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耕作的主要措施(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有何不同?)

时间:2024-06-16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52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在森林地区,A层由枯枝落叶层组成。B层,也称为心土层或淀积层,位于表土层下方。通过严格的执法和监管,可以有效遏制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只有当公众充分认识到耕地的重要性时,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保护措施。

土壤层次结构分哪三种?

1.典型的森林土壤的发生层:
O层:枯枝落叶层由覆盖在矿质土壤中的有机物构成。
A层:腐殖质层(淋溶层)颜色较暗,根系多,动物活动明显。
B层:淀积层由上层淋溶来的物质淀积而成。
C层:母质层由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母质形成。
2.耕作土壤的层次
耕作层:此层一般厚15~20cm,受耕作影响,疏松,暗质,根系多集中于这层。
犁底层:在耕作层之下,此层一般厚5-10cm颜色较浅,较紧实,土壤常呈片状结构。
心土层:犁底层之下,此层一般厚15-30cm颜色浅,根系少,作物生长后期的长势可能受此层的影响。
底土层:不受耕作影响,人们把这层土称为生土或死土。

土壤层次结构分哪三种?

土壤层次结构通常分为A层、B层和C层,这三层分别代表了土壤的不同特性和组成。
A层,即表土层,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这一层也被称为腐殖质淋溶层,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在森林地区,A层由枯枝落叶层组成。
B层,也称为心土层或淀积层,位于表土层下方。这一层主要由从表土层淋溶下来的物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逐渐积累,形成较密的结构,影响水分和养分的流动。
C层,即底土层或母质层,是土壤剖面中最深层的部分。它通常不受耕作活动的影响,保持着原始的岩石或母质特征。底土层中的物质较难分解,对植物的直接利用较少。
这三种土壤层次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以及微生物等,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土壤的层次结构对于理解土壤的功能和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有何不同?

参看:秦阳生物技术(网站)农技知识:《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分为哪几层》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每层又可进行细分现将各层分述如下:
1.覆盖层 代号A0,此层为枯枝落叶组成,在森林土壤中常见,厚度大的又可分为两个亚层基本未分解的保持原形的枯枝落叶;粗有机质层,有机残体已腐烂分解,难以分变原形.
2.淋溶层 代号A,由于水溶性物质和粘粒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故叫淋溶层.包括两个亚层:A1层,这一层为腐殖质层,有机质积累多,颜色深暗,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也最集中.多具团粒结构,土质疏松,是肥力性状况最好的土层.A2层这一层为灰化层.由于受到强烈淋溶,不仅易溶盐类淋失,而且铁铝及粘粒也向下淋溶,只有难移动的石英留下来,故颜色较浅,常为灰白色,质地轻,养分贫乏,肥力性状差.A层是土壤剖面中最为重要的化学发生学层,不论是自然土壤还是耕作土壤,不论发育完全的剖面还是发育较差的剖面,都具有A层.
3.淀积层 代号B ,位于A层之下,是由物质沉积作用而造成的.本层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土体的下部和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条件改变而发生沉积.还可来自人们施用石灰、肥料等来自土体外部的物质.根据发育程度不同又分为B1、B2和B3亚层.
4.母质层 代号C,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各种再沉积的物质,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
5.基岩层 代号D,是半风化或未风化的基岩.
由于自然条件和发育时间、程度的不同,土壤剖面的构型差异很大,有的可能不具有以上所有的土层,其组合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如处在初期发育阶段的土壤类型,剖面中只有A-C层;受侵蚀地区,珍土冲失,产生B-BC-C层的剖面;只有发育时间很长,成土过程式亦很稳定的土壤才有可能出现完整的A-B-C式的剖面.
(一) 农业土壤的土体结构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状况,是人类长期耕作栽培活动的产物,它是在不同的自然土壤剖面上发育而来的,因此,也是比较复杂的.在农业土壤中旱地和水田由于长期利用方式、耕作、灌溉措施和水分状况的不同,明显的反映出不同的层次构造.
1.旱地土壤的土体构型 旱地土壤一般可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1)耕地层.代号A,又称表土层或熟化层,是受人类耕地产生活动影响最深的层次.根系分布多,占总根量的50%以上.有机质质量分数高,颜色深,疏松多孔,理化生物性状好.
(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地层之下,与耕作层有明显的界限,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颜色较浅,由于长期受农机具压力的影响,故土层紧实,呈片状工层状结构.此层有托水、托肥作用,但会防障根系伸展和土体的通透性,影响耕层与心土层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传递,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利,所以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是深耕改土的重要任务.
(3)心土层.代号B,位于耕层或犁层以下,此层受上部土体压力较紧实,有不同物质的沉积现象.此层受大气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弱,温度、湿度比较稳定,通透性较差,微生物活动弱,植物根系有少量分布.有机质质量分数极少,物质转化移动都比较缓慢.但该层是土壤中保水保肥的重要层次,也是作物生长后期供水供肥的主要层次,应足以重视.
(4)底土层.代号G,位于心土层以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之间,受外界气候、作物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很小,但受降雨、灌排、和水流影响仍很大,一般把此层称为深土层,即母质层.但底土层的性状对整过土体水分的保蓄、渗漏、供应、通气状况、物质转运、土温变化都有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还很深刻.
2.水田土壤的土体构型 水田土壤由于长期种稻,受水浸渍,并经历频繁的水旱交替,形成了不同于旱地的土壤剖面形态和土体构型.一般水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水耕熟化层),犁底层、潴育层、潜育层等.
上述农业土壤的层次分化是农业土壤发育的一般趋势,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致使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也呈复杂状况,有的层次分化明显,有的则不明显或不完全.各层厚度差异也很大,因此田间观察时,应具据体情况进行划分.

