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图片(农民劳动工具图片名称)

时间:2025-01-01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耕作工具图片(农民劳动工具图片名称)

农民劳动工具图片名称

1. 锄头

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农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为了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除了良好的水源和肥料,农民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经典的农民劳动工具就是锄头。锄头有几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棒柄、锄头头和锐利的刀刃。农民们使用它来耕作土地,除草,翻斗等。

2. 镰刀

农民们在收获种种作物的时候,其使用的最常用工具之一就是镰刀。镰刀的刀刃比较平直,是用来割断稻草或小麦等作物的。农民使用镰刀要注意安全,因为镰刀的刀刃非常锋利,一旦操作不当,就会非常危险。

3. 锄耙

农民们在耕田的时候会使用铁锨来挖土,使用锄头来锄草,但是当一块土地成功耕作好之后,下一步就是使用锄耙来把它们摊平。锄耙也有两个不同的部分,也是铁的杆子和锄耙的头部。使用锄耙时要注意平衡与轻便。

4. 劈柴刀

劈柴刀通常用于切割木材,尤其是较粗的树干。这种刀通常非常锋利,锋利的刃面能够轻易地将木材切成所需尺寸。农民们通常喜欢使用劈柴刀来切割树木,以便用作炭火,烹饪和取暖。

5. 火钳

火钳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因为它们能够承受高温并将它们转移到需要加热的地方,比如农民们通常用火钳来将燃烧的木柴转移至炉子、火炉或炭火中。

6. 筛子

当农民们要收割作物,他们必须把作物收集在一起,以便将它们带到其他地方使用或出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使用一些工具,如筛子,将袋子里面的谷物与杂草或其他废物分离开来。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

7. 除草器

除草器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种植工具,用于去除田地里的杂草。这些工具通常使用电动实现,能够轻易管理较大的农田。此外,除草机也比以前出现的除草器更加环保,使用得也更加方便。

8. 花园剪刀

花园剪刀用于种植柑橘类、浆果以及各种花卉的精美理发工作。这种工具可以将树木和植物切割到所需的形状,以便良好地保持植物的形态和健康。使用此类工具时需要沙磨,以保持锋利并减少使用时的危险。

耒是什么农具图片

耒是一种古老的农具,其形状为木制的曲柄,下端有两个歧出的锐利木叉,用于插入土壤。这种工具的上方有一根小横木,供农民在耕作时踏足。根据徐中舒的《耒耜考》,耒的形状可以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耒”和“目”(耜的原始字形,也即“以”字)得出。他认为,耒的下方是分叉的形状,而耜则是单一的刃部,耒是模仿树枝形状的农具,而耜则是模仿木棒形状的农具。耒的遗迹在考古发掘中有所发现。在庙底沟早期龙山文化的窑穴和殷墟的窖穴壁上,都留有耒的痕迹。这些痕迹显示耒是一种宽四到八厘米、直径四到七厘米的木叉,与古籍中的记载相符。耒耜的发明标志着真正耕作和耕作农业的开始。炎帝部落最早开始耕作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如稷、麦(小麦)、牟(大麦)、稻、麻等。这些作物后来被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关于“神农创五谷”的传说。然而,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以及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成果。将这些成就归功于炎帝,体现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对祖先的怀念。随着部落的迁徙和扩张,耕作工具和技术迅速传播至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以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水稻种植为主的耕作模式。正是这把简陋的耒耜,在辽阔的原野上开启了农耕文化的涌流。因此,炎帝部落成为炎帝时代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被誉为“始作耒耜”的神农炎帝,则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

古代有哪些生产工具?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具。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
4.耙。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农具。
5.蓑衣和连枷。蓑衣用竹叶或草、棕编成的雨披。连枷是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6.纺车。手摇或脚踏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此图是手摇的。
7.草鞋器。用稻秆或草茎等编制的鞋用的工具。
8.轧籽机。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9.碓。舂米的工具。用脚连续踏动木杠后端,前端石头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粮(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图是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车。利用带刮板的链带(条)或系汲筒的水轮,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的一种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或电力带动旋转。有龙骨水车、风力水车、管链水车等。此图是龙骨水车的车槽、刮板部分。龙骨水车一种由车槽、刮板、木链、木齿轮等组成的水车。公元168-189年逐渐应用,流传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能连续提水,提水高度一般为1~2米。
11.箪和笼。箪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白居易《观刈麦》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笼是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篓和木桶。油篓是盛东西的器具,用竹或荆条等编成。木桶是盛东西的器具,多为圆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长,两头粗中间把手处较细,每个重约三公斤。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压米粉的动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种劳动方式。
14.打谷板。打谷子用的农具。
15.畚箕。用柳条、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的器具。

