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农业发展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土地类型、耕作技术、耕作单位、耕作经营、耕作制度、耕作动力、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国家政策、耕作土地性质、气候等。一、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主要包括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耕作工具代表着不同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耕作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1.原始社会的耕作工具:有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等。比如石刀、石铲、石斧、石锛、耒、耜等。
2.奴隶社会的耕作工具:除了保留大量的原始耕作工具外,又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但因其原料昂贵和坚韧锋利程度比较差,很难发展成为大量推广的耕作工具。青铜农具有铜铲、铜钁等。
3.封建社会的耕作工具:发生很大变化,出现铁农具。之后铁农具因其原料易得和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坚韧锋利,得到推广运用。主要的铁农具有:铁锸、铁锹、铁铲、铁锄、铁鎛、铁耰、铁镰、铁耙、铁耙、鉄耱、铁犁、铁锋、铁镞等。
二、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就是指如何运用耕作工具进行耕作。耕作方式受耕作工具的制约。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它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方法是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一般不再翻地或简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这一时期的松土工具是耒耜。通过耒耜对土地的松翻,提高了耕作技术,是耕作方式的一大进步。
3.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
三、耕作土地类型
我国由于地域不同,耕作土地有很大差别。北方多旱田、南方多水田。从土质情况来看,我国的土地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原草甸土、高山漠土等等。不同的农作物对土质的要求不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适应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四、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是合理利用地力、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耕作技术是垄作法、代田法等。
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是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2.代田法产生于西汉时期。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五、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 混种、轮作、连作等。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六、耕作单位
耕作单位的变化受制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只有借助集体耕作才能完成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模式,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但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七、耕作经营
耕作经营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耕作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不但可以节约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掘土地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地力,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持续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懂得翻土播种,焚烧树木和草,用草木灰烬为肥料。但这些简单的耕作经营,导致地力下降很快。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寻找新的肥沃的土地。
2.奴隶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些耕作经营,使地力能不断发掘,人们不再需要迁徙。
3.封建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不断发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人们大量发明灌溉工具和修建灌溉工程,适时灌溉,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的生长方法。人们还大量开垦荒地,扩大土地使用面积。
八、耕作动力
耕作动力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耕作动力就是人力;由于农业动力落后,导致农业发展的程度非常低。在封建社会,耕作动力发生革命,出现畜力和水力、风力等;牛耕代替人耕,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力和风力只是在某些地区使用,范围不大,非常受限。
九、国家政策
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
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情况。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2.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从战国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对农业的重视。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措施。两汉时期的几个皇帝都多次指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历代封建皇帝大都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把农业放到本业的位置。这些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重农抑商过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压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又抑制农业的发展。因此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十、耕作品种
耕作品种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耕作品种越丰富,越有利于耕作者进行选择。种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的农作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奴隶社会耕作品种: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封建社会的耕作品种:由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由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比如棉花、玉米、番茄、烟草、番薯等等。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农业的亩产量,使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十一、耕作者素质
我国古代的耕作者主要是奴隶和农民。耕作者的素质对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耕作者的素质包括勤劳程度、文化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
1.奴隶社会耕作者:奴隶、平民,但主要是奴隶。
2.封建社会耕作者:农民、地主,但主要是农民。
十二、土地性质
我国古代的土地性质因社会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对耕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起到调动或抑制耕作者积极性的作用,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归大家所有,先民们在土地上进行最原始的耕作,大家集体劳动。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对土地进行分封,获得土地的各诸侯国及卿、大夫、士等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就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由于国家归天子所有,这一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分三种: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分三种形式:屯田制、王田制和均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对封建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十三、气候
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条件也相差很大。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的发展。
如何进行肥料管理,防止土壤盐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逐渐在提高,产期调节栽培逐渐受到重视。为了稳定产量、提高品质、调节产期、供应标准化与规格化的农产品,设施栽培逐渐成为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方式。
农业生产,基本建立于利用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提供粮食与生活原料。由于农业受自然环境限制,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往往无法完全发挥。设施栽培是以人为方式建构适合作物生长的空间,使作物消极面不受气候影响,积极面则利用光线、温度、湿度调节方式提供最适合作物的生长空间,从而稳定生产产量和品质。
所谓设施栽培农业指的是利用拱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提供遮荫、防止雨水冲刷及昆虫侵入危害,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生产管理方式,达到经济生产目的。常见设施有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其覆盖材料如透明玻璃、塑胶布、塑胶网,耕作方式以土耕居多;另外也有利用养液栽培的砂耕、水耕、、袋耕、篮耕等,但由于所需要的栽培材料及设备价格昂贵,技术门槛较高等因素,普及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利用设施进行栽培,由于栽培空间的限制,在设施内肥料缺乏雨水淋洗,因此较为容易造成表土累积过量盐分,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那么如何做好设施栽培的肥料管理,改善状况?
