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壤耕作工具

土壤耕作层 土壤层次结构分哪三种?

时间:2024-04-10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土壤耕作工具 文档下载

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表土层还包括枯枝落叶层。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任何一块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故又称土地性能的独特性或差异性。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

耕作土壤分为哪三层

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1、表土层:土壤中最活跃的一层,也是植物生长最为重要的一层。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表土层还包括枯枝落叶层。
2、心土层:也叫“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通常比表土层更稳定,含有较少的有机质和养分,但仍然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3、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是由岩石、矿物质或沉积物等形成的,含有较少的有机质和养分,但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土壤层次结构分哪三种?

1.典型的森林土壤的发生层:
O层:枯枝落叶层由覆盖在矿质土壤中的有机物构成。
A层:腐殖质层(淋溶层)颜色较暗,根系多,动物活动明显。
B层:淀积层由上层淋溶来的物质淀积而成。
C层:母质层由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母质形成。
2.耕作土壤的层次
耕作层:此层一般厚15~20cm,受耕作影响,疏松,暗质,根系多集中于这层。
犁底层:在耕作层之下,此层一般厚5-10cm颜色较浅,较紧实,土壤常呈片状结构。
心土层:犁底层之下,此层一般厚15-30cm颜色浅,根系少,作物生长后期的长势可能受此层的影响。
底土层:不受耕作影响,人们把这层土称为生土或死土。

土壤分为几层?

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心土层 又称“生土层”。是土壤剖面的中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心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如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碎屑,则底土层中也往往掺杂有这些碎屑物。底土层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土地熟化是什么意思??

土地熟化是指把新收上来的土地(生地)进行三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和场地平整)工作的过程。
土地,分为生地和熟地。所谓生地,就是刚刚收上来的土地,基本保持原有状态(农田、工厂、荒地等)。这样的土地理论上是不做出让的,需要变成熟地。
而所谓熟地,就是在生地上完成三通一平的工作,包括:路通、水通、电通和场地平整。这个过程就是土地熟化了。



扩展资料
土地的自然特性有: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绝对找不出两块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块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故又称土地性能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样可以从工厂里不断制造出来。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不能像工业生产中那样随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数量。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称不可移动性,是土地区别于其它各种资源或商品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把可移动的商品如汽车、食品、服装以及可移动的资源如人力、矿产等,由产地或过剩地区运送到供给相对稀缺或需求相对旺盛因而售价较高的地区。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的特性和质量特征,是土地各构成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总体效应和综合反映。
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气候、水热对比条件不一样,地质、地貌对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异性。
5、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利用永续性有两层含义:作为自然的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可以永续利用。但土地的这种永续利用是相对的,只有在利用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熟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

栏目最新