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什么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是什么项目)

时间:2024-06-2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通过实施农田保护,预防和减少农田自然灾害,保护农田的农作物生产。干支斗农渠怎么划分?同期每立方米灌溉水生产粮食从0.6kg左右提高到约1kg。梯埂的走向平行等高线,筑埂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埂角度

什么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是什么项目

什么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实上指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高标准农田,及时将那些不利于农田建设的因素清理出去,提升着农田的整体质量水平。确保土地的平整、灌溉和排水得到建设、防护措施到位、农田道路及时的硬化、田间输电工程完善,保障农田的高效利用。

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最后综述:通过以上关于什么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是什么项目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什么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是什么项目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土地平整、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

高标准基本农田应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耕地集中,农田表面平整,耕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土壤理化指标应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的要求,田地的规格和平整度应符合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

实施灌排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干能灌、涝能排、涝能减”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通过实施农田保护,预防和减少农田自然灾害,保护农田的农作物生产。通过生态环境维护工程,维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意义

1、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这3个方面的共赢,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能够有效的解决农田环境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比较低、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等问题,很好的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面积,从而扩大了农民的利益。

2、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平田整地、建设农田林网等措施能够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面貌,使农村的形象变得更好。

3、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很好的提高现有农业的装备水平,从而便可以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土地的产出效率。

干支斗农渠怎么划分?

先这样简单理解一下。凡与灌溉水源直接相连的断面最大的渠道就是干渠,控制着整个灌溉区域。由干渠直接配水的那就是支渠了,一般控制一个灌溉分区,当灌溉区域划分为几个分区时原则上就有几条支渠。斗渠与农渠深入灌溉基层,直接向用水单位配水,其中农渠是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一般是一个耕作单元,如平原地区一般控制面积为200~600亩,山区则相对小一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广泛持久的灌溉排水工程基本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和物质保证。到2003年底,全国灌溉面积达到5580万公顷,使40%的耕地有了灌溉设施。



1949年,灌溉用水量不到1000亿立方米,约占当时耕地面积的16.3%。人均占有灌溉面积0.03公顷(0.44亩)。到2003年,达到3300亿立方米。
1980年以来,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逐步提高。按实灌面积计算,1980年全国平均每公顷农田灌溉用水8745立方米,1997年降到7800 立方米。同期每立方米灌溉水生产粮食从0.6 kg左右提高到约1kg。
全国共建设万亩(667公顷)以上灌区5686处,灌溉面积2200多万公顷,占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的43%。全国共有水库84905座,总库容4571亿立方米,其中除少数大型水库主要用于防洪和发电外,绝大部分水库都具有灌溉供水的功能。
到2002年底,全国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60多万公顷(2.8亿亩),其中喷灌247多万公顷(3700多万亩),微灌30多万万公顷,低压管道输水灌溉614多万公顷(6200多万亩),渠道防渗控制面积756多万公顷(11350多万亩)。
非工程节水面积达到1670万公顷,其中800万公顷是采用控制灌水方法的水田。除涝达到2027万公顷,占需要治理的易涝面积的83%。

高标准基本农田怎么建怎么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第一部分 稻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 位于河流阶地、沟谷盆地、洼地和平坝,以及中低山丘陵缓坡旁、沟垄或冲垄,地势平缓,适于作物生长。 2、自然条件:水源、光照条件较好,存在的中低产田能够进行改造,集中连片,规模在3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充分开发河流与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降雨,具有完善的动力提灌或塘、库蓄水设施,配置完善的主、干、支渠,提高水源保证率。修建农、毛、斗渠,完善田间灌水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 2、地面排水工程设计为二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不淹田,二日内排除积水。配置三种功能的排水沟,都是石砌明、暗沟,即深度大于100cm的拦山沟和中心主排水沟(排洪沟),以及深度60-80cm的排渍支沟和导泉沟。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排水要求,水稻淹水期间Eh为-100mv至100mv。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 4、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田间机耕道、生产便道,满足生产要求。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水旱轮作制度,实行稻—萍—油或稻—肥轮作,冬种作物生长良好,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田和种植利用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油菜、小麦和部分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稻田,冬季种植利用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一般连续3—5年。 3、增施有机肥料1500—2000公斤/亩以上,连续3—5年,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 4、校正施肥,每亩施磷肥100公斤(p20515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连续3—5年,补充并校正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达到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5-45g/kg 速效磷:≥15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6.0—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体厚度60—80cm以上。土体构型为A—P—W—C(G)或A—P—Bw—C,无障碍层次。 3、抗旱能力达到60天以上的保证灌溉,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灌排水要求。 4、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5、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四等地以上。 第二部分 旱耕地 一、选点要求 1、地形部位:村寨附近的台地,中低山及丘陵缓坡地段和台地,河流阶地及溪沟两侧,槽谷坝地及丘陵盆地、坡旁,岩溶冲沟及洼地,山原坝地。地面坡度小于150,地形坡度小于250。 2、自然条件:光照条件较好,自然植被良好,土层深厚(60cm以上),中低产土能够进行改造,相对集中连片,要求规模在2公顷以上。 二、工程技术要求 1、旱耕地的地面坡度5—150时,修筑石硬或土埂的水平梯土。(1)梯埂的走向平行等高线,筑埂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埂角度以65—850为宜,石埂锐角大于土埂。(2)修筑梯埂,必须清基;土埂夯实,埂砌牢。(3)梯土外高内低,内边靠近上坎脚下10cm处,修建宽30cm,深20-25cm的蓄水、排水、灌水沟,以利蓄水抗旱、排洪,防止水土流失。(4)平整土地时,不打乱土层,保护耕层。(5)梯土的梯面宽度要求在3米以上。 2、合理布局和修建灌排水沟、拦山沟,并按亩均8立方米的蓄水量修建蓄水池、窖,做到沟池(窖)相连,蓄集、利用天然降雨。 3、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土块达到厚、平、肥。 4、连续3—5年,采用聚土垄作,每年深耕一次以上,每年每亩掺油砂或粘土5吨,增厚活土层,改善土壤质地状况。 5、建立水保林带。相隔30—50米,沿等高线种植5—10米宽的草被、树或其它多年生植物带,截留水土。在土埂上种植草木、树或多年生豆科绿肥,固坡护坎。 三、耕作培肥技术要求 1、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采用旱地分带轮作制。普通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土壤的时间。一年二至三熟制。 2、秸杆还土和种植利用绿肥。连续3—5年,玉米、花生等作物收获后,秸杆用于归还土壤;冬季种植绿肥或其它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3、增施有机肥料,连续5年,每年每亩1500—200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4、校正施肥,连续3—5年,每亩增施磷肥100公斤(P20515至20公斤)和钾肥30公斤(K2015公斤),校正和补充土壤缺素。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需具备的指标 1、土壤理化性状指标: 有机质:20-40g/kg 速效磷:≥10m g/kg 速效钾:≥100m g/kg PH:5.5—7.5 耕层厚度:≥18—20cm 耕层质地:壤土至粘土 2、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至轻度,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40—60%。 3、耕地连续抗旱能力大于15天,保灌两次以上,达到水浇地标准。 4、土体厚度大于60—80cm,土体构型为A—P—B或A—B—C。 5、无明显的农业生产障碍因素,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6、按照DB52/T435—2002《贵州省耕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五等地以上。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