铁犁的历史意义

恩格斯指出:“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铁犁牛耕使古代松辽地区的农业在其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两汉铁犁影响了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
1、使用铁犁的地域范围已很广泛
两汉时期,统治者都很重视发现农业,亦重视推广铁犁和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自北而南,已发现铁犁或其部件的省份有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宁夏、陕西、四川、甘肃、新疆、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出土铁犁铧或其部件以百数。只有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区在当时,“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尚无使用铁犁的痕迹,而主要使用铁口或全铁?、铲等。
2、铁犁的进步性和定型化
两汉铁犁的进步性与规格定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上:1.犁身全铁化,称为全铁犁,坚固耐用;2.犁口锋利化,角度缩小到90度以下,锐利适用;3.规格定型化,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4.犁头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多加装铁犁冠,其形制类似战国时期的“V”形犁,对犁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5.犁铧犁壁化。犁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见功多。
上述不同类型的铁犁和部件,在《中华农器图谱》中都选有典型图片著录。如其中的“辽阳大铁犁”(第一卷第155页),是于1955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为西汉时期的遗物,其底长40厘米、后宽42厘米、后高13厘米。用复制件在耕后砂壤松土中模拟试耕,用福格森165拖拉机牵引,一人扶犁,用弹簧拉力计测拉力,入土深度15.5厘米,平均拉力为60公斤左右,速度为0.5米/秒左右。据此,此大铁犁如用一头壮牛(乌犍或黄犍)或用牯牛(未阉公牛)二头抬扛,可持续(二小时为限)作业。元代王祯《农书》所记?铧,“其制大倍常铧,?亦称是。凡开田间沟渠及作陆堑,乃别制箭犁,可用此?斫犁底为胎,锻铁为刃,犁辕贯以横木,二人扶之,可使数牛挽行。插犁既深,一去复回,即成大沟。”铧及其使用的情况大约与西汉辽阳大铁犁类似。
两汉的中犁底长和后宽各约30厘米,小犁底长和后宽各约20厘米。此两种铁犁多用于田间作业。上述三种型号的犁一直沿用到近代拖拉机或现代步犁推广之前。
3、犁架的科学性与二牛抬扛的必要性
耒耜类农具的构造简单,头刃部之外,只要有一条合用的木柄即可。可是犁则不同,是以大牲畜如牛马为牵引力,需要为犁配以较复杂的、合用的犁架。一般犁架必需具备四个主要部件,即扶手(犁梢)、犁床(犁底)、犁辕、犁箭,两汉的犁架已四件具备。发现于山西平陆枣园村、甘肃武威磨咀子、江苏睢宁双沟、陕西米脂与绥德、内蒙古和林格尔、山东滕县宏道院与黄家岭、广东佛山澜石的两汉壁画、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及木陶模型等,都具体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情况。至唐代,陆龟蒙著《耒耜经》,说江东用曲辕犁,有十一个部件。研究者对其优点似过分夸大,从现存各种有关资料看,此类辕在唐宋时期使用者极少,只在敦煌壁画中存有一例,但却是二牛抬扛;而单长和双长直辕的使用占绝大多数。只是到明清时期,曲辕犁才渐见推广。其时二牛抬扛仍相当普遍地在使用中。

二牛抬扛之所以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此种耕作方法是与当时所用牵引力的条件相适应。据今天的科学实验测定:一头壮牛平时耕地,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约为80至100公斤,一匹壮马的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为30至40公斤。两汉的常用农耕牵引力是以牯牛为主,有时亦用马,用牯牛和马,则用二牛抬扛的方法比较适宜。关于此事,除上述壁画和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已有生动的反映之外,在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如《汉书·食货志上》曰:“(代田法)用耦犁,二牛三人。”崔?《政论》曰:“今辽东耕犁,……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用一牛耕田的事例也有一些,但都用直辕。如上述武威磨咀子木牛犁模型,广东佛山陶水田模型,滕县宏道院画像石牛耕图等皆是。此外,文献记载如《说文解字》“牛部”曰:?,两壁耕也。”段注曰:“谓一田中两牛耕,一从东往,一从西来也。”但两汉时期用一牛耕田的事例毕竟不多。还有一情况应当指出,就是制作直辕,在选材、技术等方面,均较制作曲辕容易。在性能上,曲辕的优点比较直辕并不突出。因此,直到明清,二牛抬扛仍与直辕结合,相当受到重视。
总之,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