)应建在阳光充足、通风管理容易的地方。朝向应该是东西向,东南角5°左右,有利于早晨提高棚内温度。如条件允许,可建双层钢架棚(棚中棚)、双层电动卷帘一层被一层大卷帘大暖棚;条件差的可以建简易棚(三层一被),外棚一层膜,二棚一层被,苗床小拱棚,需要盖三层膜。两个大棚背光灯一侧都要挂银反光膜,高度0。离地8 ~ 1m。也可以串联安装几个灯泡,防止光线不足和幼苗过度生长。苗床应平整压实,铺上2厘米厚的苯板或地膜,地膜应适当打孔,以利于多余水分的下沉。上面铺了电热线。有15个温室,300m 2电热线,每个120m长,前后间隔10cm。应该有温度控制器。或者用电热板当育婴床,或者用浴霸和防火墙取暖。保温性好的大型温室一般不需要供暖设施。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包括哪些技术内容?简要说明农业耕作措施的技术要点?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 3000年前,据《汉书》记载,“后稷始圳田”,圳即,是中国最早采用的沟垄种植法。西汉时提出了沟垄互换的代田法,随后又推广了古代的区田法。区田(类似后来的)以及后来出现的草田轮作制等都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到了近代,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形式和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可选用下列几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以改变小地形为主 采用横坡耕犁、开沟起垄、挖坑掏钵等方法,改变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糙度、减缓径流流速、增加土壤入渗,以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地面及地表层的蓄水库,就地拦蓄降水。主要措施有:改顺坡耕种为横坡等高耕种;坡地上深耕,等高开沟起垄;垄沟内培土,分段拦蓄;坡地上等高播种,时开沟培垄;种子播在垄沟内,中耕时挖垄填沟,把沟培成垄,垄挖成沟;通过耕翻加工,结合开沟,用生土培埂,把熟土和集中填在沟内,修成0.65~1米宽的小型等。类似的方法还有抗旱蓄水聚肥耕作(又名抗旱丰产沟)和抽槽聚肥耕作;结合深翻挖坑,生土培在坑的下方,熟土填在坑内,坑与坑交错,等高成行;半旱式耕作,在稻田中挖沟培垄,返青前淹水,分蘖后保留半沟水;在夏休坡地或牧坡地,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以蓄水拦泥,减少冲刷等。 以增加植物被覆度为主 用密生作物或增加植物被覆度或被覆时间,减少耕地。如、谷子、豆类等作物被覆度较高,、苜蓿等的被覆度可达90%。用疏密不同的作物或牧草间作、混播,可以增加植物被覆度。用夏熟作物与秋熟作物或牧草间作套种,可增加植物被覆时间,减少溅蚀及坡面冲刷。将这些疏密不同、被覆不等的作物采用等高带状间作,还有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的效果。在土地较多的地区,可实行作物与牧草或作物与柠条、等灌木等高带状轮作,保持水土的作用更为显著。在黄土高原地区,草带或灌木带还可逐渐形成地坎,减缓地面坡度。 以增强土壤抗蚀力为主 用残茬、秸秆覆盖,可以保护地面,减少蒸发,增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用砂砾铺盖砂田可以防止风蚀、水蚀、盐碱,抗旱保墒,稳定地温。实行少耕与,可免所造成的孔道遭到破坏,改善,增强抵抗雨滴溅蚀和风蚀的能力。少耕结合深松,还可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水性和持水力。此外,在休闲地、茶园、桑园、果园等裸露地上种植覆盖作物或在经济作物的行间采用地膜(又称地幕)覆盖,也可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如何提高土壤肥力?
一、增施有机肥通过施用人、畜的粪、尿肥及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来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肥含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大量施肥(河泥、草碳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作用。
二、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一是秸秆经过堆沤后施入土壤;另一种是在作物收获后,把秸秆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压,直接还田,这样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透气、透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三、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用地养地的耕作方式,在轮作中注意两点:一是适当增加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在轮作过程中四年左右种一茬豆科作物可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同时豆科绿肥作物经翻压入土后,大量的根、茎、叶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二是种植耗地力作物要控制年限,豆类和瓜类作物不重茬、不迎茬,要五年以上轮作,这样有利于恢复地力,又防治病害。
四、种草肥田
应大力提倡种植豆科牧草来培肥地力,增加经济产量。目前可种植的有草木犀、紫花苜蓿等,以此来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五、合理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
林业的发展恢复是平衡生态,改善气候条件,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有利措施。合理的畜牧发展可以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是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直接措施。
扩展资料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
1、土壤肥力指标包括土壤营养(化学)指标。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和土壤环境指标等多种因子,并且全部因子都以数值表示,这样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时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个人凭直观从这些纷繁的数据中找出它们的内部联系很难,因此,必须借助数学方法,从多因素角度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
2、通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分量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主因素分析法)、因子加权综合法等。由于选取的指标不同,分析目标的差异,选择的评价方法也不同。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