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耕作技术 为什么说土壤耕作是一种古老技术?

时间:2024-04-10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连作常引起减产。对于中原诸郡的耕作法之性质,以出土农具与文献记载,认为此地技术之发达当属全国之先,但是精耕细作并非其唯一的选择,且其实现方式亦属多样。早期中原诸郡的农耕技术即已存在多样的技术类型,并以不同的技术组合形式存在,其表现方式也颇为复杂。

为什么说土壤耕作是一种古老技术?

土壤耕作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调整其中的固、液、气三相比例,改善耕层构造。对紧实的土壤耕层,耕作可增加土壤空隙,提高通透性,有利降水和灌溉水下渗,减少地面径流,保墒蓄水,并能促进微生物的好气分解,释放速效养分;对土粒松散的耕层,耕作可减少土壤空隙,增加微生物的厌气分解,减缓有机物的消耗和速效养分的大量损失,以协调水、肥、气、热4个肥力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②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和不同作物的栽培要求,使地面保持符合农业要求的状态。如平作时地面要平整,垄作时地面要有整齐的土垄,风沙地区地面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防风蚀,山坡地要有围山大垄或水平沟等。这样可达到减少风蚀、保持水土、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湿度或因势排水等目的。 土壤耕作体系 各个单项的土壤耕作措施,都只有各自独特的效能,如铧式犁翻耕可以松土、碎土和翻土,圆盘耙耙地可以浅松、碎土和平整,耱地可耱碎土块和耱平地面,耖田可平整水稻田,使土壤上层起浆,便于插秧等。而要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等,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措施。

拓展资料

使用农具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的多种技术措施的总称。一般分基本耕作(翻耕、深松耕等)和表土耕作(耙地、耢耱、整地、镇压、铲地、耖田等)两类。

历史土壤耕作是一项古老的农业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经历了从原始“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耕作的逐步演变。中国大约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已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春秋以后至战国时期,木犁上开始带铁铸犁铧,以畜力代替人力。约在秦汉时代发明的犁壁,使翻土作业更臻完善。此后又增添了 楱、劳(耢)、陆轴(碌碡)、锋等整地农具,至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北方旱地的以耕、耙、耱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元代以后,南方以耕、耙、耖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也趋完善,并总结了“冻融”、“曝晒”等熟化土壤的经验。

简述土壤耕作的作用

土壤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它是指农民利用各种工具和机器,对土地进行深耕、松土,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为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土壤耕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增加土壤孔隙率,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从而减少水浸,防止涝灾发生。
其次,土壤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更好的利用。通过混合土壤中的有机肥料、磷、钾等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为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
此外,土壤耕作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土质,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加速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过程,提高土壤对植物的吸收利用能力。
总之,土壤耕作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它能够显著地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

怎么利用土地种植

展开全部


  1、间作
  2、套作
  3、连作
  4、轮作
  5、混作
  连作、轮作、间作、套作、混种是一种栽培制度和栽培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耕作方法。
  一、轮作是指同一块地上有计划地按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复种形式称为轮作。同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或一种复种形式称为连作,又叫重茬;两年连作称为迎茬。连作常引起减产。
  二、 间、混、套作的概念:
  (1)单作:在同一块土地上一个完整的生长期间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由于单作的作物单一,对条件的要求一致,生育期一致,因此单作具有便于种植、管理、收获,便于机械化操作、大规模经营,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等优点,也由于单作的群体单一,如果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其系统稳定性下降,抗逆能力减弱等问题。
  (2)间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或成带地相间种植方式。间作与单作相比:是人工复合群体,个体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3)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在田间缺乏规则排列地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与混作的异同点:利用客观、共生期长、规则排列与无规则
  (4)套作: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和套作的区别:共生期长短不同、两种作物生长季节不同、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不同。
  三、间套作的发展、意义:间套作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是人们模拟自然界的一个产物。解放后,我国间套作的发展较快:一个是面积不断扩大(400 --500万亩),另一个是类型和方式多样。如:陆稻+玉米、杂交稻+糯稻、高秆玉米+矮秆玉米、水稻+玉米、玉米/豌豆等。近年来国外也开始重视间混套作。间套作在生产上具有增产、增收、稳产、缓和争地矛盾、保持水土、控制病虫害等作用。
  四、间混套作效益原理:
  (1)立体而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2)立体而合理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3)扩大边行优势。
  (4)增加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5)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光合时间。

汉代农耕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汉代农耕方式的特点是:
1、汉代中原诸郡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比较精细,广泛建立了复种连作制。这是就总体技术水平而言,不同区域尚不能一概而论。
2、汉代中耕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中耕也成为精耕农业的核心技术。两汉北方土壤耕作技术多样,包括垄作法、平作翻耕法、局耕法、免耕法等。垄作法适应性较强,是适应干旱趋势的耕作方法,在旱作农业区较常见。始创于汉的平作翻耕法、局耕法、免耕法,也是抗旱保墒的整地技术,并形成了耕—摩—蔺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汉时对整地的要求较严格,除了深耕还要细锄,深耕细锄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
3、汉代时期铁器的推行促进了各地农业技术的发展。汉代中原诸郡铁农具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其中以牛耕铁犁与中耕器具为主要。
4、两汉之际是中原诸郡牛耕与铁农具不断普及的时期,耒耜与牛耕并存,在这一过程中精耕与粗放因地而异。
汉代中原诸郡地理环境多样,农业经济发达,由此决定了其耕作技术的发达与多样。中原诸郡的水利类型可分为南北两类,北部以沟渠为主,南部以陂塘居多,两汉之际南部陂塘水利多有发展而成为稻作为主的农业区;北部沟渠多为复修旧例,以麦作等旱作为主兼有稻作之利。对于中原诸郡的耕作法之性质,以出土农具与文献记载,认为此地技术之发达当属全国之先,但是精耕细作并非其唯一的选择,且其实现方式亦属多样。从时间维度上说,这样的发展始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各地耕作技术发展并不平衡,其技术类型往往具有过渡性质。从空间维度上说,中原诸郡耒耜、牛耕皆有,兼具粗放与精耕。早期中原诸郡的农耕技术即已存在多样的技术类型,并以不同的技术组合形式存在,其表现方式也颇为复杂。这种多样化的技术组合是中原诸郡技术选择的必然趋向。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