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部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土壤肥力。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中以腐殖质最为重要。束缚水又细分为吸湿水和膜状水,自由水则分为毛管水和重力水。吸湿水是被矿物吸收的水分,膜状水是被吸引在土粒间呈薄膜状的水分。正常情况下,水分是受重力作用影响向下移动,称为重力水。如果在气候乾旱地区,蒸蒸率大于下渗率,水分会在泥土中向上移动,称为毛管水。
环境土壤学中"土壤"的概念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土壤是环境要素之一。从生产的角度看,土壤能为绿色植物提供肥力(水分和养料);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 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能力;因而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问题出现以后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什么事土壤?
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各种养分、水分和空气等组成,各组成物质的容积比例如图所示。土壤的各种组成物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在复杂的理化、生物化学的转化之中,具有复杂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部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土壤肥力。土壤是陆地植物着生的基地,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土壤-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Garrison Sposito,1992)。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赵其国,1996)。
土壤可分为自然土壤(其中又包括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园林土壤、农业土壤。
土壤-组成与成分 土壤成分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多孔体系,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组成固相,约占50%,气相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
1)土壤矿物质
组成土壤的矿物质是指含钠、钾、钙、铁、镁、铝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土壤矿物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前者由物理风化而成,后者经化学风化而成,次生矿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很大影响。
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次生矿物是粘土矿,亦称层状硅酸盐,它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粘土矿有多种类型,主要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叶腊石等。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中以腐殖质最为重要。它是由C、H、O、N和少量S元素组成的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天然络合剂。目前研究最多的腐殖质有腐殖酸、富里酸、胡敏素三种,腐殖质能与金属离子结合是最重要的环境性质,土壤中的腐殖质强烈吸着水中的溶质,且对多价阳离子有特殊的亲和力,土壤中腐殖质的存在使土壤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土壤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死亡以后遗留在土壤中的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和经过微生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 腐殖质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70-90%,对土壤的肥力影响很大。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主要由微生物负责。微生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有机物质可分为两大类: a.残落物 (Litter)→植物的枯枝落叶或动物的尸体,分解作用并未开始。 b.腐殖质(humus)→ 半分解的残落物,呈黑色或褐色。
3)水
水是土壤的三相之一,是载体,携带植物必需的营养成分从固相土壤颗粒进入植物根部、茎部、叶部,最后进入大气。水存在于土壤孔隙中,被粘土颗粒吸附,土壤中大量水分的存在不利于多数植物的生长,因为根部缺氧。
土壤是一个多孔体,在孔隙里主要贮存着水分和空气。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数量是相对的。雨天时,土壤孔隙大部份为水分所占据,空气成份稀少。晴天时,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消耗,空气成份便增加。
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束缚水又细分为吸湿水和膜状水,自由水则分为毛管水和重力水。束缚水是水分受土粒间的吸力所阻,不轻易在土壤中移动。吸湿水是被矿物吸收的水分,膜状水是被吸引在土粒间呈薄膜状的水分。自由水是在土壤中自由移动的水分。正常情况下,水分是受重力作用影响向下移动,称为重力水。如果在气候乾旱地区,蒸蒸率大于下渗率,水分会在泥土中向上移动,称为毛管水。
土壤中的水分移动影响泥土中的养分分布和土壤的肥力,对植物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
4)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任何植物在生长期对土壤空气都有一定需求。
土壤空气来自大气,但由于生物活动的影响,土壤空气与大气的组成有差异。土壤空气通常湿度较高、二氧化碳成份较高、氧气成份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