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土壤质地和结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时间:2025-01-01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土壤质地和结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从三种土壤质地来描述土壤生产性能

1. 砂质土特点:此类土壤含有较多沙粒,质地粗糙,水分渗透速度快,保水能力弱,但通气性良好。其优势在于土层松散、排水迅速、耕作便利,以及春季升温较快。然而,其保水保肥能力不足,矿物营养含量较低,导致种植的作物易出现早衰现象。
2. 黏质土特点:这类土壤沙粒含量较少,细腻光滑,水分渗透速度慢,保水性能佳,通气性能较差。黏质土质地紧密,春季回暖缓慢,影响蔬菜成熟期。其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排水性能不佳,易干裂,不便于耕作。播种后缓苗难度大,植株根系吸收养分困难,生长缓慢。尽管如此,黏质土中养分丰富,具有潜在的高产能力。
3. 壤土特点:壤土沙粒含量适中,质地介于砂质土与黏质土之间,水分渗透速度、保水性能和通气性能均属一般水平。壤土结构适宜,保水保肥效果良好,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天然养分丰富,是多数蔬菜生长的理想土壤。
针对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和施肥策略应相应调整,以优化土壤生产性能。砂质土应多施用有机肥,增施速效性肥料,少量多次施肥;黏质土则需注意改善排水性能,合理施用肥料,避免过量施用导致养分流失。壤土由于性能均衡,适宜推广有机栽培,合理施肥,以保持土壤肥力。

土壤最好的状态为什么是团粒结构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主要基质。想要搞好种植,植物生长的好坏、产量高低、农产品质量对经济效益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物的产量、质量与土壤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壤的结构。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的体系。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所构成。土壤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两部分。液体部分是指土壤的水分,它保存和运动在土壤的孔隙之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的气体部分是指土壤的空气,它充满在那些没有被水分占据的孔隙中。

其孔隙分大、中、小三种。

其中,大孔隙叫充气孔隙。大孔隙不宜太多,太多了水分容易跑掉,小孔隙的孔径太小,不利于植物的透气和扎根。

中孔隙也叫持水孔隙,这种孔隙越多越适宜作物的生长,就象我们人体的皮肤一样,保水性、透气性越好就越健康。

团粒结构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这种结构体表现为团粒间为大孔隙,团粒内为小孔隙,大小孔隙同时存在且比例适当,总孔隙度高,无效孔隙少。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结构,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1、起着空气走廊的作用

团粒之间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团粒内部以持水孔隙占绝对优势,这种孔隙状况为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是作物根系的小水库

团粒内的持水孔隙具有保存水分的能力,渗入土层中的水分受毛管力的作用,被吸持并保存在持水孔隙中,团粒起到了小水库的作用。多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团粒间的孔隙渗入到下部土层。

雨后天晴或干旱季节,表层团粒因失水而收缩,隔断了上下相连的毛管联系,形成了隔离层,减弱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消耗。

平时充气孔隙经常充满空气,持水孔隙经常充满水分,协调了水分和空气间的矛盾。由于水和气协调了,由水、气产生的土壤热容量等热学性质适中,因此土温也能够稳定。

3、是作物生长的小肥料库

团粒内部的持水孔隙水多空气少,既可以保存随水进入团粒的水溶性养分,又适宜于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合成,所以有利于养分的积累,起到保肥的作用。

团粒间的充气孔隙中空气多,适宜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产生的速效养分多,供肥性能良好。所以保肥供肥的矛盾得以协调,团粒的养分状况良好。

4、土质疏松、耕性良好

团粒结构的土壤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宜耕期长,耕作质量好,种子易于发芽出土,根系易于伸展,出苗整齐。

5、维持较高的土壤生物多样性

由于团粒结构的土壤大小孔隙同时存在,且比例适当,水气环境多元、物质能量供应多元,这为不同大小体型、好氧厌氧生活习性的动物、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由于其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肥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而言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着水气、养分供应与积累协调、耕性良好、根系生长良好的特性,是农业丰产稳产的重要保障。因此,它是土壤最理想的结构,其多少,是土壤肥沃的重要标志。

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1、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深耕,正确的土壤耕作
3、合理的轮作制度
4、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5、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土壤质地和结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土壤质地是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土壤结构包含着两重含义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即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很少以单粒存在,多是单个土粒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相互粘合团聚,形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结构体的大小

土壤的组成成分

土壤的功能:为陆生植物提供营养源和水分,是植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土壤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要素。
土壤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化,和土壤污染等。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孔隙约占50%。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

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排列方式、结构、孔隙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土壤的密度、容重、粘结性、透水性、透气性等。
二土壤胶体及土壤吸附交换性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mm或小于1 m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一般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和腐殖质都具有胶体性质。直径小于2mm的胶粒带有大量的负电荷。
1、土壤胶体的类型

2、土壤胶体的性质:
⑴、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
⑵、电荷性质:以负电荷为主;
⑶、分散性和凝聚性:
溶胶(←分散作用)(凝聚作用→)凝胶
3、土壤的吸附作用
土壤的吸附作用 :生物吸附 ——吸收 机械吸附——过滤 物理吸附——分子吸附 化学吸附——生成沉淀物 物理化学吸附——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 阴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阳离子由溶液进入胶核的过程称为交换吸附,被置换的离子进入溶液的过程称解吸作用。
各种阳离子的交换能力与离子价态、半径有关。一般价数越大,交换能力越大;水合半径越小,交换能力越大。一些阳离子的交换能力排序如下:
Fe3+>Al3+>H+>Ca2+>Mg2+>K+>NH+>Na+
在土壤吸附交换的阳离子的总和称为阳离子交换总量,其中K+、Na+、Ca2+、Mg2+、NH+称之为盐基性离子。在吸附的全部阳离子中,盐基性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

交换盐基离子总量(mol/100g)
盐基饱和度=——————————————— ×100
阳离子交换总量(mol)
当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全是盐基离子时呈盐基饱和状态,称为盐基饱和的土壤。正常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一般在70—90%。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一般呈中性或碱性,盐基离子以Ca2+离子为主时,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以 Na+为主时,呈较强碱性;盐基饱和度小则呈酸性。
阴离子交换:由于在酸性土壤中有带正电的胶体,因而能进行阴离子交换吸附。阴离子吸附交换能力的强弱可以分成:①易被土壤吸收同时产生化学固定作用的阴离子:H2PO4-、HPO42-、PO43-、SiO32-及其某些有机酸阴离子;②难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Cl-、NO3-、NO2-;③介于上面两类之间的阴离子:SO42-、CO32-及某些有机阴离子。阴离子被土壤吸附的顺序为:
C2O42->C6O7H53-> PO43- > SO42 -> Cl- > NO3-
(三)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
1、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的酸碱度取决于土壤溶液中的H+ 和OH-的含量。土壤中的H+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某些少数无机酸、Al3+水解产生的。土壤中的OH-主要来自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胶粒表面交换性Na+水解产生的。

(2)土壤的碱度
土壤碱性主要来自土壤Na2CO3、NaHCO3、CaCO3以及胶体上交换性Na+,它们水解显碱性。
土壤胶体+Na+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