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时空演变与耕层特征(为什么土壤线虫群落分析能指示土壤生态质量状况)

时间:2025-01-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时空演变与耕层特征(为什么土壤线虫群落分析能指示土壤生态质量状况)

腋下有异味怎么办

教你判断狐臭,腋臭的分度:
“ 强:进屋一会儿就能闻到味。
中:脱下衣服,就能闻到味。
轻:腋下夹上纱布,取下来的纱布有味。
弱:腋下夹上纱布,5—10分钟取下纱布有味。
根据异味大小判断轻重程度,异味在三年以上可能和遗传有关,腋臭如不及时治疗还可伴随有口臭、脚臭、体臭,甚至导致遗传延续。 ”

其实你贴着才能闻到,这应该不算狐臭,狐臭是你刚进空调屋,一会儿可能就会闻到气味,我也有过类似情况,不要紧你这还不严重的,教你一个很简便的出去汗味的方法:
用肥皂(香皂不管用的)刷洗腋下,一天2-3次,可以起杀菌,防臭的作用。
勤洗澡,勤换衣。(这些不用我说了吧,夏天最好一天一洗,几天不洗没有臭味也给捂出臭味了)

为什么土壤线虫群落分析能指示土壤生态质量状况

一、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

土壤质量一般定义为: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把土壤质量定义为: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空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因此,“土壤质量是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和(据曹志洪、周健民)”。

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土壤环境保护,还包括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土壤质量概念类似于环境评价中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从整个生态系统中考察土壤的综合质量。这一概念超越了土壤肥力概念,超越了通常的土壤环境质量概念,它不只是把食物安全作为土壤质量的最高标准,还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与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专家认为:土壤科学的研究除了应继续重视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外,还必须向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方面转移。

二、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类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土壤系统组分、状态、结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功能以及时空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指标,即定性指标;另一类是分析性定量指标,选择土壤的各种属性,进行定量分析,获取分析数据,然后确定数据指标的阀值和最适值。

根据分析性指标的性质,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化学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三个方面。

1、土壤物理指标:土壤物理状况对植物生长和环境质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物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及粒径分布、土层厚度与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孔隙度及孔隙分布、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性、渗透率和导水率、土壤排水性、土壤通气、土壤温度、障碍层次深度、土壤侵蚀状况、氧扩散率、土壤耕性等。

2、土壤化学指标:土壤中各种养分和土壤污染物质等的存在形态和浓度,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及人类健康。土壤质量的化学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矿化氮、磷和钾的全量和有效量、CEC、土壤pH、电导率(全盐量)、盐基饱和度、碱化度、各种污染物存在形态和浓度等。

3、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生物是土壤中具有生命力的主要部分,是各种生物体的总称,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中许多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状况,也有一些生物如线虫、病原菌等会降低土壤质量。目前应用较多的指标是土壤微生物指标,而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指标正在研究阶段。土壤质量的生物指标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氮、总生物量、土壤呼吸量、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生物量碳/有机总碳、呼吸量/生物量、酶活性、微生物群落指纹、根系分泌物、作物残茬、根结线虫等。

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农艺指标、微生物指标、碳氮指标和生态学指标。

1、土壤质量评价的农艺指标:选用了10个参数指标(吴启堂等,1995),既质地、耕层厚度、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容重、CEC。

2、土壤质量的微生物学指标包括: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等。

3、土壤质量的碳氮指标:即生物活性碳和生物活性氮,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敏感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如耕作、轮作、施肥、残留物管理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4、土壤质量的生态学指标主要有:种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性指数等。

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涉及的内容,土壤质量指标也可以分四个方面: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因素包括水、肥、气、热四大因素,具体指标有土壤质地、紧实度、耕层厚度、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排水性、渗透性、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缺乏性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量、土壤通气性、土壤热量、土壤侵蚀状况、pH、CEC等。

2、土壤环境背景:背景值、盐分种类与含量、硝酸盐、碱化度、农药残留量、污染指数、植物中污染物、环境容量、地表水污染物、地下水矿化度与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种类及其含量、污染物存在状态及其浓度等。

3、 土壤生物活性:包括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等。

4、 土壤生态质量:节肢动物、蚯蚓、种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标、优势性指标、均匀度指标、杂草等。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1992年土壤质量国际会议上,建立标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气候、景观、土壤化学和物理学性质的综合评价(据何文寿)。