设施土壤必修课题:盐化
无论栽培何种作物,都必须有足够养分供作物吸收,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才能达到良好水准。设施栽培中地表环境因设施而起明显变化,与露天栽培不同的是雨水、温度及光线。由于透明材料覆盖设施,自然雨水被阻隔,导致部分未被作物吸收的肥料累积在土壤中,无法被淋洗;农民对作物所需水分及养分供给方式改变,如大水漫灌改为喷灌或滴灌;又因为设施内气温较高,对水分的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的水溶性离子易随毛细管水分由下向上移动。在这种状态下,将土壤的可溶性盐类带至地表,使表土盐分累积更为严重。盐分过度累积,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减少养分的吸收,土壤物理性变差,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造成微生物相的不平衡,且更容易发生病害。
肥料管理做对了吗?
除了设施栽培缺点带来的盐分积累的原因,在实际栽培中,一些人为的因素也是引起土壤盐分累积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肥料的施用不当所引起的。
一、化学肥料的使用不当
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多来自土壤,各种养分需量并不一致;其中氮、磷、钾需量较多,应经常施肥补充。自从化学肥料在农业中使用以来,由于其见效快,增产明显,因此被大量使用。然而农民习惯凭经验盲目施肥,常常发生肥料残留引起养分过剩或缺乏,特别是市场上销售的复合肥料,由于其固定配方不一定符合作物养分吸收比例,因此最易造成养分失衡,产生拮抗现象。因此,在对化肥的施用,应依作物、土壤、气候特性及条件,予以考量调整施肥量,解决设施土壤盐类过高问题。
一般而言,在设施栽培中,肥料的施用量应与露天栽培同量。但由于缺少雨水淋洗,即使有灌溉措施,也常面临灌溉量不足以将可溶性盐类淋洗至较深土层。另外,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物生长快速,生长期缩短,同1 块田种植的期作数明显增加,致使肥料投入量提高,以及部分农民将作物生长不良归因于肥料不足,而加入更多肥料,都让盐分累积问题变得更加的严重。
土壤盐化植株发育不良,叶缘出现枯焦症状
二、有机肥料的使用不当
施用品质不良的有机肥料,如生猪粪、鸡粪、未腐熟堆肥,或长期大量施用电导度(EC)较高的堆肥,都能够导致土壤表面累积多量盐分,严重的还会引起烧根现象的发生。此外,长期多量施用酸碱值(pH)较高的有机肥料或石灰,将显著增加土壤酸碱值,此时当土壤铵态氮过多,易形成氨气挥散损失,高浓度氨气将对植株直接造成伤害。
氨气障害常见于连续阴雨天过后,中午忽逢晴天,叶片似热水烫过而呈现疲软。经过1 ~ 2 天,叶片障害部分枯死,特别在叶脉间与叶缘呈黄白化。诊断要点为:
- 详查发生时期,判断与天候变化关系。
- 急速凋萎后并不恢复,可能是病害所致,例如番茄可能患青枯病。
- 早晨在设施内棚膜与玻璃上所结水滴,用酸碱值计或石蕊试纸测试为碱性反应,大有可能为氨气障害。
- 用其他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上述水滴有无铵反应。
- 早晨刚进入密闭设施内,眼睛有刺激感觉,极可能为氨气障害。
土壤烟盐化造成严重缺株
设施土壤盐化的改良措施
设施土壤盐分改善策略解决可溶性盐类过度累积,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类方法:
一、实施一些特殊操作
- 浸水洗盐:以大量灌溉水移走可溶性盐类。
- 深耕:深耕可稀释、降低表层土壤盐类离子浓度,深耕依作物种类,如浅根性、深根性、耐盐性,做适度深耕。
- 客土覆盖:移走含高盐类离子表层土,加入由外处移来之干净的土壤。
- 实施轮作:如轮作水稻时,须注意适度浸水深度。
- 盐分作物或绿肥作物:如玉米等,吸收土壤中累积的盐类离子,并可将植株耕犁掩埋,增加有机质,且可释出养分供作物使用,但要注意残株须打碎并加水及少量尿素等促进分解。
- 施用碳氮比高植物体:如稻草、稻壳、木屑、碎树皮,在农闲期施用;一般施用稻草时,每亩地约需1 吨,使土壤中无机态氮转为有机态氮,约需1 个月以上,而稻草中钾素随矿化进入土壤。
- 暗渠排水、除盐:地表下60 ~ 80 厘米埋设排水管,增加排水除盐效果。
有机肥可改良土壤
二、掌握有机肥料施用要领与对策
