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作物收获后,不单独进行土壤耕作,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后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二者的区别?对于“耕作方式”的用法前后矛盾。而本人也查阅了工具书得知:耕作方式是指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使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耕、耙、锄等。
土壤耕作法 名词解释
保护农田不受或少受土壤侵蚀的一类耕作方法。又称保土耕作法。主要有五种:①等高耕作法。在缓坡地上沿等高线耕翻作垄播种,形成等高窄垄和作物行,可减少径流和水蚀,有保土保肥作用。②沟垄耕作法。通过翻耕,在坡地上形成较大的沟和垄,垄上栽种作物,可更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一般也按等高线耕作,适于坡度较大的坡地采用。③残茬覆盖耕作法。地表留下足够数量的残茬或藁秆,用以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减少地面板结,茬地上直接播种。④带状耕作法。播种行耕翻种植作物,行间留茬覆盖。土壤局部耕作,而全田终年覆盖。⑤少、免耕法。前作物收获后,不单独进行土壤耕作,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后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又称零耕、板田耕作、留茬耕作。一般用联合作业免耕播种机在前茬地上一次完成切茬、开沟、喷药除草、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广义的免耕也包括少耕。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小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多雨地区可免滥耕滥种而影响播种质量。但残茬覆盖,土温较低时会影响作物生长;在其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后作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除草剂和杀虫剂耗费较多,其防治效果有时也不显著。长期免耕也会带来土壤板结和加重病、虫、草害等问题。低洼易涝、土质黏重坚实和耕层构造不良的田地不宜采用免耕。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二者的区别?
关于“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概念辨析在《基础训练.必修二》(岳麓版2007年9月第2版)第一课能力提升部分中有一选择题如下:
古代中国最主要的农业耕作方式是:B
A.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耕作土地 B.采用铁农具和牛耕
C.采用曲辕犁和耧车 D.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
但对照人教版的(2007年1月第3版),其第4页称“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到第5页又称“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到第6页则称“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对于“耕作方式”的用法前后矛盾。而岳麓版(2007年6月第2版),其第2页称“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到第3页又称“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到第5页“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目中则称“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发展进步。”对比两个版本的教材不难看出,他们都认同将“耕作方式”看成“生产方式”或“经营方式”或“组织方式”,也就是从“千耦其耘”的集体协作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据此本题的答案就应该选D。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3年12月第1版)中则谈到,“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也就是说耕作方式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本人也查阅了工具书得知:耕作方式是指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使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耕、耙、锄等。换句话也就是说使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土地精耕细作,使之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据此,该题中选项A、D则属于生产方式的范畴,起初由于农具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所以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简单的协作生产;而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也应运而生;而选项C中曲辕犁和耧车则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它的出现提高了耕作技术;选项B中铁农具和牛耕则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结合,这种耕作方式引起了生产组织的变化,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