保护耕地的措施

保护耕地的措施
保护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保护耕地的措施:
1.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避免非农用地无序扩张对耕地的侵占。例如,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交通流量、人口密度和公共设施需求,以减少对周边耕地的占用。
2. 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在农业生产中,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节地技术和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例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高效种植模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产量。
3.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保护土壤生态环境。这不仅可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还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4. 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落实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占用耕地后能够及时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这样可以防止城市建设等活动对耕地的过度占用。
5. 加强执法和监管: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土地执法监管,切实保护好每一寸耕地。通过严格的执法和监管,可以有效遏制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
6.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公众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只有当公众充分认识到耕地的重要性时,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不包括

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包括翻耕、旋耕、圆盘耙地、深松土。以下是各项措施的详细说明:
一、翻耕
翻耕使用带壁的犁进行耕地,具有翻土、松土和碎土的作用,并能消灭杂草。这种方法能全面翻埋肥料、杂草、残茬、绿肥、牧草和病虫孢子等,为后续作物创造一个清洁的地表。翻耕结合冻垡和晒垡,有助于土壤的熟化,增加有效养分。然而,翻耕后可能会导致土壤松散、裸露,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影响,特别是在干燥多风的气候下。因此,应根据作物类型、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合理使用。通常,直根系作物和植株较高的作物适合深翻;粘土、深厚土层和多雨地区也适合深翻,以改善耕层土壤的通气性。在我国,畜力犁的翻耕深度一般在15至18厘米,机耕深度在20至25厘米。特殊用途的犁(如开荒犁)作业深度可达30至50厘米,甚至70至80厘米。
二、旋耕
旋耕的工具是旋耕犁,其主要部件是旋转的滚筒和安装在滚筒上的犁刀。滚筒的旋转带动犁刀切割土壤,同时实现混土和碎土的效果。旋耕后的土壤碎散,地面平整,但在降雨或灌水后可能会变得紧实。旋耕对水分较多的地块不会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因此适合南方水田使用。
三、圆盘耙地
圆盘耙地的碎土作用较强,翻土作用较小,适合残茬少的轻质土壤和因粘重潮湿而粘着性强的土壤。作业深度在10至25厘米之间。圆盘耙地后,残茬与表土混合,形成粗糙的表面,能防止土壤风蚀,增加雨水渗入土壤,因此适合旱地使用。
四、深松土
深松土是一种只疏松心土而不翻动表土的耕作措施。深松土的工具有心土犁、凿形犁和松土铲。心土犁呈凿形,长30至50厘米,宽10至15厘米,主要作用于心土,疏松坚实层(如犁底层),增加心土中的大空隙,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凿形犁的耕深可达40厘米,其作用是只松土不翻土,适合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在带壁犁的后面加装一个松土铲,耕作深度比犁地深10至12厘米,主要目的是疏松犁底层。

如何改善土壤贫瘠

不同性质的贫瘠土壤改良方法不同。
(1)瘠薄黏重土壤的改良
这类土壤一般黏性较大,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强,易积水,潜在养分含量高,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肥劲长,昼夜温差小,不易耕作,宜耕期短,耕作质量差,土壤结构差。
改良方法:一是重施有机肥料。施入的有机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质,从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及耕性。一般每年每亩地施有机肥15~20吨,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菜田。二是压沙降低黏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亩地施入河沙土20~30吨,连续两年,配合施有机肥料,可使黏重土壤得到改良。
(2)低洼盐碱土壤的改良
低洼盐碱土壤一般易于积水,盐分含量高,其pH在8以上,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改良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料,促进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改良盐碱土的最基本方法是切断表土与底土的毛细管的联系。有机肥料转化成的腐殖质,可促使表土形成团粒结构,起到压盐的作用。所以,深耕结合大量施入有机肥料是有效措施。二是农业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肥。三是化学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土壤改良剂。四是大水洗盐压碱,挖排碱渠系。五是种稻改碱,水旱轮作。
(3)沙质土壤的改良
沙性重的土壤一般表现为过分疏松,漏水漏肥,有机质缺乏,蒸发量大,保温性能低,肥劲短,后期易脱肥。
改良方法:一是大量施用有机肥料。这是改良沙质土壤的最有效方法,即把各种厩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时翻入土中。由于有机质的缓冲作用,可以适当多施可溶性化学肥料,尤其是铵态氮肥和磷肥能够保存在土中不流失。二是大量施用河泥、塘泥,这也是改良沙土的好方法。如每年每亩施河泥4~10吨,结合耕作,增施有机肥,使肥土相融。例如,在日光温室新建过程中,由于富含有机质的表层土大多被取走,故新建温室首要的问题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具有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和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和缓冲性能的作用。几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过度疏松、漏水,漏肥的情况将有所改善。三是在两季作物间隔的空余季节,种植豆类蔬菜,间作、轮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氮素肥料。四是对沙层较薄的土壤可以深秋压沙,使底层的黏土与沙土掺和,以降低其沙性。

如何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防止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措施有:1、秸杆还田。2、增施有机肥。3合理轮作。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