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耕法与免耕法1.兴起与发展由上个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多次黑风暴而催生,于40年代初诞生;60-70年代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目前已在许多国家进行试验或推广。故美国开始研究防风蚀、水蚀的耕作方法。这有助于作物吸收必要的营养元素,提高产量。
耕作的耕作作用
1.松土:调节土壤三相比 的关系;
2.翻土:掩埋肥料,调整耕层养分垂直分布,消 灭杂草和病虫害;
3.混土:使土肥相融,形成均匀一致的营养环境;
4.平地:形成平整表层,便于播种、出苗和灌溉;
5.压土:有保墒和引墒的双重作用。
土壤耕作法
平翻耕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耕作法,为我国典型的精耕细作模式。
1.基本耕作:耕翻,深度20—25cm;
2.表土耕作:a.耙地:工具为钉式耙,作用是破碎土块和土壤的板结层、平整地面;b.耱地:工具为耢,平地、碎土、轻度镇压;c.压地:工具为石磙,圆柱形,压土、壮苗;
3.中耕:在作物的生育期间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措施,其作用在于消灭杂草,疏松土壤,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少耕法与免耕法
1.兴起与发展由上个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多次黑风暴而催生,于40年代初诞生;60-70年代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目前已在许多国家进行试验或推广。平翻耕法的弊端:多次表土耕作才能达到可播种状态,并会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在干旱多风季节,还会造成严重的风蚀和水土流失。故美国开始研究防风蚀、水蚀的耕作方法。①少耕法:即尽量减少土壤耕作作业的次数,一次完成多种作业,以减轻风蚀和水蚀。这种方法开始只限于种植玉米和宽行作物。②免耕法:除将种子放入土壤中的措施外,不再进行任何耕作,故名其为~。
2.基本原理:①通过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并保护土壤不受侵蚀;靠根系穿插和土壤动物活动,使土壤保持疏松的自然结构;②以高效的除草剂控制各类杂草的危害,免除中耕作业。 (免耕法促进了除杂草剂的研究)
3.免耕法的缺点①总能量节约甚微:虽然免耕法在机具、劳力、燃料等方面节约了大量能量,但由于除草剂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总体而言,其能量的节约甚微;②有污染:尽管农药和除草剂已大力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但在残茬覆盖下,某些病虫杂草加重,需要大量使用除草剂和农药,因此污染仍是严重的。③影响土壤受光和通风透气,不利于种子萌发。
简述土壤耕作的作用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土壤进行改良,以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以下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作用:1. 改善土壤结构:耕作可以调整土壤的颗粒组成,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其通气性和透水性。这有助于根系的呼吸和水分渗透,减少水分积聚,防止土壤过湿。
2. 促进土壤肥力:通过耕作,可以将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混合到土壤中,增强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这有助于作物吸收必要的营养元素,提高产量。
3. 加速有机质分解:耕作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过程,释放出养分,同时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更新。
4. 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耕作可以破坏杂草的生长点,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有助于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
5. 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耕作可以影响土壤的温度和湿度状况,为作物生长提供更为稳定的环境。
6. 改善土壤外观和质地:耕作还可以改善土壤的外观和质地,使其更加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综上所述,土壤耕作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提高了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土壤的作用
土壤最大的功能,是依据其物理性、化学性、与生物性,让植物的根立足,支称其地下部并供给植物或作物所需的营养份、水分及氧气。 土壤的物理性质(如通气、排水、黏性等)是决定土壤供应水份与养份能力之因素,而其化学性质(如酸碱度、肥力、有机物含量等)是决定土壤供给植物养分能力之因素,因此,土壤之物理及化学性质,会支配植物根能深入土壤之深度,以及土壤保持水分及供应养分之有效深度。土壤的物理性质(如通气、排水、黏性等)是决定土壤供应水份与养份能力之因素,而其化学性质(如酸碱度、肥力、有机物含量等)是决定土壤供给植物养分能力之因素,因此,土壤之物理及化学性质,会支配植物根能深入土壤之深度,以及土壤保持水分及供应养分之有效深度。 土壤中亦含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会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如堆肥)分解转化为无机养分供作物吸收,而植物残株及其根部亦会因收获而部份留在土壤上形成养分再回归土壤,供下期作物之需要。土壤中亦含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会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如堆肥)分解转化为无机养分供作物吸收,而植物残株及其根部亦会因收获而部份留在土壤上形成养分再回归土壤,供下期作物之需要。土壤在整个生态之功能,主要有五大项,包括:土壤在整个生态之功能,主要有五大项,包括:
1.提供作物生产之介质, 提供作物生产之介质,
2.提供水资源及其净化之功能, 提供水资源及其净化之功能,
3.提供工程施工介质之功能, 提供工程施工介质之功能,
4.提供土壤中各种生物及微生物生存空间之功能,与 提供土壤中各种生物及微生物生存空间之功能,与
5.提供土壤中各种养份及有机废弃物转变场所之功能。 提供土壤中各种养份及有机废弃物转变场所之功能。
所以,土壤资源及水资源为21世纪人类最大之资源,宜加强重视与保育。 所以,土壤资源及水资源为21世纪人类最大之资源,宜加强重视与保育。
土壤生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