由于目前对土壤质量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此国家“973计划”中的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土壤质量指标体系的初步建议方案[1]。该方案由四步组成,第一,测定土壤的化学指标、物理指标和生物指标等质量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pH值、土层厚度、粘粒、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等。第二,根据土壤质量指标隶属函数计算隶属度,评价指标与作物生长效应曲线之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隶属度函数。第三,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值,以特征值>1为选取主因子的条件作因子分析,得到各质量因子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并由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土壤质量指标的公因子方差及权重值。第四,计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值。根据模糊数学中的加乘法原则,利用专用的计算公式求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据曹志洪、周健民)。

四、无公害食品——水果产地生态环境条件

1、产地选择:无公害水果产地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限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
2、水果产地灌溉水质量:灌溉水质量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农田灌溉水质量指标(mg/L)

项目
氯化物
氰化物
氟化物

总砷
总铅
总镉
铬(六价)
pH

指标
≤250
≤0.5
≤3.0
≤0.001
≤0.1
≤0.1
≤0.005
≤0.1
≤5.5~8.5

3、水果产地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指标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水果产地土壤质量指标(mg/kg)

项目
总汞
总砷
总铅
总镉
总铬
六六六
滴滴涕

pH<6.5
≤0.30
≤40
≤250
≤0.3
≤150
≤0.5
≤0.5

pH6.5~7.5
≤0.50
≤30
≤300
≤0.3
≤200
≤0.5
≤0.5

pH>7.5
≤1.0
≤25
≤350
≤0.6
≤250
≤0.5
≤0.5

4、水果产地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应符合表3 要求

表3 水果产地空气质量指标

项目
日平均指标
1小时平均指标

总悬浮颗粒物(TSP)(标准状态,mg/m3)
≤0.30

二氧化硫(SO2) (标准状态,mg/m3)
≤0.15
≤0.50

氮氧化物 (NO2) (标准状态,mg/m3)
≤0.12
≤0.24

氟化物 (F) μg /(dm2 ·d)
≤1.8
≤2.0

氟化物 (F) μg /m3
月平均 10

铅(标准状态)μg /m3
季平均1.5

注:表内所列含量限值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含量限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五、无公害食品—— 茶叶的土壤管理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无公害茶园灌溉水质标准(mg/L )

项目
pH值
总 汞,
总 镉
总 砷,
总 铅
铬(六价)
氰化物
氯化物
氟化物,
石油类

浓度限值
5.5~7.5
≤0.001
≤0.005
≤0.1
≤0.1
≤0.1
≤0.5
≤255
≤2.0
≤10

表5 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项 目
浓度限值

pH
4.0~6.5

镉,mg/kg
≤0.30

汞,mg/kg
≤0.30

砷,mg/kg
≤40

铅,mg/kg
≤250

铬,mg/kg
≤150

铜,mg/kg
≤150

六、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分级

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肥力的各个指标, I级为优良、II级为尚可、III级为较差。供评价者和生产者在评价和生产时参考。生产者应增施有机肥, 使土壤肥力逐年提高。

土壤力学性质与工程建设有什么关系

土壤力学性质(又称机械物理性质)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和胀缩性,以及其他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的性质,这些性质又称为土壤结持性。土壤力学性质与土壤耕作中的诸多问题,如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土壤压板等密切相关。土力学就是研究土壤力学特性的土壤学分支学科。
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指工程建设】 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 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的耕作、施肥、灌溉等生产以及自然因素的持续作用形成了农业耕作土壤。
组成耕作土壤固相的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中包括各种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砂粒、粉粒、粘粒等);有机质则来源于农作物根茎等残留物、土壤中的动物、微生物残体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等。
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大多与土壤中的粘粒及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大小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关。
由于土壤结构组成的复杂性及土壤内诸因素局部的微观差异,往往使农业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有关测量值呈现出不规则性和随机性。而这种不规则性和随机性使耕层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不能作出精确的描述。
因此,这种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新的理论与思想体系的引入与提出,其中Mandelbrot提出并建立的分形理论为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土壤强度 土壤强度是某种土壤在特定条件下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也可定义为土壤承受变形或应变的能力。因此土壤强度可以用建立应力应变方程式,或以其屈服点应力来表示。当耕耘机械加工土壤时,对土壤进行切削、翻转、破碎和平整等导致土壤产生应力应变、结构失效以及被压实等,在此土壤加工过程中,土壤所表现出的种种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土壤强度。
土壤强度既受限于土壤本身的特性,如质地和结构,又受限于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的含水量等。它的特性不仅关系到加工土壤时能耗的多少、质量的优劣,而且还关系到农机具行走装置的推进力以及各部件的摩擦磨损和整机的工作效率,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也有直接影响。

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有何不同?