有机肥的施用对作物生长具多重效应,其中包括直接及间接效应。正确施用将呈现下列实质效果—作物生长健全,且品质、风味及产量因而提升;作物对抗病虫害及逆境如旱害、寒害、营养障碍,抵抗力得以加强;作物储藏性提高,而能灵活配合市场供需调节;作物生育寿命得以延长。有机肥也和化学肥料一样要理施用,配合土壤肥力状况及作物需求,进行适当施肥。
了解土壤养分有效性高低,配合作物养分需求的特性,以及有机肥矿化速率、以往产量纪录、生产者的管理能力,评定肥料管理方式,包括用量、施肥方式、施肥时期,方能达到高产量目的,且不会因肥料施用不恰当而造成环境品质下降。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目的,通常选择低养分但含植物纤维多者为佳,如蔗渣、牛粪、菇类太空包、稻壳、稻草等制成的堆肥,施用后与土壤充分混合。
三、施用生物肥料
施用生物性肥料,可增加作物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土壤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推动各种元素循环的最基层生物。高经济果树以及蔬果作物,均为磷肥高需求量作物,农民多惯用大量化学肥料,磷肥大部分因被土壤固定结合或流失,不但栽培成本提高, 也造成了水源污染。若能利用菌根菌、溶磷菌等生物性肥料,可促进幼苗与植株生长,提高移植成活率,减少肥料用量,增进作物产量及品质,达到合理化施肥的目标。
接种菌可促进幼苗移植成活率
改善不当施肥,让设施土地活起来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土壤品质关乎农产品产量及品质、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传统农业依赖高投入增加生产,即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及喷洒合成农药,以农业机械与单一作物种植来提高效率,减少经营成本,以此来弥补粮食需求压力,给予社会持续发展不可缺乏的原动力。
现行农业耕作方式却破坏地球原来平衡的生态体系,自然资源因大量利用或遭受破坏而逐渐枯竭。根据调查,以目前的消耗量,全世界的磷、钾矿蕴藏量,将在400 多年内耗尽,大量化学肥料的施用,危及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活动及微生物间的平衡,严重阻碍植物营养元素正常转换,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并且污染大气、土壤、水体,最后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因此,作物肥料管理必须重视。
生产高品质农产品,是农业经营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完善的养分管理是必要手段,定期土壤诊断是重要关键。尤其设施栽培容易造成养分累积,因此土壤诊断工作愈加重要,不仅有助于安排养分供需平衡,也是保障农产品品质及土壤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更是设施栽培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设施栽培中,良好的养分管理是防止土壤恶化的关键所在,也是获得高产量、高品质农产品的关键所在。
土壤耕作的土壤耕作的目的
(1)改善土壤结构根层的土壤适度松碎,并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以便吸收和保持适量的水分和空气,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2)消灭杂草和害虫。将杂草覆盖于土中,或使蛰居害虫暴露于地表面而死亡。
(3)将作物残茬以及肥料、农药等混合在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
(4)将地表弄平或作成某种形状(如开沟、作畦、起垄、筑埂等)以利于种植、灌溉、排水或减少土壤侵蚀。
(5)将过于疏松的土壤压实到疏密适度,以保持土壤水分并有利于根系发育。
(6)改良土壤。将质地不同的土壤彼此易位。例如将含盐碱较重的上层移到下层,或使上、中、下三层中的一层或二层易位以改良土质。
(7)清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或其他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