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中国传统农具介绍(古代中国的农具有什么? 把名字和用处写下来。)

时间:2024-06-1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40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世界主要古代文明有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古代中国和中美洲三大古代文明。而在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古代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
  13. 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
  14. 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15. 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16. 铧。人力翻土农具的一种,农家安装在翻土用的犁上,用来破土的尖嘴状或者圆嘴状铁质铸造部件。如:铧犁(铧和犁的并称)。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
  17.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原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后来转入军用。
  19. 锨。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锨镢以归监督。”
  20. 耧。也叫耧犁,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古代中国的农具有什么? 把名字和用处写下来。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具。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
  4.耙。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农具。
  5.蓑衣和连枷。蓑衣用竹叶或草、棕编成的雨披。连枷是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6.纺车。手摇或脚踏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此图是手摇的。
  7.草鞋器。用稻秆或草茎等编制的鞋用的工具。
  8. 轧籽机。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9. 碓。舂米的工具。用脚连续踏动木杠后端,前端石头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粮(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图是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车。利用带刮板的链带(条)或系汲筒的水轮,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的一种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或电力带动旋转。有龙骨水车、风力水车、管链水车等。此图是龙骨水车的车槽、刮板部分。龙骨水车一种由车槽、刮板、木链、木齿轮等组成的水车。公元168-189年逐渐应用,流传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能连续提水,提水高度一般为1~2米。
  11.箪和笼。箪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白居易《观刈麦》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笼是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篓和木桶。油篓是盛东西的器具,用竹或荆条等编成。木桶是盛东西的器具,多为圆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长,两头粗中间把手处较细,每个重约三公斤。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压米粉的动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种劳动方式。
  14.打谷板。打谷子用的农具。
  15.畚箕。用柳条、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的器具。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92/533808.shtml

步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隋唐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关于古代文明形成,其研究方法有因素说、过程说、社会分层与权力中心说等多种。因素说是将古代文明形成,分解为诸因素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是通过探讨古代文明形成的过程以阐明其由量变到质变的研究方法;社会分层与权力中心说是从政治层面分析文明形成、国家出现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因素说、过程说,还是社会分层与权力中心说,都认为文明的形成与农业的出现与发展密不可分。古代文明形成研究的基础是关于古代农业的研究。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已有的世界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成果说明,世界各地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时代早晚与其农业起源的早晚有着密切联系。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世界主要古代文明有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古代中国和中美洲三大古代文明。上述三地的古代农业起源时代不同,两河流域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古代中国的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左右,中美洲的农业起源于距今7200—5400年左右。三地的古代文明形成时期也不同,两河流域为距今5500年,中国为距今5000—4000年,中美洲为距今2300—1900年。由此可见,农业起源越早,古代文明形成也越早;反之,农业起源的滞后,古代文明的形成进程也就缓慢。
  而在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古代农业中,农业生产的出现及其发展又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农业器具在农业史研究中理所当然属于最为重要的内容。19世纪,丹麦考古学者提出的三器说,对农业考古有着重要意义。考古学中著名的石器时代(主要指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主要是与农业及其相关的农业经济社会所遗留的不同质地器具而界定的不同考古学时代。在古代中国,从以石器为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的时代,进入以金属器为工具、器具直接或间接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作用的时代,可能是古代文明形成的界标之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铁农具全面代替石质农具和铜质农具,国家政体从王国走向帝国。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