参看:秦阳生物技术(网站)农技知识:《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分为哪几层》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每层又可进行细分现将各层分述如下:
1.覆盖层 代号A0,此层为枯枝落叶组成,在森林土壤中常见,厚度大的又可分为两个亚层基本未分解的保持原形的枯枝落叶;粗有机质层,有机残体已腐烂分解,难以分变原形.
2.淋溶层 代号A,由于水溶性物质和粘粒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故叫淋溶层.包括两个亚层:A1层,这一层为腐殖质层,有机质积累多,颜色深暗,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也最集中.多具团粒结构,土质疏松,是肥力性状况最好的土层.A2层这一层为灰化层.由于受到强烈淋溶,不仅易溶盐类淋失,而且铁铝及粘粒也向下淋溶,只有难移动的石英留下来,故颜色较浅,常为灰白色,质地轻,养分贫乏,肥力性状差.A层是土壤剖面中最为重要的化学发生学层,不论是自然土壤还是耕作土壤,不论发育完全的剖面还是发育较差的剖面,都具有A层.
3.淀积层 代号B ,位于A层之下,是由物质沉积作用而造成的.本层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土体的下部和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条件改变而发生沉积.还可来自人们施用石灰、肥料等来自土体外部的物质.根据发育程度不同又分为B1、B2和B3亚层.
4.母质层 代号C,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各种再沉积的物质,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
5.基岩层 代号D,是半风化或未风化的基岩.
由于自然条件和发育时间、程度的不同,土壤剖面的构型差异很大,有的可能不具有以上所有的土层,其组合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如处在初期发育阶段的土壤类型,剖面中只有A-C层;受侵蚀地区,珍土冲失,产生B-BC-C层的剖面;只有发育时间很长,成土过程式亦很稳定的土壤才有可能出现完整的A-B-C式的剖面.
(一) 农业土壤的土体结构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状况,是人类长期耕作栽培活动的产物,它是在不同的自然土壤剖面上发育而来的,因此,也是比较复杂的.在农业土壤中旱地和水田由于长期利用方式、耕作、灌溉措施和水分状况的不同,明显的反映出不同的层次构造.
1.旱地土壤的土体构型 旱地土壤一般可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1)耕地层.代号A,又称表土层或熟化层,是受人类耕地产生活动影响最深的层次.根系分布多,占总根量的50%以上.有机质质量分数高,颜色深,疏松多孔,理化生物性状好.
(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地层之下,与耕作层有明显的界限,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颜色较浅,由于长期受农机具压力的影响,故土层紧实,呈片状工层状结构.此层有托水、托肥作用,但会防障根系伸展和土体的通透性,影响耕层与心土层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传递,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利,所以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是深耕改土的重要任务.
(3)心土层.代号B,位于耕层或犁层以下,此层受上部土体压力较紧实,有不同物质的沉积现象.此层受大气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弱,温度、湿度比较稳定,通透性较差,微生物活动弱,植物根系有少量分布.有机质质量分数极少,物质转化移动都比较缓慢.但该层是土壤中保水保肥的重要层次,也是作物生长后期供水供肥的主要层次,应足以重视.
(4)底土层.代号G,位于心土层以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之间,受外界气候、作物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很小,但受降雨、灌排、和水流影响仍很大,一般把此层称为深土层,即母质层.但底土层的性状对整过土体水分的保蓄、渗漏、供应、通气状况、物质转运、土温变化都有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还很深刻.
2.水田土壤的土体构型 水田土壤由于长期种稻,受水浸渍,并经历频繁的水旱交替,形成了不同于旱地的土壤剖面形态和土体构型.一般水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水耕熟化层),犁底层、潴育层、潜育层等.
上述农业土壤的层次分化是农业土壤发育的一般趋势,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致使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也呈复杂状况,有的层次分化明显,有的则不明显或不完全.各层厚度差异也很大,因此田间观察时,应具据体情况进行划分.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